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的民間信仰與神明祭祀模式時常存在著「人為」大於神蹟的因素,張冠李載的情形並不少見。大約在15、16年前,老番就公開為文懷疑臺南延平郡王祠原廟「開山王廟」,應非祭拜鄭成功之廟。其實古人已經在懷疑這件事,老番現在再根據這些史料,進一步探討臺南延平郡王祠原廟「開山王廟」與鄭成功的關係。
老番根據史料提出分析,大致從三個論點來看。第一,文獻清楚記載,中國的漢人並不擁載海賊鄭成功,在臺灣的各族人群也沒有都擁載海賊鄭成功。原住民不消說,客家、漳州與潮州語系之臺灣人,與中國原鄉親朋一樣,對興風作浪的鯨魚國姓爺其實心懷恐懼。史料也記載鄭成功入侵臺灣時,曾經誅抄臺南漢人地主與產業。
第二,滿清康熙帝曾經公開下詔「朱成功係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敕遣官護送成功及子經兩柩歸葬南安,置守塚建祠祀之」,連大清帝國皇帝都幫他背書建廟了,在臺灣起廟祭拜,哪是大逆不道?何需遮遮掩掩將鄭成功的廟宇匿名成王公廟、二老爺廟。
第三,更有趣的是,「開山」、「開臺」並非鄭成功專用語,譬如高雄左營觀音廟,也可以有「開山碑記」。進一步而言,臺灣各地民間「國聖」、「聖王公」等名稱之廟,並不一定全由鄭成功獨攬,廣澤尊王(郭姓王)與開漳聖王,有時也被民間書寫成國聖、聖王公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