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德國:當狗攻擊人之後

德國最近發生兩起狗攻擊人致死的事件,飼養狗的議題再度躍上新聞版面。這兩起攻擊事件是一隻狗在黑森邦小城咬死一個七個月大的嬰孩,另一起是在漢諾威攻擊一家母子(母親52歲,兒子,27歲)兩人致死。這兩起在前後一個星期左右發生的攻擊事件,肇事的兩隻狗都是一般廣為所知,多飼養作為攻擊用的斯塔福郡㹴(Staffordshire-Terrier)的混品系犬隻。這樣的事件怎麼會發生,到底是狗攻擊人,是人的錯還是狗的錯?

在漢諾威攻擊主人的狗「Chico」最後被當局處以安樂死,但有高達將近二十九萬德國人連署,希望給這隻攻擊人致死的狗一條活路;也有人試圖破壞收容所救狗,另有訓犬師自願騰出收容所的位子,表明願意教化牠,希望為攻擊人的狗留一條生路。

【聽那些女孩唱歌】步上搖滾祭壇、浴火重生的瑪麗安.菲斯佛(Marianne Faithfull)

電影《成名在望》(Almost Famous, 2000)透過一個熱愛搖滾的青少年,與一個1970年代當紅搖滾樂團的一段旅程,描繪當時樂迷、樂評、樂團之間關係與境況以及社會觀念種種轉變;看過此片者一定很難忘記片中樂團的頭號粉絲,由凱特.哈德森飾演的潘妮(Penny Lane,取自The Beatles樂團歌名,當然是個假名)──她是諸多同類型少女(所謂的Groupie,瘋狂歌迷)中的一個:耗盡青春生命、跋涉千里,只求追隨心中偶像;以孜孜不倦的追隨和青春美貌,終獲與偶像親近的入場卷後,不在乎被玩弄甚至蹂躪心碎。對這個角色的道地詮釋,也為她帶來金球獎最佳女配角,的確,就是女配角。

這件事從戲裡戲外其實都說明了一個狀況:搖滾樂雖然號稱能顛覆既有傳統、挑戰霸權、追求自由與解放,但在性別上,這些事情似乎仍然還是遵循著父權社會的某種發展模式:由英雄、偶像帶頭,引領一場意識型態或實質上的革命,取得某些成功、並成為眾人欽羨的對象,但這些英雄與偶像從此進入更為複雜的權力輪迴,而女性的地位,在這樣的過程中,雖然有些意識和角色可以開始凸顯、喚起人們對性別問題的重視,但不可諱言地終究還是居於次要的地位,只是作為配角的話也就算了,有些則更不幸地淪為男性的玩具、工具、甚至傷害的對象。

美國拿中興通訊開刀,只是因為中興違反制裁令?

3月下旬以降,美國和中國的貿易衝突愈演愈烈,似有升溫的跡象。近日,美國商務部以中興通訊違反美國制裁伊朗令為由,停止對該廠商銷售晶片,引起全球的嘩然。中興的前途命懸一線,岌岌可危。

當眾人把目光投射在美中所謂的「貿易戰」或「經濟戰爭」時,卻忽略了美中兩國更核心的地緣政治矛盾上。這個結構性矛盾將在未來10至15年影響東亞權力格局,東亞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做壁上觀。

自尼克森總統以降,美國對中政策大多數時間都以「交往策略」(engagement)為主,「圍堵策略」(containment)為輔。除了在天安門事件後,對中禁售或禁止轉移來自美方的軍事重要科技外,美國希望,藉由交往策略,把中國吸納到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中,並依循著「現代化理論」,影響中國國內社會和政治。

這種想像並非過去五十多年才有。早在清朝時期,美國在基督教傳教理念下,透過傳教士希望改變中國,走向西方文明的道路。簡言之,這是西方世界基督教文明對中國的傳統幻想。

然而,西方世界對中國的幻想正被中國的崛起所打破。愈來愈多西方國家警覺到,中國利用不計其數的經濟手段,諸如投資和貿易,實現其地緣政治目的,這激起了中國周邊國家和美國的極大不安。

日本暗潮洶湧的自民黨

對臺灣極為友善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最近禍起蕭牆,被「森友學園」、「加計學園」及「自衛隊日報」等醜聞所纒身,甚至有財務省的官員為之自殺,殃及其最大支持者,財務大臣麻生太郎,接二連三的負面消息,源源不絕的內資外洩,在媒體的不斷撻伐聲中,安倍的民調支持率因此驟降。

2018年4月15日,讀賣新聞報導其支持率僅26.7%,這是安倍晉三自2012年其上任首相以來的新低。4月14日,朝日新聞針對2018年9月自民黨總裁選舉進行民調,全民調支持率高低依序是石破茂28%,安倍晉三居次23%,岸田文雄6%,野田聖子6%。不過,自民黨支持者的民調則是不同,安倍晉三仍然高居第一47%(3月份月50%),石破茂居次24%(3月份19%)。

面對風雨飄搖中的安倍政權,今年9月的自民黨總裁之爭,更是暗潮洶湧,派系頭頭們都蠢蠢欲動,已經浮現的角逐者有石破茂、野田聖子,隱而未發者有岸田文雄,不過,最有競爭力人選中不外乎安倍晉三、石破茂與岸田文雄。

王輝生

京都大學醫學博士,曾任留日京都大學校友會會長、京都大學日台交流會會長

職歷:

島田市民病院醫長。

京都大學附屬病院醫長。

三菱京都病院醫長。

大津赤十字病院醫長。

醫療法人 輝生產婦人科內科小兒科醫院院長理事長。

【女人想想】#MeToo運動讓熟識權勢性侵無所遁形

「我原本打算將性侵害這個祕密帶進棺材裡,一輩子也不會跟任何人說。」

二十年前,我還在實務現場擔任助人工作者時,常聽到性侵被害人這麼說。這句話的背後,代表著他們對性侵害遭遇感到羞愧,覺得說出來只會讓事情更糟,因此下決心要隱瞞這個祕密一輩子,被害人的沈默使得性侵害問題延遲發現及犯罪黑數問題嚴重。

性侵害的議題在過去是不可言說的社會禁忌,被害人常以為只有自己一人受害,以為是自己的錯,困在祕密圈的被害人輕則有自我形象問題,重則成為精神疾患的大有人在。近年來,性侵害相關的資訊和知識在社會中相較過往已能普遍、自由的討論及流通,相關的資訊和知識可以更自由的在社會中流動及取得,並且有空間讓知識重新建構,並發展或引進新的性侵害防治相關知識。這對於打破被害人孤立狀態及釐清責任歸屬錯在加害者有很大助益。

台灣防暴論述的轉變

王玥好

勵馨基金會副執行長

【越南想想】媽祖竟然也渡海過越南

農曆3月23日是媽祖的生日。在農曆三月這段期間會有不少關於媽祖的進香、繞境或慶祝活動。媽祖可算是台灣最受歡迎的神明之一。其實,媽祖信仰不僅存在於台灣,在東亞及東南亞一帶均可發現其蹤跡。譬如在越南,媽祖信仰仍普遍存在於中南部。由此可見,媽祖可說是不分國籍、不分種族的國際海神。她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是幫助苦難的人渡海移民到新天地並落地生根。

媽祖信仰傳播到越南與大明國商人到會安做貿易有關。其實,不僅是媽祖,其他的神明譬如關公、玄天上帝等任何有助於安撫新移民心靈的民間信仰都隨著唐山移民越南而傳播到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