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想想】南洋的印度電影:寇萊塢(Kollywood)

對於台灣的觀眾而言,寶萊塢(Bollywood)就是印度電影的代名詞,但是這個概念過於簡化印度的電影產業。基於各地域分歧的語言與文化,印度的電影產業其實可以按照主要語言族群加以分別,最大的寶萊塢是印地語(Hindi),第二大則是使用塔米爾語(Tamil)的電影產業,加上其他如孟加拉語(Bengali)、古加拉特語(Gujarati)與泰盧固語(Telugu)等,總共有十幾個集團。每個集團都有自己的明星、從業人員、公司等,不過彼此之間也常有互動,尤其是其中一集團成功的故事往往會被其他集團重拍,例如在台聞名的「三個傻瓜」,就是先有寶萊塢版本,才有塔米爾版本「朋友」(Nanban)。塔米爾集團也有很多故事被寶萊塢重拍,像是2005年的Ghajini與2010年的Kaavalan(Bodyguard)。

《台灣之「國」》:台灣島上插過幾面「國旗」?

原本屬於南島語族的台灣,在近世開始受到更迭輪替的外來政權統治,自1624年荷蘭入台開始, 歷經荷蘭(1624〜1662)、西班牙(1626〜1642)、鄭氏(1662〜1683)、滿清(1684〜1895)、台灣民主國(1895)、日本(1894〜1945),到中國國民黨等政權,總共換過7面國旗(或說「代表統治者的旗幟」)。

世上稀有的「國旗」

二次大戰後,台灣被中華民國代表盟軍接管,換上了新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1949年底,中國國民黨政權被中共推翻,原本在191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滅亡,其流亡政府逃退到台灣,台灣繼續使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至今,且成為唯一插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的所在。

然而時至今日,「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卻成為世界上最奇特、最尷尬最弔詭,又最不知何以言之的國旗。我這樣說它,藍營的朋友請先別動怒,以下對「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的敘述,皆屬事實:

其一、「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子,原本並非中華民國的國旗。1912年中華民國建國時的國旗是五色旗(紅黃藍白黑),那是經過當時的中華民國參議院正式通過的。如今被泛藍奉為神聖圖騰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則是1924年6月在廣州的國民黨中央以一黨之私決議更換的。所以這面旗子告訴我們,國旗是可以更換的。

【書評書介】《幽靈島嶼:浮沉於地圖上30個島嶼故事》

航海史的發展,從已知探索未知的過程中,旅人的「口耳相傳」結合船員的「眼見為憑」,留下許多線索與猜測;為了資訊的傳遞與保存,製圖師將這些傳說具體化為「按圖索驥」,於是地圖/海圖便扮演了關鍵的載體。儘管西元前二世紀艾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發展出以經緯線作為標定地球上特定地點的方法,提高了定位的精確度,但還是可能發生以訛傳訛的悲劇,正如同本書作者迪爾克.里瑟馬(Dirk Liesemer)所言:「駁斥某座島嶼的存在,往往比其發現更具挑戰性,但也更為複雜、危險。」

本書《幽靈島嶼》的主題與鬼故事無關,所謂「幽靈」是指這些島嶼恍如幽靈般在海上時隱時現。按照常理,島嶼形成後應該固定不動,若曾存在於傳說或史前時代,經確認已不存在,無影響航行安全之虞,即應刪除,「但只要一天無法證明它不存在,它就會繼續出現在海圖上。」島嶼消失原因不一而足,可能是眼誤、口誤或筆誤,也可能是因地殼變動而沉沒,或者其實根本是漂移不定的冰山,於是人類豐富的想像力大噴發,記載了一個個美麗浪漫又帶著詭譎氛圍的「幽靈島嶼」。

【日晷之南】明治維新中的廢佛運動

對於置身在積弱不振的困境中,試圖藉此重新崛起的國家而言,他們都面臨改革的呼籲,無論是漢語語境中的「變法」,抑或帶有強烈的現代性政治意涵的「革新」,這個動詞自始至終具有尊貴的身份,並被賦予絕對的正當性。這種正當性一旦獲致,它就能進行合法性的暴力,鋪天蓋地的掃蕩,壓平所有反對的勢力,為自己冠上神聖的名號。進一步說,道德法庭不能審判它,而它卻能以正當性之名,抹消它們認為和定義的反動惡行。發生於日本明治初期(1868)以維新之名推行的廃仏毀釈(廢佛運動),應當很符合這個範例的辯證。

