中巴建交引發的美中台關係過度聯想

巴拿馬撤銷對中華民國政府的承認後,臺灣有部分觀點認為,中國近年來大量投資巴拿馬運河這一戰略通道,並成為僅次美國的第二大用戶,背後似乎隱藏大國間的較勁,破壞美國的區域力量對中美洲現狀的維持。亦有觀點認為,這可能是川普(Donald Trump)與中國的另一樁「交易」,目的換取中國在北韓等區域議題的合作。

巴拿馬斷交啟示──台灣人應該如何繼續往前走

巴拿馬政府上星期轉移了對中華民國的外交承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事件引起許多台灣學者與官員對於台灣未來一連串的政策辯論,政策辯論極其豐富但少從區域安全的角度著手,這正是本文想要補充之處。

美國消失

川普上任後「美國消失」因素開始在東亞的國際結構上產生作用。直言之,從1949年以來,中華民國可以在台灣生存至今,一個非常重要的結構性因素是美國在物質能力上遠優於中國,並在主觀意識上願意維護其在東亞的霸權,這能力加上意圖的結果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的70年的安然生存。

文化藝術外交戰,絕對勝過口水斷交──讓百萬台僑NGO幫台灣打外交戰

近日發生的巴拿馬的被斷交,台灣舉國上下憤恨不平,中國的外交侵略,已讓台灣人感到恨之入骨。此時,台灣政府正準備限制中國來台官員交流層級,中國國民黨的洪主席在交棒前卻開心地到準敵國的中國去交心。對於台灣人被失蹤的民主人權工作者李明哲,洪主席卻完全不允聞問,試問與準敵國握手的道理何在?

台灣文化藝術  絕對是外交亮點

在德國定居超過20年,曾於2010到2016年擔任德國台灣協會中南區會長兩年與德國台灣協會會長四年,深知海外台灣國際地位的艱難。自台灣民主化以後,台灣可以用選舉,用民主的方式改革,爭取人權。國際上可以為台灣人權施力的著力點並不多,台灣的國際地位被中國打壓,國際社會以不得罪中國為原則的

政治正確,早已不再成就中華民國夢,台灣自始至終,如果沒有找到自己國際地位的出路,別的國家更不會同情,這是國際現實的硬道理。

身為台灣人,如何能讓台灣在國際上被認識,幾乎成了海外台灣人給自己的使命。個人住的小城不大,台灣人不多,推廣台灣的主要目標,就是讓德國的主流社會認識台灣。在小城市從推廣台灣文化開始,很容易就獲得當地人正面的評價,一次次地舉辦文化活動與文化研習交流,讓國際人士從文化藝術了解台灣,得到高度的肯定。

金正恩使出離間計 美韓會談前出招引文在寅上鉤

南韓總統文在寅16日在濟州舉行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第二屆理事會年會的致詞時,語出驚人地表示,唯有讓因兩韓分裂而中斷的原「京義線」鐵路(連接首爾與北韓和中國相鄰的邊境城市新義州)恢復相通,才能真正實現全新的海陸絲綢之路。

文在寅這番發言,是繼15日他宣布,只要北韓不再發起新的核武與彈道飛彈挑釁,願意無條件舉行對話,再度作出驚人的發言。此前,北韓「祖國統一委員會」在14日發表聲明,希望優先解除朝鮮半島軍事緊張狀態,以呼應2000年南韓總統金大中,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日共同發表的「南北共同宣言」17週年。

【欣潔想想】真正的「大勢所趨」不是一中原則,而是台灣民主

近日來,台灣與巴拿馬斷交驚動全國,也引起各界討論,蔡政府上任以來,台灣在國際社會上只剩下20個邦交國,然而,這樣的結果真的是蔡政府能夠控制或解決的嗎?

