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想想】文具店「試寫紙」蘊含小宇宙:寺井先生與日常中的藝術發掘

「這是無意識的藝術,是無法成為語言的靈魂呼喊」,寺井先生一臉正經,堅定地下了如此註解。那麼主詞是什麼呢?答案是,文具店裡的「試寫紙」。

去文具店裡面買筆的時候,為了防止買到斷水的瑕疵品,大部分的人都會在店家準備的試寫紙上寫寫畫畫,似乎也沒有特別意識到自己會寫些什麼,更沒深想過這些試寫紙有啥特殊意義。不過,寺井先生卻把注意力集中在上面,發現了更多人們未曾著眼過的小巧思。

寺井先生名為寺井廣樹,是「離婚典禮」與「淚活」概念的創辦人——別人都是舉辦結婚典禮,但只有他鼓吹分開時舉行個「離婚典禮」,好聚也要好散;而面對總是把情緒努力藏匿的日本人,他鼓勵大家進行學哭、懂哭、盡情地哭的「淚活」——業界的人稱呼他為企劃奇才,著眼點總和別人不一樣,但這篇文章要說的,跟他的這些「事業」都無關,而是來看看他最珍愛的收藏:「試寫紙」。

【野球人生】阿宏的棒球建言(五)別讓役男選手的權益睡著了

服兵役是國民應盡的義務,解嚴之後,我國的兵役制度隨著國防需求及社會變遷,漸漸衍生出各種役別,不再人人都當大頭兵,取而代之的各種替代役、補充役等役別,讓役男有機會隨著自己的專長服役,其中包含體育替代役,讓運動選手在服役期間可以繼續維持球技,對我國的體育實力有著不可抹滅的幫助。

但是,隨著役期逐漸縮短,以及分發單位的變遷,有時候役男的權益難免受到影響。全民皆兵時代,國軍雖擁有三軍棒球隊,但曾經有些選手因為長官不放人,即使被球隊點名也無法報到,甚至有些選手抽到外島籤,到軍方球隊報到的路,就會變得特別漫長。

【書摘】《哈日解癮雜貨店》:通往諾貝爾獎之路的暑假「自由研究」

書名:哈日解癮雜貨店
作者:林翠儀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5日
出版社:印刻文學

日本中小學生的暑假作業中,有一項固定的課題叫做「自由研究」,顧名思義就是不限定題目、形式和研究方法,讓學生們自由發想,依照他們的個性、特長和興趣等,進行各式各樣的探索。

雖然立意良好,但實際操作起來卻不是那麼回事,因為對於平常習慣聽命行事的人而言,「自由」代表的意思就是「沒有準則、漫無目標」,這讓很多學童在找「自由研究」的題目時就已經卡關了,何況還有一些混一點的小孩拖到暑假快結束才急急忙忙動手,經常得勞動父母幫忙,搞得全家雞飛狗跳。

總之,對多數日本學童而言,暑假作業的自由研究,等於是「夢魘」的代名詞。

林翠儀

現任報社日文編譯。寫日本新聞是工作,寫日本雜談是休閒。貓奴。

【時事想想】一個聖城,各自表述

媒體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可能會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川普的這個舉動在在挑動了以巴問題最敏感的神經。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委員會委員艾希拉維(Hanan Ashrawi)告訴《紐約時報》,長久以來,美國歷任總統都未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川普若放棄這個立場,將曝露美國「極其不公正和存有偏見」,恐「徹底抹滅和平機會,或美國締造和平的角色」。

巴勒斯坦鷹派團體哈瑪斯(Hamas)領袖哈尼雅(Ismail Haniya)的顧問尤塞夫(Ahmed Yousef)重批川普,「(川普)他為什麼要與全球逾10億穆斯林為敵」;川普的舉動恐拉高巴勒斯坦的反美情緒,「他們在這裡會得到什麼好處呢?」

中東流浪者

流浪在近東地區的台灣人

書摘:《大佛.有抑無:劉振祥的「大佛普拉斯」影像紀錄》

書名:《大佛.有抑無:劉振祥的「大佛普拉斯」影像紀錄》
作者:劉振祥+黃信堯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7-11-21

「大佛普拉斯」這部影片原本在監製鍾孟宏與導演黃信堯的預估下.票房或許是低空掠過;豈知在2017年10月上映後,票房倒吃甘蔗,成為年度賣座片。這部電影講述社會兩種截然不同世界的人們,似乎挑動了台灣觀眾的神經,集結了神佛總動員、中年男子們的情慾糾結、與陰陽二界對話,或許觀眾會覺得荒謬,但人生不就是場荒謬的鬧劇嗎?

本片的劇照由跨領域的攝影師劉振祥拍攝,他以一個局外人在拍攝現場360度地關照,彷彿八隻眼的蜘蛛,拍下現場工作人員的劇裡劇外面貌,冷靜又叫人注目深思的影像創作,似紀錄片又似舞台劇照,有抑無地演繹出「大佛普拉斯」之外的篇章。

劉振祥、黃信堯

劉振祥,1963年生。

資深攝影工作者,20歲時舉辦首次個展,1987年開始拍攝紀錄表演藝術,也為電影拍攝劇照。多次舉辦個展及海內外聯展,作品亦獲美術館典藏。曾任職於媒體,後開設攝影工作室,孜孜於拍攝報導、表演藝術,長期與國內各表演團體合作。2010年獲「吳三連獎藝術獎—攝影類」獎項,評審肯定其攝影作品「見證臺灣社會與文化的時代變遷與脈動,並成功捕捉舞者瞬間美妙的舞姿動態。」

劇照作品:1986恐怖份子 1986戀戀風塵 2008停車 2010第四張畫 2013失魂 2014行動代號孫中山  2016一路順風  2017大佛普拉斯。

 

黃信堯,1973年生。

拆哪?別讓「日本鬼子」瞧不起!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裡,標榜要把中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習近平政權,十九大甫一落幕,就在首都北京城裡全面的拆屋趕人,排除「低端人口」。別的國家「消滅貧窮」,是提供教育訓練與就業機會,讓窮人能夠自立,脱離貧窮;強國就是不一樣,出動城管、公安、武警,真槍實彈往死裡打,真的是在「消滅」貧窮人啊!

讓我們來看看日本在都市發展過程裡,是如何面對底層低收入住民的。

1945年終戰後,原本散居在日本全國各地的朝鮮人,陸陸續續集結到隣近朝鮮半島的福岡市,他們大多在博多港附近的郊外暫時落脚,準備搭船回去久違了的故鄕。由於朝鮮半島的局勢突然惡化,原本只負責解除在滿州的關東軍武装的蘇聯遠東部隊,在没有得到盟軍同意下,從暉春渡過圖門江,以破竹之勢南下,佔領朝鮮半島北部,形成38度線以北歸蘇聯,38度線以南歸美國分割信託統治的對峙局面。這個局面延緩了很多人歸鄕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