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事生非】從兩個平台看荷蘭解決食物浪費的群體戰思維:零浪費網絡(No Waste Network)& 廢物也很可口(Verspilling is Verrukkelijk)

近年來,有關「食物浪費(food waste)」的討論越加熱烈,帶出困擾人類且至今在全球消費系統依然無解的兩難:「當世界某些角落有大量人口飽受缺乏糧食之苦時,地球另一端卻出現糧食過剩且被丟棄的問題」。

這問題有多大?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簡稱FAO)統計,每年全球約有三分之一(13萬噸)生產的食物,在消費過程中被浪費,這量足以餵飽30億人口,相當於10個美國的人口。其中主要浪費的食物包括麵包(22%)、乳製品(17%)、蔬菜(14%)、水果(12%)、肉製品(7%)等。這問題直接導致的經濟損失僅是冰山一角,背後暴露出全球失衡的農糧系統,甚至隱藏更大的環境危機,例如能資源消耗及全球遲遲降不來的碳排放量。

林新雅 Xin-Ya Lin

二十一歲起踏上探索自我及世界的旅程,認為旅行是種生活態度,相信分享的力量。喜歡觀察及思考,常不自覺在生活中挖掘大小意義,試圖讓每一份無理的執著成為成長的養分,並持續摸索心、腦袋與腳步的平衡。現就讀烏特勒支大學永續發展碩士學程的國際發展組,被荷蘭推動永續的浪漫雄心、又不失結合商業與行銷的實際給吸引。期許自己帶著現所學的社會科學,結合過去商業及企業永續背景,繼續認識世界。

【時事想想】美軍離開敘利亞之後

不久前美國川普總統透過推特宣布,美軍即將撤離敘利亞,理由是美國已經成功擊敗伊斯蘭國(IS)。這項消息令許多人意外,不僅違背其內閣官員續留當地的承諾,更促使國防部長馬蒂斯辭職。撤兵固然符合川普的競選承諾,卻可能將造成美國在中東的不利影響。

美國國內政治氣氛對敘利亞問題充滿兩極化的觀點,民調顯示,有近一半的人支持軍事干預敘利亞,但同時有近四成的人不支持;談到敘利亞的難民,有近一半的人認為美國有責任接受,另外一半則認為沒有。這些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共和黨與民主黨支持者的分歧,在川普任內更加明顯。[1]

政治如何改造藝術和愛情?談《沒有煙硝的愛情》中的知識份子與愛人

《沒有煙硝的愛情》(Cold war)作為波蘭道德焦慮電影的延續體,故事內容緊扣於五〇年代時期,受政治勢力影響下的愛情羅曼史。這部片極具私密性的描繪男女間的情愛關係,然而這種情愛關係卻脫離不了現實的政治處境,從而體現出時代的紛亂。

導演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Pawel Pawlikowski)憑藉本片贏得第七十一屆坎城影展的「最佳導演獎」,並將角逐於第九十一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於此之前,他的前作《依達的抉擇》(2013)榮獲第八十七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作為為數眾多的二戰片,《依達的抉擇》另闢蹊徑,聚焦於個人的生命史,從而回顧在二戰時期的時代陰影。在今年《沒有煙硝的愛情》中,可見導演維持前作的黑白攝影風格,將影片維持在復古的基調上。

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

【春風化雨】保護海洋可以從餐桌上開始:好魚慢食救海洋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是人人皆懂的道理,但是當學校的營養午餐只能吃到從國外進口廉價的柳葉魚、巴沙魚、鱈魚時,我們的下一代將會對海洋越來越無感,更不知何謂海洋國家、海洋文化;因為如果餐桌上都吃不到沿近海捕捉的海鮮時,也就更不會有想要認識海洋、保護海洋的動機和機會。

我國自2004年頒布「國家海洋政策綱領」,全國各級學校也從當年起開始積極推動海洋教育,至今已有十多年,然而海洋問題日益嚴重:全球暖化、珊瑚白化、海平面上升、越來越多的海洋廢棄物、海洋汙染、海洋資源枯竭、海洋棲地破壞、漁業過度捕撈等,造成這些問題的主因,基本上都是因為人類對於海洋的無感、無知與短視近利。

【日晷之南】詩人的特權──松尾芭蕉

自從文友三國大介捎來訊息說,「近年來,日本的網路上有一則傳言說,有俳聖之稱的松尾芭蕉,並非只是單純寫作俳句的俳人,他很可能還具有另一種身分:忍者和密探。」由於這種說法,實在太具顛覆性了,我真的不敢置信,因為這若屬實的話,無異於把松尾芭蕉在我心目中的俳諧師肖像地位,徹徹底底地翻個四腳朝天。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則誘人的流言,還展現著使人欲窺究竟的特質。最後,我決定改變想法自己不妨扮演偵探的角色,自掏腰包展開田野調查,畢竟,在這層面上無論是證實或證偽都很重要。

