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大中

蘋果日報總主筆

【荷事生非】荷蘭式育兒守則:休息、衛生與規律

我住在荷蘭,有兩個兒子,也是一個國際品牌咨詢事務所的合夥人,因此我是一個全職甚至超時工作的母親。我先生是土生土長的荷蘭人,除了假期或應急時我的荷蘭公婆會偶爾幫忙之外,育兒完全是我們這個「雙職工」小家庭自己的事。

我的爸爸媽媽都在國內,早已退休,是那種超級會享受生活的新潮老人。他們基本上每年夏天會到荷蘭來住段時間,對我來說,看著爸爸媽媽精神抖擻地周遊歐洲列國,比讓他們幫我做家務看孩子,更讓人欣慰。而我的新潮爸媽也非常前衛地尊重我跟老公的育兒原則,從沒有擺出所謂的祖輩權威。因此,我很幸運地成為時下不少人倡導的,「孩子由父母帶」的典型。

王蓓

畢業於復旦大學和阿姆斯特丹大學,游走於中西文化界與商圈的70後「斜槓青年」,環保人、傳媒人、公益活動家,以及品牌策劃行銷人。

【春風化雨】大海飄來的神奇相機:歡迎加入「愛地球英雄聯盟」!

大海飄來的神奇相機

宜蘭岳明國小學生,在海邊淨灘活動時,撿到一台漂流兩年多的防水殼相機,很神奇的是裡面相機竟然還有電,可以看到完整清楚的照片,老師跟學生決定挑選幾張人臉清楚的照片,放上臉書尋找主人,不到兩天,透過網路大眾的強力放送、傳播、搜尋,主人很快被找到了,是日本的一位女大學生,她不但驚喜,而且還很感謝大家,決定從日本飛來台灣,親自謝謝台灣的小朋友跟老師⋯⋯,這個神奇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而且傳播快速,讓全世界很多角落的人都知道了!

「日本推理之父」江戶川亂步故居

位在東京西池袋的立教大學,望眼即知是歷史悠久的高等學府。正門入口聳立的耶誕杉和綿延校舍紅牆的常春藤,美不勝收。平日上下課趕教室的大學生,將校舍內外擠得水洩不通。校園側面,卻有一條僻靜的小道,通往一戶和洋風混合的私邸。這裡原是推理大師江戶川亂步生前的邸宅,如今已成為立教大學管理的「大眾文化研究中心」兼「亂步紀念館」,每週只開放兩天。

江戶川亂步(1894-1965),是日本近代推理懸疑兼驚悚小說的開山祖師。他不但著作等身,又在1947年設立「偵探作家俱樂部」(後改名「日本推理作家協會」),復於1954年捐私財創辦「江戶川亂步賞」,培育日本推理小說作家無數,影響力無遠弗屆。

【老番講古】最早的演戲與拜拜記錄

曾經學生問老番:荷蘭、西班牙時代,台灣有無戲劇表演?

我的答案:有啊!怎會沒有?!

過去,因為關於原住民文字史料不足,我們學歷史的人無法插嘴原住民的戲劇表演。關於歐洲人在台灣,畢竟過去來台灣的人數太少,料想也可能頂多只是隨興表演。然而,台灣漢人,特別是福建南部移民到台灣的漢人,倒是有荷蘭語的資料曾經紀錄台灣漢人的戲劇演出。1651年11月11日的《日誌》提到台南安平人在農曆9月底舉辦大拜拜,也會兼作幾棚戲。史料曾經記載,擔任荷蘭東印度公司通譯的福建泉州南安人何斌,曾經邀請荷蘭長官與專委到池浴泰的大厝飲宴,白天就開始的宴會,曾經有幾場戲一直演到華燈初上的晚上。

根據荷蘭史料,各式演戲(speelen)也寫作wayangen。wayang一詞可能是與印尼相似的皮猴戲,或者是迄今仍可看到的布袋戲(印尼文叫:Wayang Potehi)有關。只不過,荷蘭文獻提到漢人戲劇時,通常指人物飾演角色的大戲(歌仔戲)。

【日本想想】今年春天,賞一株「剛櫻」便足矣:關於粉絲的旅行隨筆

當微風吹拂時,同時也將一片片粉嫩的花瓣從枝頭上帶離,被稱為「櫻吹雪」的夢幻一幕,於春日時分日本的各個角落上演著。櫻花的美無庸置疑,從含苞待放的玲瓏巧緻,到燦爛滿開甚至是墜落的那一刻,都顯現出不同的美之姿態,但回歸到最原點,若栽種樹的人有著特別的意義,那麼「花見」行為就不只是單純的例行公事。比如,當你是日本偶像團體KinKi Kids的粉絲,也許無須追逐太多,僅只是賞一株「剛櫻」,便足矣。

所謂的「剛櫻」,並非什麼特殊的櫻花種類,而是KinKi Kids成員堂本剛所栽種的櫻花樹,位於橫濱「港未來」(みなとみらい)地區的街道上。2006年時,堂本剛以「ENDLICHERI☆ENDLICHERI」(虎斑☆恐龍王)的名義進行單獨歌唱活動,於橫濱設立一座特設會場「The ENDLI. WATER TANK」,在此舉行了100場表演,長達半年的時間都在同一座會場,要稱為「駐村」也不為過,和土地的「親密」結合不只憑藉音樂,當時他在會場還種植了3棵櫻花樹,被暱稱為「CHERI櫻」。

【科哲絮語】怎麼樣才算是科學?或者,一門學問的科學性程度有多高?

時至今日,臉書上仍然有很多朋友喜歡討論「科學是什麼」,或者,問「某某東西算不算科學」如「中醫是不是科學」等等問題。問「科學是什麼」或者「某某算不算科學」是一個典型的科學哲學問題。二十世紀前期,科學哲學家波柏認為這個問題是科哲的核心問題,他稱作「劃界問題」(the problem of demarcation)。也就是問:能不能在科學和非科學之間劃出一條明確的邊界?波柏提出他著名的「可否證性」判準,他相信這個判準可以明確地劃清科學與非科學的邊界,並毫不含糊地把一門學科劃歸「科學」或者「非科學」。如果一門學科或職業沒有「可否證性」,卻一直宣稱自己是科學,那就是「偽科學」(pseudo-science)。

鄭成功有「皇帝豆」可以呑食嗎?

2018年4月6日的自由時報即時新聞有一則報導,記述作家、詩人王浩一先生談他研究的關於台南傳統春捲會包皇帝豆的典故。報載王先生如是説:「當時鄭成功將台灣視為反清復明的基地,要打敗清朝皇帝,因此將皇帝豆視為皇帝的象徵,在清明時緬懷明朝先祖,也將「皇帝」吞進肚裡,因此台南春捲不僅有這個特殊的材料,還有點反清復明的味道。」

筆者没有在現場聆聽,無法得知這則新聞記述的正確性,假設上述文字有正確傳達王浩一的語意的話,「將台灣視為反清復明的基地」、「打敗清朝皇帝」、「將皇帝豆視為皇帝的象徵」、「在清明時緬懷明朝先祖」、「將『皇帝』吞進肚裡」這一連的動作,其主詞都是鄭成功。也就是説,鄭成功在1661年5月4日佔領普羅民遮城,至1662年6月23日病逝的一年一個月又20天裡,吃了皇帝豆(最可能是1662年的清明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