方凱弘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航海系助理教授

不想被Google的權利:「被遺忘權」

在資訊發達的時代,科技無孔不入地滲透到每個角落,個人已幾乎難有隱私可言。然隱私權是人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向來重視人權的歐盟早在網路尚未普及的1995年,便制定了「個人資料保護指令」(Data Protection Directive),隨著時代演進,歐盟又在2016年訂立「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這部號稱「史上最嚴格個資法」於今年5月25日上路,該法引入「被遺忘權」(right to be forgotten)的概念,簡言之即人們有權利要求移除自己負面或過時的個人身分資訊搜尋結果,帶給許多國際知名搜尋引擎公司如Google等不少的衝擊。

為何被遺忘權那麼重要?不妨舉兩個貼近真實想想看:

【半線想想】地平線上的女性心聲與新生

原本半線想想第二集要講彰化的區域地理因素,但這中間發生了一件很重要的小事,就是科學家居禮夫人要在課綱內正名為瑪麗・居禮的事情,引發了各方爭論,因此我想插播來談一集在彰化發生的,台灣第一次的女性運動。

我們知道,瑪麗・居禮是放射性物質研究的先驅,特別是發現了「鐳」元素(Ra),她分別在1903年、1911年獲得諾貝爾獎。女性要獲得諾貝爾獎,首先要接受高等教育,也要有一個願意讓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社會環境。

瑪麗・居禮生長的時空環境,雖然還是父權至上,至少女性還有接受教育的管道,讓瑪麗・居禮的天分不至於被埋沒。

但當時的台灣婦女,不要說讀書寫字,或許連基本的「人身自由」及「精神自由」都無法享有——可能「自由」對於婦女來說,完全是無法理解的概念。

差不多在一百多年前,即1905年,台灣總督府調查顯示:婦女有三分之二都還是纏足的。纏足的婦女不良於行,不用說生產力,連天災來臨的時候,都沒辦法自行逃難。

後安倍時代的三強鼎立及雙雄爭鋒

2017年3月5日,日本自民黨召開黨大會,修改黨章,將黨總裁任期由「連續二屆六年」改為「連續三屆九年」,為安倍晉三的三連任打下了基礎。9月20日安倍的總裁保衛戰,成功勝選。根據黨章,安倍已無四連任的可能,所以三連任成功就意味著,安倍政權終結的開始,為了避免成為跛腳鴨首相,所以,選前設定得票率70%的目標,期能以壓倒性的佳績,大勝其對手石破茂衆議員,但是石破先生始終奮戰不懈,最後,安倍以553票(得票率68.5%)比254票贏得選戰。

然而,石破茂在405張地方票中拿了181票,得票率44.7%,而國會議員票共405票,在幾乎所有派閥(竹下派參、眾議員分裂投票)的全面圍勦下也拿了73票,贏得了「善戰」的佳譽,也為2019年的統一地方選舉及參議員選舉,甚至三年後捲土重來的總裁大選,積累了不少能量。

未能取得「大勝」戰果的安倍總裁,雖然在勝選當天就宣佈將啓動修憲,但能否如臂指使的驅動這部《修憲內閣》的列車,仍屬難料;不過,後安倍時代由石破茂、岸田文雄與小泉進次郎競逐的三強鼎立局面,儼然成形。

石破茂

【鐵份補給】神國鐵道——一畑電車

在日本,每年的10月,被稱為「神無月」,原因是自古以來傳說各地的神明在10月,全都跑到位於山陰地方島根縣的出雲大社了,因為沒有神存在,所以被稱為「神無月」。

當然在出雲地方,10月則被稱為「神在月」,作為日本傳說中的聖地,出雲的確有著相當特別的文化傳統,加上出雲大社是日本非常有名的緣結神社(求姻緣),吸引非常多單身男女來此參拜。

《老娘要革命》:家務不是女人的職責所在

這部瑞士電影在一開始便明說了,故事發生在充滿改革、解放、抗爭的1970代,而這個時代的改革不僅跨越國家、跨越種族,也跨越性別。《老娘要革命》要說的便是一個發生在瑞士小鎮上女性爭取性別平權的故事。

委屈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