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數位亂象 如何他律與自律


英國下議院「數位、文化、媒體暨運動委員會」(Digital,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Committee)在今年7月24日發表一份期中報告,報告主題為「惡意訊息與假新聞」(Disinformation and ‘fake  news’)。報告結尾提出53項結論與建議,以供英國政府管理社群媒體與數位內容的法制化等相關工作。

上開53項結論與建議,分別從「背景探討」、「社群媒體等科技公司的角色與責任」、「資料行銷的偏差行為」、「政治活動的違法不當」、「外國選舉的干預」與「數位素養」等六大層面立論。

【人心人術】用書愛台灣!三輪車夫催生新潮文庫 開啟台灣新潮的一代

從三輪車夫,到創辦出版社,張清吉先生日前辭世,享壽91歲。他催生新潮文庫,譯介國外經典文學和各專業領域西方思潮,開啟台灣人的知識視野,也開啟台灣新潮的一代......

「為台灣打開面向世界的那一扇窗!」是張清吉先生這一輩子的寫照。

張清吉出生於日本時代的苗栗竹南,那時環境不比現在,他曾說,當時自己非常討厭上學,因為到學校的路途相當遙遠,老是在上課鐘敲響後才趕到教室,也因為遲到所以常常被老師處罰,有一段時間相當排斥去上學。

好的老師,會改變孩子的一生!直到念公學校三年級時,班導師換成一位日本籍的上蒼老師。老師鼓勵他閱讀,也提供許多課文讀物,讓他接觸到《少年俱樂部》、《文藝春秋》、日文雜誌《講談社》、戰爭故事的時代劇、日本改編的英美文學等,開啟了他對閱讀的興趣。

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一觸即發,張清吉不能再繼續求學,他被派到岡山機場當學徒兵,負責飛機修補。

【聽那些女孩唱歌】金髮美女不是金髮美女──Blondie 與 Debbie Harry的性感傳說

歷經青少年次文化風起雲湧、搖滾樂正式發揮文化與社會影響力的1960年代,1970年代的叛客(Punk,亦作「龐克」)風潮,更進一步定義了搖滾樂之所以不僅是一種音樂、而是一種精神和態度、以及對生命/生活/種種社會現象的反思;這是由於戰後數年,種種社會問題仍存在,反叛被視為唯一的抗爭手段,看不到未來的虛無主義成為年輕人的中心信仰,血淋淋的破壞、狂妄不羈的姿態、對一切既成法則(包括音樂形式)的挑戰與顛覆,反而能讓人看到生命的色彩與重量。

1976年末崛起於倫敦的Sex Pistols、The Clash,紐約的Television、Ramones等樂團,都是當時叛客運動的先鋒;叛客搖滾不像其他音樂類型對樂手的要求,對技巧等要求甚低,只要會基本和弦即可寫歌及演出,最重要的是批判的狂放姿態、簡潔有力的批判訴求。1977年叛客搖滾隨著時尚圈推波助瀾,成為青少年服裝文化中最顯著且重要的一環,並行銷到全世界,皮外套、金屬鉚釘裝飾,束縛式受虐裝扮、鮮明的反叛字樣與圖案等,都展現出青少年不服從既有規則、想要對抗威權的理念。至此,叛客已經不只是一種音樂,而成為年輕世代的自我意識表現、對世界的吶喊,也再次定義了搖滾樂之所以是一種精神、是一種生活態度。

Mauer im Kopf : 柏林圍牆倒塌後 留在腦中的牆

1990年10月3日,東西德正式宣布統一,黑紅黃三色國旗在德國國會大廈升起。28年過去了,柏林圍牆早已倒塌,但仍然有一道牆留在大家的腦子裡……

我的前同事Arvid跟我同齡,曾在成都攻讀考古,說得一口流利中文。他個性認真,待人誠懇;他選擇吃素,是綠黨的支持者,且持續在下班後志願教難民德文。我眼中的他是「愛與和平」的代言人。

我家在柏林東北邊的Prenzlauer Berg,當時公司位在偏南的Kreuzberg。有次下班後,請Arvid同行幫忙拿東西。不過是15分鐘的車程,隨著離我家愈來愈近,Arvid頻繁左右張望,發出陣陣驚嘆。

