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與帝國》:細菌學與文明開化使命

病菌與文明

我將就病菌與文明的關係來探究帝國主義下得的病菌史。病菌學說發現特定的病原是特定疾病的成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以及迫切性去消滅疾病。然而,醫師和衛生官員從未完全接受病菌學說。即便在病菌學說已經確立之後,盛行於熱帶地區或歐美窮人的疾病仍和數個世紀前一樣,和骯髒連結在一起。例如,一八九〇年代的霍亂被形容為「由骯髒的人帶到骯髒地方的骯髒疾病」。

【鐵份補給】新幹線速度之謎

日本的新幹線歷史悠久,最早的東海道新幹線在1964年通車,是世界上第一條高速鐵路,至今日本已有7條標準新幹線,哩程數高達2764.5公里。由於新幹線的成功,讓鐵道這個古老的交通工具,再度成為人類最重要的運具之一。

台灣高鐵就是以新幹線為原型,而且許多國人來日都會以新幹線作為往來各地的交通,有更多人對各式各樣的新幹線車輛感到興趣,不過大部分人對於新幹線的印象,大概就是速度很快,但到底是怎麼樣的快法,大概也沒什麼認知。

筆者曾在2005年,因朋友來日旅遊,所以在品川準備搭乘新幹線,前往京都與友會合,結果在月台上等待列車時,遇到台灣觀光團,剛好一列當時並沒有停靠品川的希望號列車(NOZOMI),準備通過品川,此時就聽到導遊說,列車準備進站了,時速超過200公里,請大家拭目以待。

那個年代台灣還沒有高鐵,所以一聽到時速超過兩百,自然讓目光望向即將通過的列車,只不過列車以時速70公里緩慢通過,想必現場的臺客們大概很傻眼吧。許多台媒在報導日本新幹線時,都會稱營運最高時速是320公里,但事實上,日本的新幹線因為受限路線設計、地形、噪音以及政治因素,而有各種不同的時速限制。

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 Pratik Chakrabarti

目前任教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技術和醫學史研究中心」,教授醫學史與科學史。在印度尼赫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被英國大學聘任之前,於印度教書。著有《當代印度裡的西方醫療》、《物質和醫療》、《英屬印度的細菌學》。

【被遺忘的歷史】雷震組黨惹來蔣介石整肅之禍

1950年代中期,有一份政論性刊物《自由中國》半月刊,經常針貶蔣介石極權統治,讓蔣介石政權深感芒刺在背,多次由黨國特務對該刊進行騷擾,後來該刊負責人雷震結合台籍政治菁英展開籌組反對黨行動,引發蔣介石下令予以整肅的決心。

雷震於1897年出生,獲有京都帝國大學法學部法政學科學位。曾擔任中國國民黨南京黨代表大會主席團主席、國民政府教育部總務司司長、國民參政會副秘書長、政治協商會議秘書長、國民大會代表、國民政府行政院政務委員(1948年底離職)。1950年雷震被蔣介石聘為國策顧問。1950年、1951年兩度代表蔣介石赴港宣慰反共人士。

《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泰芳商會鳳梨罐詰第三、四工場

泰芳商會是最早從事罐頭製造的臺商企業之一,日人在臺開創鳳梨罐頭產業後,臺商也陸續加入,尤以商業興盛的臺北大稻埕商人為先鋒,葉金塗便是其中一位。葉金塗(1882~1946年),世居大稻埕,原本繼承祖業以務農為本,經營金泰亨商行(臺北市保安街十一號)。1911年(明治44年)葉金塗創立泰芳商會,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在家中開始製造鳳梨罐頭,以雙鹿、雙獅為商標。

1918年(大正7年)葉金塗創立泰芳鳳梨工場,工場所在地為大加蚋堡牛埔庄,即泰芳商會鳳梨罐詰臺北第一工場前身( 臺北市宮前町141)。除臺北外, 葉金塗還陸續在員林、鳳山、大樹等地建立工場, 鼎盛時期全臺共有6間鳳梨罐頭工場。

王御風、黃于津

王御風
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助理教授。著有《舊港新灣:打狗港濱戲獅甲》(2018)、《和風吹撫的港市:打造高雄日人的故事》(2017)、《波瀾壯闊:台灣貨櫃運輸史》(2016)、《高雄社會領導階層的變遷(1920-1960)》(2013)、《鳳山雙城記》(2012)、《圖解臺灣史》(2010)等書。

黃于津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曾參與《高雄港都首部曲:哈瑪星》、《和風吹撫的港市:打造高雄日人的故事》等書之寫作。

【女人想想】青少年父母如何翻轉?

我是一名社工,三十多歲,有老公,與公婆同住,娘家住附近,有兒子女兒的二寶媽媽。當初為了能夠有較多時間陪伴女兒、以及為回到職場作準備,決定請保母照顧兒子。在找保母的過程,我必須去思考托育的地點是否符合上班的路線,保母家中的人口與環境、價位是否合理、教養理念能否溝通、時間能否配合等等。我清楚的感受到,我在挑選保母的同時,保母也在挑選家長。我想我應該是符合一般保母期待,能正常上下班、準時接回孩子、可以簽署合約、穩定付費及給年終和三節禮金等等條件的好家長。

但因為我是臨托的需求,會影響保母每個月的收入,最後大概打了50通的電話,拜訪超過五位保母,終於有保母願意每個月收托我的兒子12-15天,當然費用是以價錢較高的臨托費用計算。

陳美伶

勵馨基金會高雄分事務所社工員

《島耕作農業論》日本的農地盡是稀奇古怪的故事――新的農地改革以及農民「職業化」的必要性

看看那些細小零散的農地

我是一個漫畫家,不是農業專家。正因為我不是農業專家,所以能跳脫業界固有的傳統與常識,看到他們所看不到的東西。

我在農業採訪時一直有個疑問,明明其他行業都是這樣的事情,為什麼農業做不到?

我曾經待過松下電器等電機製造廠,它們都是投入大量資本興建的工廠,擁有嚴格品管並大量製造成品,靠著這樣的方式來外銷全世界。不只是松下電器,索尼、豐田汽車、本田技研工業、日產汽車這些創造日本經濟奇蹟的製造業,都是採用同樣的模式。

為什麼農業做不到?

也就是透過法人的成立,經營大規模生產型的農業。

日本的農地面積有四五六萬公頃,佔日本國土總面積的百分之一二.二,平
均每個農戶(經營個體)的生產面積為二.二七公頃。

對照之下,美國每個農戶的平均生產面積為一六九.六公頃,是日本的七十五倍。澳洲為二九七○.四公頃,是日本的一千三百倍。

與歐洲相較,德國為每戶平均五五.八公頃,法國為五二.六公頃,義大利為七八.六公頃,分別為日本的二十五倍、二十三倍、三十五倍。為何日本的農地被切得如此零碎?

原因得歸於農地的改革。

弘兼憲史

漫畫家。1947年出生於山口縣,早稻田大學法學部畢業後到松下電器工作。後來離開松下投入漫畫創作,1976年以「早上的陽光中」正式出道。1984年,《人間交差點》獲小學館漫畫賞;1991年,《課長島耕作》獲講談社漫畫賞;2000年,《黃昏流星群》獲文化廳多媒體藝術祭漫畫部門的優秀賞;2003年獲日本漫畫家協會賞大賞;2007獲頒紫綬褒章。此外,他也出版了非漫畫著作,如《不要在意》(新潮社)、《夢想有九成無法實現》(Diamond出版社)、《從五十歲開始老死》(廣濟堂)等,包括2015的《島耕作農業論》(光文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