這則有趣奇譚提出了這樣的疑點。

【聽那些女孩唱歌】光芒短暫卻耀眼的時代淚滴──艾琳.卡拉Irene Cara

雖然眾多文化論者認為商業掛帥的1980年代,諸多流行文化都過於討好大眾、服膺主流價值、缺乏反思與對抗的勇氣,但其實回顧那個唱片業銷售數字創下史上新高(而且後繼也的確乏力,甚至進入廿一世紀後一路瘋狂下滑)的年代,卻不得不說,當經濟規模足以充裕地支撐起一個文化產業類型的時候,便有更多不同的創作才能願意投入、並有機會能夠嶄露頭角、被人們看到、聽到、知道;而對於這種時代產生出來的東西,或許在文化上沒有批判性的價值,但卻仍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氛圍、人們的集體記憶;就好像電影「閃舞」(Flashdance)那首非常著名的主題曲” What a Feeling” ,歌曲前奏一出,或許便有許多五、六年級生可以跟著唱完一大段,甚至來上一段電影裡的舞蹈。

然而,又有多少人記得唱那首歌的女歌手艾琳.卡拉(Irene Cara)呢?

【野球人生】柬埔寨棒球發展簡史:難民鐵板燒廚師把棒球帶進柬埔寨

柬埔寨(Cambodia或Kampuchea)以前稱作高棉(Khmer),是一個大部分台灣人都不太熟悉的國家,很多人頂多只知道吳哥窟很有名。但是,這個歷經長年戰亂之後終於能休生養息的國家,在過去10多年來發展神速,就連棒球,在全世界普及率並不算很高的運動項目(遠遠落後於足球等運動),也在10幾年前,在這塊土地上開始發展。

柬埔寨的棒球起源,是由旅美柬僑Joe Cook(本名Joeurt Puk)開始。Cook出生於1970年,幼年跟著家人為了逃離戰亂,曾經被收容在難民營,12歲那年,才和家人到美國定居。Joe告訴阿宏他把棒球引進故鄉的過程,是從返鄉探親的旅程開始:「2002年我返鄉探親,有一天跟著親戚一起出外散步,走著走著去到一所學校的操場。」

停建輕軌是短利民粹,還是公共建設的遠見?

您希望您的家人和孩子有平安通勤回家的路嗎?

高雄市長韓國瑜一上任就宣布停建輕軌二期工程,說輕軌造成塞車爭道、反對建設論的人,可以去看看高雄點輕軌好行社團,先了解高雄處於轉型的百年城市建設,要脫離工業都市,輕軌和捷運帶來的效益絕對是正面,可以疏通觀光客、方便學生老人去各地,並減少汽、機車車禍、減少排廢氣空汙、降低酒駕、還地給民,同時減少車流,增加大眾運輸工具搭乘,這是曾經住在國外的經驗感想。

【女人想想】打破封閉與孤立:談家事移工性侵性騷議題

瓦蒂安靜坐在沙發上,等著社工跟她談話。水汪汪的眼睛,藏著淡淡愁緒。直到進入會談室,社工輕聲問她,在台灣過得好嗎?印尼的家人都好嗎?瓦蒂終於禁不住委屈的心情,眼眶紅了起來,告訴社工,我來這裡,是要工作,不是要被這樣對待的….

「我在這裡,真的很苦…」,瓦蒂哭著這樣說。女雇主的先生車禍,半身癱瘓,需要看護隨身照顧,並且要求每小時都要按摩。但是,即使失能,先生還是有其性需求,總是趁著瓦蒂協助他從輪椅上起身,或是準備餵食藥物之際,撫摸瓦蒂手臂和私處,得逞時,臉上露出滿足的微笑。按摩時,也會要求瓦蒂針對特別部位,讓他舒服舒服。瓦蒂若是不悅,明確拒絕,先生就大發雷霆,翻倒所有食物杯盤,留下一地的垃圾菜餚,讓瓦蒂更難處理。而太太,不知是否看出先生的怪異舉止,總是要瓦蒂配合先生的要求,儘量聽話,先生就好伺候,不會亂發脾氣。但是,一旦看到先生對著瓦蒂傻笑,太太又吃起飛醋,莫名地發脾氣,挑惕瓦蒂的工作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