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晷之南】揭開意義的面紗:大江健三郎

探討日本語的本質,以及其延伸的文化要義,進而考察其歷史的演變過程,是一件令人又愛又恨的事情。因為這表明你必須具備諸多條件,至少應具體考古學家的堅定毅力,語言學家的慧眼博識,否則很可能在半途上,你就困陷在日本語的無垠沙漠裡,再也走不出來,成了「砂丘之中」的永久居民。

正如大江健三郎的《定義集》書名一樣,我們要全面概括他在著述中隱含的政治思想,以及更多關注的文化議題,絕對是一項艱難的任務。首先,評論者必須充分掌握其長期以來言論特徵,必須理解他作為日本左派作家的立場與文化批判所產生的影響,僅止這樣的思想脈絡,自然要構成巨大的挑戰,因為回應的同時,意味著我們正參與這些問題的思考,否則我們很可能走向去脈絡化的歧途,最終失去了表達見解的機會。

《漂流日本:失去故鄉的臺灣人》:繼承客家血脈的喜悅 余貴美子

臺灣、中國、日本近代史交織下的臺灣人家族故事

女演員余貴美子靠著《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Dear Doctor》,以及《我最親愛的》三部作品,獲得了日本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獎。可以重複獲得三次這個獎項的人,除了她以外,就沒別人了。
她的家人早在二次大戰發生前,就已「為了生存」從台灣來到日本。
他們是被稱為「流浪之民」的客家人。

一族的榮耀

余貴美子並未歸化為日本國籍,而是繼續保持中華民國國籍。

她父親過世後,母親建議過她很多次歸化日本國籍,不過她並沒有接受。

「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不想這麼做。但也不是因為有什麼原因,其實要歸化也不是不行……。」

只是,從余家麟那代開始,余家幾乎就完全與臺灣斷絕了聯繫。N H K電視臺為了製作《家庭歷史》(ファミリーストリー)節目,委請周子秋協助調查。周子秋是居住在日本的客家人,著有《日本客家述略》一書。周子秋與余家麟並不相識,不過表示「若是為了客家同胞」,願意盡全力從桃園市方面尋找線索。

野島剛

資深媒體人、作家。1968年出生,就讀日本上智大學新聞系期間,曾赴臺灣師範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交流學習。1992年畢業後,曾任職於朝日新聞社,擔任駐新加坡、臺北特派員。曾赴伊拉克、阿富汗等戰地前線採訪,後擔任東京本社政治部記者。擅長採訪報導兩岸三地華人圈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多面向議題。

【女人想想】刑法228條的權勢性交哪裡去了?

勵馨基金會每年處理近千件的性侵害案件,為了個案需求,常需要與司法系統有許多的對話、倡議、合作乃至抗爭。這樣的過程中,除了聚焦司法系統的性別養成之外,最想倡議的是刑法的228條的「權勢性交」哪裡去了?

檢視台灣性侵害案件統計,許多擁有「長」字輩的性侵加害人,常常在司法系統中被輕輕放下,未受到應有的司法制裁。諸如老師、雇主、監護人、主管­­……等的性侵加害人,法院系統咸少引用刑法228條的「權勢性交」法條?

大家應該猶記得,引起社會嘩然、轟動一時的桃園市產業總工會爆發的集體性侵疑雲,與《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林姓作者被誘姦一事,到底這兩起事件是合意性交還是「權勢性交」?截至目前為止,司法系統並未援引刑法228條的「權勢性交」判決,而以合意性交處理,也因此加害者並未被司法制裁,引起社會對司法系統的很大的責難與質疑。這樣的判決結果,恐怕只會讓更多的「房思琪」躲在暗處,不敢訴說、不敢揭發?

