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事生非】解讀荷蘭政府眼中的循環經濟

伴隨人口成長以及新興國家對於原物料需求不斷增高,全球面對未來發展的壓力逐漸白熱化,讓早在20世紀末期就被提出的「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概念,逐漸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近來在台灣,循環經濟也成為重要的發展主軸。而在眾多推動循環理念的歐洲國家中,荷蘭經常被台灣視為學習對象。它的成功除了蓬勃發展的民間組織、商業創新與公民力量以外,政府在背後所扮演的支持與推動角色,也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同時,我們還得回過頭來思考,臺灣政府在推動循環經濟的路上,還能在哪些層面加強施政力道?怎麼和其他團隊合作?民間企業又能作出什麼樣的改變?這篇文章將透過荷蘭政府在 2016年公開的官方文件,解析荷蘭政府眼中的循環經濟。至於後續的行動措施及實際成果,筆者將於未來再個別討論。

理查

我叫理查,我住地球,熊很可愛。

【想想影評】「醫手遮天」──白色巨塔內的人性考驗

前一陣子,台大醫院爆發了洗腎接錯管線的疏失,而疑似造成加護病房有病患過世的案例(台大醫院聲稱該病患死因和接錯管線無關),而後,也陸陸續續爆出幾間知名醫院也有類似程序上的問題,而醫院的公開聲名也大多指向自家護理人員作業疏失,會進行內部檢討及懲處。更有專業人員指出醫療設備「防呆」設計的重要性應優先於對人員管控的稽查,否則過度的評鑑及行政流程非但無法對症下藥,還會讓人力吃緊的急診醫護人員疲於奔命,降低醫療品質。(註1)

而事實上,只要有去大醫院掛號看病的經驗,都會知曉什麼叫「人滿為患」,運氣好一點,醫生看診開藥會和你說明一下病情;但大部份的時候,大多是調出電腦中的病歷,將上次開的藥再重新點選,下一位的病患就急匆匆的進入,讓人感到隱私正被公開揭露(雖然大部份來看病的人也不會對別人病情感興趣)。

更甚者,多位醫師及護理人員共用一位實習護理師,在口頭交辦的情形下常常會發生檢查疏漏或是搞錯狀況的情形。

【書摘】《護國丸——被遺忘的二戰臺籍海軍史》:葉水金的證言

書名:護國丸──被遺忘的二戰臺籍海軍史
作者:陳柏棕
出版社:月熊出版
出版日期:2018年7月25日


1944年11月7日特設巡洋艦護國丸,艦長水野孝吉,載著300名臺籍海軍特別志願兵從基隆港出發前往日本。同年11月10日凌晨,航行至九州外海古志岐島燈塔海域附近,遭美軍潛艦(Barb,編號USS-220)魚雷擊沉。

護國丸事件,是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於太平洋戰爭中犧牲人數最為慘重的一次。

|葉水金證言|

陳柏棕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自研究所時期起即將研究焦點集中於臺籍日本兵相關議題,長期致力於口述歷史採集和蒐集臺灣人從軍史料。

目前關注臺灣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經驗、記憶保存等研究課題。

廢死與反廢死之外:死刑是否應有時間表

日本政府本月突然執行了上個世紀末轟動日本的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主謀——麻原彰晃等人的死刑,而台灣也在最近進行內閣改組,由前調查局長蔡清祥接任法務部長,讓台灣死刑執行與否再度受到關注與討論。

撇除死刑執行與否的問題,在台灣現今的社會氛圍下,是不是能有更好的制度可以同時兼顧避免激化廢死與反廢死兩方的矛盾,讓台灣現今並沒有廢止的死刑制度能有更完善的空間與措施呢?

德州,這個除了中國以外死刑犯罪最多,執行經驗也最豐富的美國一州,或許有些地方可以提供台灣做為借鏡。

【書摘】《台北慢步》:殷海光故居

書名:台北慢步
作者:水瓶子
出版社:玉山社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年7月13日


殷海光故居位在巷弄內,若時光回到1960年代,殷海光被台大禁教,巷口有特務監控,《自由中國》雜誌停刊;殷海光想出國進修、講學,卻被政府禁止,只能靠太太夏君璐在外打工度日。

1928年出生的夏君璐,與1919年出生的殷海光,是1945年在重慶認識,之後靠著書信往來更加了解彼此。1949年,高中剛畢業的夏君璐,不顧家人反對,隻身千里迢迢來台灣找殷海光。想像在一個動亂時期,妳會出國去投靠一個還不是男朋友的男人嗎?可見是需要非常強大的勇氣,而是怎樣的愛情能讓夏君璐如此拋開一切呢?

水瓶子

喜歡在無盡的深夜面對電腦螢幕,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拜訪、書寫百大城市的容顏。喜歡逛美術館,對一張畫作背後的故事濃厚的求知慾望,甚於八卦雜誌的感知能力。更喜歡沉溺於咖啡的香氣與口感中,享受各咖啡館的獨特印象。著有《台北咖啡印象》、《台北小散步》等書。

 

【首爾想想】南韓基本薪資45K→50K (下):零售業者的苦悶

往前閱讀: 【首爾想想】南韓基本薪資45K→50K (上):新制後…看不見的勞工犧牲


南韓今年基本時薪上調10.9%,勞界卻因新修訂上路的勞基法所增生的「納算」新制,吞噬掉薪資而無法受惠,感到憤怒;另一方面,工商業者也是滿腹苦衷。

【首爾想想】南韓基本薪資45K→50K (上):新制後⋯⋯看不見的勞工犧牲

每年到了初夏此時,南韓就要迎來一波爭執─最低薪資委員會的勞資與公益界三方,共27位代表,要對今年基本時薪該如何調整,展開協商。

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基本薪資調整,出現歷來最大陣痛─協商過程中,勞方的民主勞總代表拒絕參與,而工商界代表則集體杯葛,共13人退場表達抗議,剩下的列席者,表決通過公益界的提案,將時薪從原本的7530韓元(新台幣215元),上調至8350韓元(新台幣239元)。

2018年南韓基本時薪協商表決

若以每天工作8小時,每週工作5天來採計,加上南韓勞基法規定,若一個月內,平日工作滿40小時,則週末就算不工作,當月能拿到一天共8小時的「週休工資」,則每月合算的基本薪資,將從原本的157.3萬韓元(新台幣4.5萬元),上升至174.5萬韓元(近新台幣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