這一年來,台灣的邦交國數量逐漸減少,過去走親中路線的國民黨,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大肆的批評當今執政黨的外交政策,並不忘重申前總統馬英九的「外交休兵」政策,帶給台灣多大多大的國際利益。然而,國民黨似乎忘記了,他們之所以會在上次大選輸到無路可退,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正是因為親中路線的外交政策不被台灣人民所接受,才讓民進黨重新取得執政權。

【書摘】《遠東的線索》:台灣戰略地位的下降與台北流亡政權的本土化

書名:遠東的線索:西方秩序的輸入與中國的演變
作者: 劉仲敬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7/06/02


第六章 世界革命的失敗

一、列寧主義的復辟與冷戰末期的機會主義聯盟

(前略)

臺灣戰略地位的下降

【時事想想】放下邦交國執念 憑實力推動務實外交吧

巴拿馬宣布與中國締交,這意味著在中共操弄「一中」的原則下,台灣(嚴格上應說是「中華民國」)又失去了一個邦交。表面上看這是外交的挫敗,但冷靜想想,在目前國際社會忌憚中國勢力、必然要迎合一中原則的態勢下,台灣既無本錢,也沒必要與中共爭外交面子,不如好好運用自身的優勢,與國際社會建立務實關係。

有人認為,巴拿馬轉投中共,是因為蔡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所致,但這未必是事實,因為在馬英九執政時,中共照樣挖台灣的外交牆角;也有人主張台灣應該趁機制憲正名,拋棄自欺欺人的「中華民國」國號,才能突破「一中」框架。這個想法不錯,也應是台灣未來應該積極努力的方向,但就國際現況而言,恐怕也難起效用。

先讓我們弄清一個問題,如果說「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存在是製造「兩個中國」,那麼南、北韓呢?兩「國」國名的英文都用Korea,前者全名為Republic of Korea,後者則為Democratic People Republic of Korea,正與Republic of China、People Republic of China的情況類似。這意味著國際上同時存在「兩個韓國」,也都得到多數國家的接受,南韓有190個邦交國,北韓則有160個,想當然耳,這些國家大都同時承認「兩個韓國」的事實,其中甚至包括北韓的老大哥中國在內。

【解嚴30影像展暨音樂節】(3):率真灑脫的吟遊詩人──陳明章

陳明章,生於臺灣北投的音樂創作人、音樂製作人、歌手以及吉他與月琴演奏家。其代表作有《戀戀風塵》電影配樂(1986年)、《戲夢人生》電影配樂(1993年)、〈伊是咱的寶貝〉(1993年)、〈流浪到淡水〉(1995年)等,更獲得多項國內外音樂獎。

現在知道陳明章的人,想必大都是從他所做的名曲:〈流浪到淡水〉、〈追追追〉…等認識他的;但更早一輩的人,認識他應該是從電影《戀戀風塵》電影配樂、以及黑名單工作室的《抓狂歌》。然而,早在還未解嚴的1981年,他就與邱晨(資深歌手、丘丘合唱團團長)、王明哲(政治音樂工作者),幫忙正在角逐市議員的陳水扁與謝長廷站台助唱。

「其實應該要感謝侯孝賢導演,給我機會幫《戀戀風塵》做電影配樂,因此獲得法國南特影展最佳電影配樂,如果因為幫忙黨外人士助選被判刑,我可能還可以受到法國的政治庇護」,他笑著說。

【東南亞想想】階級歧視到處都在 東南亞對自己人也充滿著優越感與輕視

在台灣,部分人仍然會認為東南亞比較落後,自己則比較「先進」與「文明」,幸好輿論與公知們三不五時拿這話題來說理一番。台灣經濟與薪資普遍低迷,鄰近的東南亞又正逢成長,但相信擁有這種「莫名優越感」者仍屬少數,大部份台灣人依然會以平常心去了解尊重不同地區的人民,與他們所屬的社會文化。

我們很常把東南亞概括成一大塊,但其實在這約莫500萬平方公里,超過六億人口的地方,是由十個國家、數十種不同的民族所組成。他們彼此文化各異,語言、飲食、生活習慣都不相同。而有意思的是,所謂「高級」與「落後」的觀念,在東協十國的居民之間,也常可以在不經意間觀察到。

大抵而言,進步與否可以分為四等,第一等由新加坡獨佔鰲頭,這大概沒什麼疑義,其次,馬來西亞和汶萊也屬於開發程度較高的國家,居於第二。第三等則是泰國、菲律賓和印尼,這三國除了首都圈與少數經濟特區之外,大部份還是相對落後。敬陪末座的則是越南、寮國、柬埔寨和緬甸,他們又被統稱為CLMV四國,許多國際組織在東南亞的發展或扶貧計畫,也多半特別針對這四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