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在是完全自由開放的社會,只要不違法,大家可以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事。不過在國民黨戒嚴統治時期,很多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事,當時統統都不准做。例如你明明出生在嘉義或台中,但只因你爺爺的爺爺來自「北平市」或山東省,你的身分就是北平人、山東人,而非嘉義人或台中人,這就是「本籍」(或稱「籍貫」)。
中國自古以來就透過籍貫制度維繫人與故鄉間的關係。最著名的例子是兩晉南北朝期間,華北世族因動亂而遷居江南後,並未編入江南的戶籍(黃籍),而繼續使用華北的籍貫(白籍);甚至直接在江南劃出特別行政區,復刻華北的地名。
而這些外來的權貴仍享有各種特權,造成國家財政、統治上的問題。因此,西晉、東晉、南齊多次實施「檢籍」(土斷)政策,強制將戶口編入所在地,但也屢屢引發白籍戶的反彈。前民進黨主席姚嘉文因美麗島事件服刑期間所撰寫的小說《白版戶》,就在描述這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