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縮短學童上課時數可行嗎?

最近有公民提出將學童上課時間縮短為上午九點至下午三點的構想,並且已經成案,教育部必須在明年一月回應。桃園市議員王浩宇曾調查各國學生上課時數,台灣學童平均每天上課時間長達9.5小時,名列全球第一;而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則僅6-6.5小時,中南美洲的巴西甚至只有5小時。看來台灣不只勞工「血汗」,連小學生也不例外。這個問題攸關學童健康與長遠的國家競爭力,政府恐怕不能輕忽看待。

【荷事生非】蘭船東去 序章 誓與君絕:八十年戰爭前夕

這個故事,肇因於一群人為了爭取信仰的自由,而展開了與宗主國西班牙長達八十年的獨立戰爭;這場漫長的戰爭促成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成立,最終永遠改變了亞洲的歷史。

潮起潮落之間,大航海時代的英雄們乘風起帆,越過半個地球,將自己的名字留在歷史上。然而,一個民族的英雄,大多時候是另一個民族的災星。

被欺壓者起身反抗,腐敗者倒下,歷史似有規律。然而,當故事結束的時候,我們能否保持著當初的赤忱?當弱者終於成為強者,我們是否能夠維持初衷、對不同的聲音給予寬容?

低地:尼德蘭

【書摘】逐鹿之海:一六六一台灣之戰

書名:逐鹿之海:一六六一台灣之戰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31日
作者:朱和之


第六章:戰雲

蕭壠神學院在去年秋末落成,隨即招收學生開始上課,經過半年的運作,已漸漸上了軌道。神學院由亨布魯克牧師擔任校長,共有三十名年齡在十到十四歲之間的學生,都是從西拉雅各村社所挑選的貧童或孤兒。

學生全體住校,由神學院提供所有生活需求,只有星期四休假時可以外出。他們接受學識、生活和道德的全人教育,以在將來成為認真的傳道人。神學院上午以西拉雅語教授《教理問答》,下午則以《語言入門》等教材學習荷蘭語,以及各種生活儀節。

朱和之

朱和之,本名朱致賢,一九七五年生於台北。畢業於傳播科系而偏好文史。好音樂,不求甚解。著有長篇歷史小說《鄭森》、《樂土》,歷史隨筆《滄海月明──找尋 臺灣歷史幽光》,幽默小說《冥河忘川有限公司》,音樂人物傳記《指 揮大師亨利‧梅哲》,編著有《杜撰的城堡──附中野史》。兩度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以《逐鹿之海》獲第一屆台灣歷史小說獎佳作,以《樂土》一書榮獲華文文學星雲獎歷史小說首獎,為該獎創設六屆以來第一位首獎得主。

《血觀音》:美麗島的不美麗

「我滿懷著確信,從巨船蓬萊丸底甲板上凝視著台灣的春天,那兒表面上雖然美麗肥滿,但只要插進一針,就會看到惡臭逼人的血膿底迸出。」

                                           ──楊逵〈送報伕〉

楊雅喆的新作《血觀音》(The Bold, the Corrupt, and the Beautiful,2017)確實引領觀眾們重新領略楊逵的至理名言,因此,該片獲得第五十四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時,上台領獎的他舉起「沒有人是局外人」的標語字樣,相信若已看過該片的人,更可以感受導演此舉的用意。我想,他是鼓勵電影人要勇敢一點,又或者,台灣人,再勇敢一點,打破自己心中的小警總吧。

【女人想想】收出養服務的美麗與哀愁──以理解作為指引,尋找生命的亮光

在收出養領域服務多年,深刻體會到不管對孩子、生母或收養父母來說,收出養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隱藏的價值觀、文化、意識形態和性別意識,在收出養歷程深深地牽動和影響著在當中每一個人的步伐。

父子騎驢的寓言故事,常被我們用來隱喻和描述出養人的處境,看似讓人哭笑不得,卻是反映許多孩子的生母在面對養育抉擇過程的真實寫照:一方面難以面對出養決定,一方面留養四處碰壁的兩難之中反覆掙扎。

當我們面對每一個來到機構尋求出養的生母(絕大多數是女性)時,總是得先花很大的力氣和時間了解生母遭遇了什麼樣的困難,如何走到出養這一步,陪伴生母討論是否有任何留養的可能性和資源,接著確認她對於出養的期待和想法。對工作者而言,在多方利益需求的複雜交織下,對於前方的路該往哪裡走,有時也像是墜入五里霧中,什麼都清楚,也什麼都不清楚,需要帶著一份理解和接納,陪他們走一段路,在複雜的收出養決定和多方的需求中,尋求一種平衡。

【動漫物語】那些天龍人的故事:航海王的特權階級與仇恨

沒看過航海王,也聽過天龍人

從2009年郭冠英的高級外省人事件開始,天龍人一詞便迅速從網路上竄紅,到現在成為媒體的日常用語,鄉民們講到天龍人標準印象就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自以為高級的狂人印象,當然身為臺北居民,也一天到晚都被酸是天龍國人,更不用說是住在信義區或是天母的鄉民了,那可是天龍國之中的天龍國。

21世紀的AI革命如何撼動新聞業

「如果數據是石油,人工智慧就是讓大數據分析進入新紀元的煉油廠。」工研院巨量資訊科技中心技術長王雲形容。

提煉數據價值的煉油廠(AI),已有諸多應用於新聞業的例子:日本JX 通訊社對於眾議院選舉結果的精準預測、以秒為單位產出的新聞速報等;此外,AI能迅速蒐集社群網站上可能成為新聞的事件,也能應用在財報新聞、運動賽事的報導上。

強制執行「吃到飽」 耗費司法資源

作為一個甫投入司法工作未滿一個月的新鮮人,對於所處理的案件有些心得與反思,茲以撰文的方式,期能獲共鳴。

根據司法院的統計數據,去年(105年)全國各地方法院辦理強制執行事件總計有1,364,218件,就終結原因觀察,以「寫立書據或發給憑證」作為終結事由計有1,041,927件,高達7成6的比例。究竟這個事由為何能居於如此高的比例?這樣的分佈現象是合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