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不能做的事!】你不能自稱台灣人

台灣現在是完全自由開放的社會,只要不違法,大家可以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事。不過在國民黨戒嚴統治時期,很多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事,當時統統都不准做。例如你明明出生在嘉義或台中,但只因你爺爺的爺爺來自「北平市」或山東省,你的身分就是北平人、山東人,而非嘉義人或台中人,這就是「本籍」(或稱「籍貫」)。

中國自古以來就透過籍貫制度維繫人與故鄉間的關係。最著名的例子是兩晉南北朝期間,華北世族因動亂而遷居江南後,並未編入江南的戶籍(黃籍),而繼續使用華北的籍貫(白籍);甚至直接在江南劃出特別行政區,復刻華北的地名。

而這些外來的權貴仍享有各種特權,造成國家財政、統治上的問題。因此,西晉、東晉、南齊多次實施「檢籍」(土斷)政策,強制將戶口編入所在地,但也屢屢引發白籍戶的反彈。前民進黨主席姚嘉文因美麗島事件服刑期間所撰寫的小說《白版戶》,就在描述這段故事。

【人心人術】一代仁醫!台灣精神醫療開拓者葉英堃

感恩為這片土地付出的每一個人!他是台灣第一代的精神科醫師,也是台灣精神醫療的開拓者;葉英堃醫師是台北市立療養院的創院院長,經過20年的努力將一間原本位於五分埔公墓旁的療養院,成功轉變為台灣及亞洲最重要的精神醫學重鎮......

精神醫學在過往的台灣,是很冷門的領域;台灣早期甚至「神經」與「精神」兩科沒有分科,對於精神醫學一知半解,幾乎是最落後的醫學領域之一。

當年不能做的事!

半路出家的台灣史研究者,曾任史學研究助理、新聞出版,長期觀察台灣歷史、政治、文化與學術界的發展。希望台灣年輕人能多認識過去台灣的一切。

根雨屋

半路出家的台灣史研究者,曾任史學研究助理、新聞出版,長期觀察台灣歷史、政治、文化與學術界的發展。希望台灣年輕人能多認識過去台灣的一切。

【被遺忘的歷史】《台灣民主國》的「假獨立、真統一」

歷史課本告訴我們,台灣土地上曾經出現一個叫做『台灣民主國』的國家,很多研究學者也認定它是一個國家,不少追求台灣邁向獨立自主理想的人士,更把『台灣民主國』當作心目中嚮往、自我期勉的標的。

這個故事必須追溯到大清帝國與日本國的戰爭。大清帝國不堪一擊而迅速落敗,在馬關議和時,清國就應日本的要求把台灣當作累贅般地割讓給日本,使台灣人民面臨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變局。

在割讓條約簽訂後的那段期間,島上倏然冒出『台灣民主國』。那是由清國在台官吏策畫、邱逢甲等台灣紳民出面領導成立的。一八九五年五月二十三日,他們公開發表了一份《台灣民主國自主宣言》。這份歷史性文件的內容是這樣的:

「日寇強橫,欲併台灣,台民曾派代表,詣闕力爭,未蒙俞允。局勢危急,日寇將至。我如屈從,則家鄉將淪於夷狄;如予抗拒,則實力較弱,恐難持久。」

台灣SBL怎麼救?來看日本B聯賽怎麼做

從2003年成立SBL(超級籃球聯賽)開始,至今已經超過15個年頭,但是卻始終停留在半職業的狀況,沒有什麼成長,甚至觀眾人數也都相當悽慘。其實這是很弔詭的狀況,因為台灣的學生籃球賽,包括高中生的HBL和大學生的UBA每年都可以吸引爆滿的人潮,但是台灣的觀眾卻完全不願意進場看SBL,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未來又需要那些革新呢?

縱然會影響票房,但球員的表現其次,重點是球隊投注多少心力來吸引觀眾,讓觀眾願意進場看球,這才是要成立一個職業球隊最重要的目標,畢竟比賽內容精彩,但職業球隊走商業化,如何營造出一場好看的秀,讓觀眾買單,這是很重要的工作。當然SBL這幾年是有努力改變,包括近年開始推動的主題周等活動,都是吸引觀眾入場的手段之一,只是力道恐怕還不足,所以沒有看到顯著成效。

被遺忘的歷史

資深新聞工作者,編著有《高雄市黨外風雲》、《近代台灣慘史》檔案等書,現為網路線上媒體經營者。

馬非白

資深新聞工作者,編著有《高雄市黨外風雲》、《近代台灣慘史》檔案等書,現為網路線上媒體經營者。

【電影與歷史】

素樸勛,政大東亞所畢,養貓人家,2018金馬亞洲電影觀察團團員,台北市議員落選人,「夜行林森北」共同創辦人。

【電影與歷史】《兒子的大玩偶》阿吉35年後的復仇

蘋果咬一口

2001年5月31日台灣壹週刊創刊,兩年後台灣蘋果日報發行,創辦人黎智英改變了台灣媒體生態,這段過程被導演李惠仁拍成紀錄片 《蘋果的滋味》,而另一個跟蘋果有關的故事,也跟報紙有關。

1983年8月10日聯合報楊士淇全版報導了「削蘋果事件」,這個事件是台灣新電影史上重要的事件。緣起於《兒子的大玩偶》電影中的第三段「蘋果的滋味」。故事是說建築工人阿發上班途中被美國軍官上校葛雷撞斷雙腿,阿發一家陷入經濟困境,然後卻被安置在豪華醫院裡細心照顧,上校更要接他的小孩去美國念書,前往探病的阿發親友無一不驚呼豪華程度,最後電影在當時「一顆蘋果可以換四斤米」的呢喃下,小朋友們享受著好吃的蘋果畫面中落幕。

黑函削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