「哇,東柏林真的很不一樣。你看那個地磚!」「你們這邊的路也好寬喔。」Arvid是道地的柏林人,來自西柏林。

「你是開玩笑吧?你是柏林人耶,怎麼一副觀光客的樣子。」

《幽靈島嶼》:弗里斯蘭島

沒入海中的樂園、冰雪結成的陸地、魔鬼岩與黃金島嶼……。在漫長的歷史中,海圖上不時出現未曾存在、卻充滿傳奇色彩的島嶼,並一再成為勇於冒險犯難的探險隊伍勘查的目標:數百年來,航海家、君王、軍隊、海盜與地圖製圖師相信它們確實存在,並以航海、徒步等方式,甚至從空中尋覓它們的蹤影。

幽靈島嶼(Phantom Island)是經文字記載大都曾明確標註於地圖上,但在一段時間後被發現其不存在或與事實有所出入的島嶼。這些曾經存在於人類知識中的島嶼,如海上仙山般,載滿人類的幻想,也充滿了對未知的恐懼和希望的投射:有的是沉沒的仙境,或冰封的大陸,或奇岩峭壁,或有著遍地黃金。

《幽靈島嶼:浮沉於地圖上30個島嶼故事》有如大航海時代簡史,也是島嶼版的「地理大發現」。

弗里斯蘭島・北大西洋

[Frisland, Frissland, Frischlant, Friesland, Freezeland, Frislandia, Fixland]

【春風化雨】台灣鄉間的人情味

今天,老婆跟我分享了一些關於村子內的故事。

兩年前,我們從台北都會搬到宜蘭鄉下,有了一小塊地,在親戚建議下,種了一點點薑黃,聽鄰居朋友說,可以到村內街上,拜託一家中藥行老闆,免費幫忙磨成薑黃粉,那是對身體很健康的食物。老婆前往中藥店時,老闆正在幫一位老農夫受傷的腳擦藥,沒想到用的竟然不是草藥,而是西藥,老婆很好奇,怎麼中藥店,卻幫客人塗西藥呢?

迪爾克.里瑟馬(Dirk Liesemer)

1977年生,在德國敏斯特(Münster)與法國雷恩(Rennes)攻讀政治學與哲學,並曾就讀於德國漢堡市的亨利.南恩新聞學院。他從小著迷於海洋世界,因其父親為船長,他曾穿梭於南太平洋海域十多年,並擔任關島總督之私人船長。他曾在柏林和慕尼黑擔任編輯,現為自由作家,以獨立記者的身分為多家的報章雜誌撰稿,如國際地理雜誌集團Geo及旅遊文化雜誌《海洋》(Mare)。

特教宣導不該「由下而上」

每學期初期,各教育階段(國小至大學)的資源教室老師,都需因應特殊教育法,定期召開IEP或ISP會議,除了認識轉銜(國小至國中、國中至高中、高中至大學)特殊生的特教需求之外,也要去追蹤已經入學的學生這段時間的學習計畫及學習進度如何。

除此之外,特教老師還被賦予相當重要的任務,則是對於轉銜之學生,進行入班對普通生進行特教宣導,依循轉銜學生於IEP或者ISP會議中提出之狀況,及其可以視情況幫助的地方,讓班上同學們能夠更加瞭解。

然而,特教宣導的最終目的是讓接受一般教育的學生去瞭解需要特殊教育之學生會面臨到的問題,以及能夠如何協助特殊教育學生的增強講座。但是我們會發現,實務上的特教宣導,因為特教老師人力不足,以及個別有負責個管之緣故,多是為因應班上有特殊需求學生才會辦理宣導講座,讓班上同學瞭解如何幫助該生。也就是說:班上沒有需要特別協助的特教生,就鮮少會有相關的特教宣導講座。

【女人想想】陰道有話要說

陰道有話要說,說的不只是女性的故事,而是人類的故事。

2002年,我的陰道的一次說話,那是在菲律賓參加的一個「女性做神學」(Women doing theology)工作坊。當地菲律賓的女性神學家提到女性應該好好的看著自己的陰部,甚至畫出自己陰部的樣貌。這樣的邀請對我來說,簡直是震撼的不得了,「那裡」是身體的一部分,卻從沒想過跟她碰面,跟她說說話。

一位為重度障礙者提供性服務的義工,在協助一位女性服務使用者沐浴時,聽她說著:「可以告訴我,我的陰道在哪裡嗎?」這個提問,讓這位義工不禁想起在《陰道獨白》中第一次用鏡子照著自己陰部的老人家,又驚又喜又想哭的心情。

陳佩儀

勵馨基金會總會教育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