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陸客事件與中國官式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亦稱國族主義或國民主義,是以主張本民族利益的意識形態為特徵的政治、經濟、社會體系。然而中國民族主義(Chinese nationalism),又稱中華民族主義、中華國族主義、大中國、大中華主義,是一種在近代中國出現的政治主張與意識型態,這種中國官方推崇的民族主義,特色是帶有濃重的悲情色彩和復仇心理。

尼特

文字工作者 / 記者,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寫稿。喜歡到處走,曾在波蘭交換過半年,也曾經去過印度當志工,目前正在努力傾聽、並試著書寫臺灣這塊土地的故事。

【日晷之南】日本大眾作家的苦惱——菊池寬

我們不得不說,「文壇」這種作為作家發表作品的公共空間,後來因這舞台成名得利的祕辛,以及其形成過程的確充滿時代的意趣,它甚至可能搖身一變,成了藝文導覽員,把好奇者又帶回大眾生活的場域。例如,在明治時期,只要文人作家自成團體,創辦刊物發表文章,或者以作家書房交誼,廣義上就可稱為「文壇」。最早有尾崎紅葉的「硯友社」、夏目漱石的「漱石山房」等等,那裡可謂他們的文學沙龍,同伴相互鼓勵批評,以求寫作技藝的提升,但還沒有藝文市場的概念。

如果我們從當時的薪資水準來看,或許就能更加理解作家們與稿酬搏鬥的故事。以夏目漱石為例,那時他在東京帝國大學擔任講師,所得薪資不多,因此《朝日新聞》找他到該報社撰寫連載小說,他經過慎重確認,掛上記者頭銜,保證月薪二百圓,並有年中歲末等高額津貼,他才辭掉了教職,成為有穩定收入的報社記者。後來,夏目漱石的小說大為暢銷,慢慢地擺脫了窮困生活的糾纏,可謂名利雙收,他是作家成功轉型的佳例,不過,如他這般幸運的作家終究少之又少,多半仍然在貧窮線上努力求存。

當敵人用民主手段摧毀民主:假新聞充斥下的言論自由

假新聞已是民主最大威脅,在敵人用民主手段當成摧毁民主武器的時候,我們還能不做任何的改變嗎?

言論自由是所有自由的基礎,沒有言論自由就沒有任何自由的可能。假新聞充斥影響社會正常的運作,像以前的台灣或是現在的中國這樣極權的國家從來不會有這樣的問題,所有的言論都需要管控,因為這是維持一個專制獨裁政府所必要進行最重要的工作。

如何處理假新聞,在任何民主國家都是件非常棘手的事情。用法律或強制的手段來管制假新聞常常會被認為傷害言論自由,用媒體自制常常緩不濟急,尤其在網路的時代每一個人都是自媒體,強調轉傳之前要再三確認,理性要先於感性,自己要能夠判斷是不是假新聞,的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雖然之前我寫過好幾篇文章,討論在網路時代社群媒體如何善盡自己的公民義務,但是在實際的運作上有相當大的困難。

李忠憲

國立成功大學電機系教授暨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副主任

【半線想想】序言:半線,見與不見

這是「半線想想」開幕的第一篇序言,「半線」是以前彰化市的地名,所以有時候會用「半線」來代稱彰化。

在想想論壇開一個「半線想想」的專欄,其實讓我猶豫了非常久。對我而言,彰化是文化的沃土,是很多在地的老師前輩們,竭盡心力地書寫了大量的文史作品,耕耘出豐富細膩的文化風景。我此時再插嘴寫幾篇文章,好像也只是來刷存在感與攪局而已。

但後來想想,就是這樣的攪局,好像也會有一點意義:

我們過於習慣「彰化縣」這一個政治區域上的概念,但他其實不是一個嚴謹的地理區域(之後會再詳細討論),也不是整齊的、有核心的文化區域。或許很多地方學已經把這塊土地探索透徹,但除了撰著方志與抒懷鄉愁,我們好像少了很多批評或解構的材料,去質疑、挑戰,甚至重新理解這塊土地上發生的諸多現象。或許就連批評的方法論,都還在摸索的階段,一如此文。

老樹與老厝:當十四張的歷史成為公園時

最近,一位新店的市議員參選人的臉書上,看到了有關新店十四張歷史公園的規劃願景。這位市議員參選人,希望將安置歷史建物以外的區域,全部規劃成具有兒童遊具的公園,雖然,此舉獲得部分支持者的反應,卻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見(在地的居民)。他認為,既然名為歷史文化公園,應該要以當地的歷史進行規劃,而非打造成處處可見,毫無特色的一般性公園。雙方因而進行了一些辯論,然而,這場辯論並沒有維持多久就結束了。這件事引起了本人的興趣,並重新思考十四張的歷史問題。

【書摘】《日常的中斷》:災難與媒體

書名:《日常的中斷:人類學家眼中的災後報告書》
作者:阿潑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9月5日


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下午兩點四十六分的那場天搖地動,很快地攻占各個新聞頻道:屋內物品摔落、街道上人們倉皇走避、腿軟且站不起來、馬路上的車子左移右擺、路面甚至崩裂開來……每個鏡頭都傳達了地震的威力。

因為政治資金醜聞,這個國家的領導階層當時都在參議院決算委員會接受質詢。在野黨不斷要求首相菅直人下台負責,菅直人百般辯解,試圖從風暴中脫身。強震就在自民黨質詢告一段落後戲劇性地登場,驚得現場騷動不斷。許多議員反射性地往桌下躲,菅直人則抓住扶手,直愣愣地盯著會場頂棚的吊燈。

阿潑

受過新聞與人類學訓練,曾擔任記者、NGO工作者以及研究員,資歷多樣。曾獲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獎、開卷好書獎等。
著有《憂鬱的邊界》、《介入的旁觀者》,合著有《看不見的北京:不同世界.不同夢想》、《咆哮誌》等。在轉角國際、鳴人堂等媒體平台持續筆耕。

Facebook:「島嶼無風帶」

中國「一帶一路」接連受挫 台灣應把握新南向契機

一帶一路,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提出的大戰略,以「絲綢之路經濟帶」(簡稱「一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路」)組建容納多國,廣及歐亞非的跨國經濟帶。一帶一路能讓中國以發展他國基礎建設之姿消化改革開放後過剩的產能與勞動力,確保中國的能源、糧食供給量與補給線,可以視為「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加強版。

自習近平倡議五年以來,中國官方與民間如火如荼地進行一大堆研討會與跨國合作計畫,什麼都要跟一帶一路扯上關係,一時之間風風火火,但迄今除由於規模的宏大,所遭致中國想擴張政治軍事影響力的猜忌外,更對一帶一路的經濟效益發出質疑。

一帶一路目前最大的問題首先在於債務問題。一帶一路涉及國家多半仍是發展中國家,財政本已不甚健全,為短期完成大型基礎建設,又須向中國大幅舉債,使國家財政惡性循環,陷入不得不租借港口或出售礦產等戰略性資產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