【在博物館看見日本動漫】不只是鬼太郎:水木茂的妖怪人生

水木茂(1922-2015)紀念館位於他的故鄉鳥取縣境港市,來到這裡,有點像是造訪位在石卷的石之森萬畫館的感覺,同樣偏遠、靠海,漫畫家的紀念館也成為當地觀光支柱。

從車站到紀念館,水木茂親切打招呼的看板和他一手打造的鬼太郎相關人物成為最大賣點。妖怪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環節,從浮世繪到文學都有妖怪的影子,為什麼水木茂打造的鬼太郎在動漫界獨具高人氣,水木茂還成為妖怪大師?對水木茂來說,瀕臨死亡獲救的生命經歷讓他篤信這個世界有超自然的力量,妖怪也曾是他自身的人生寫照,更重要的是,他用畫筆繪製日本妖怪文化名著傳承傳統,水木茂的妖怪世界不只是鬼太郎!

水木茂印象

【日本想想】東京OL筆記之「收納整理」篇:近藤麻理惠與怦然心動的整理藝術

線上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推出實境影集《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造成轟動,這部以日本整理專家「近藤麻理惠」為中心,用「怦然心動」(Spark Joy)為準則,讓近藤到不同的家庭施展「整理魔法」,衝擊了歐美的生活文化。和影集同名的書籍於2011年時便發售了,也被譯為中文版引進台灣,因此對台灣人而言並不陌生。那麼回溯到日本本身,「收納」與「整理」的概念又是如何發展的呢?

在過去,「擁有物品」被認為是家境富裕的證明,裝飾擺設越多,越顯得氣派,但經過了高度消費時代的1980年代,同樣狹窄的居住空間被堆放進超量的物品,伴隨而來的便是「收納」問題了,兼具著「整頓」(更有條理地展現)與「展示」(秀出收藏品)概念的「可見式收納」遂成為風潮。

情斷河內:川金二會為何破局?

美國為何拒絕交易?

全球注目的美朝二次峰會,雷聲大雨點小的在河內倏然結束。雙方非但沒有達成無核化的進展,連象徵性的宣言也都難產,川金兩人更匆匆散會,顯示美朝關係已步入艱難期。

據川普會後所言,談不攏的理由是朝鮮要求解除全部制裁。因為金正恩政權試圖以廢棄寧邊核設施作為籌碼,但川普政府認為寧邊只是朝鮮核設施的一部分,必須要全部廢棄,才能解除制裁。

此番言論立即引來朝鮮的反擊,外相李容浩深夜在河內召開記者會,強調朝鮮並未要求完全解除,而是部分解除。主要是指聯合國安理會過去三年通過的五項涉朝決議案,其中關於朝鮮民生經濟的制裁項目。

《光與灰燼:林連宗和他的時代》:受難(下)

謊言還要多久

尋找連宗先生的陳情書,一次次地石沉大海。明明是便衣與軍憲以軍用吉普車把人帶走,但每一個單位都說,沒有逮捕這個人。

謊言一:已逮捕卻發佈通緝

一九四七年三月十日人已遭逮捕,但四月十八日警總發佈「二二八事變首謀叛亂在逃主犯名冊」,下令憲兵第四團加緊通緝歸案。這份名單將連宗先生視為「叛亂」首謀,填上的罪名為:「一、二二八事件處委會委員,二、策動臺中地區暴動,與偽臺中作戰本部謝雪紅等勾結。三、要挾接收臺灣高等法院。」

打破迷思、打造轉型正義「生態系」

誰能料想三月會做洪水!
那突然的巨浪,
竟沖破這樣堅固的防堤;
那無情的巨浪,
竟流毀這樣美麗的田園;
那激怒的巨浪,竟淹沒這樣和平的城鎮。

——吳新榮〈誰能料想三月會做洪水〉

如何面對歷史事實的逐漸剝落,以及提防理解與詮釋的單薄,自始至終就是「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遇到的困難與挑戰。以台灣的情況來說,連續殖民與內部殖民的情境,讓我們至今仍然必須在遺忘與記憶的鬥爭中拉扯,更必須在說與不說之中,面對誤解或膚淺化的挑戰。

關於轉型正義,經常出現的第一個迷思是「簡化」,將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將從1949年到1987年長達38年又56天的戒嚴統治,簡化為對蔣介石、中正紀念堂或國民黨的檢討與清算。事實上,對於轉型正義的思索,原本就不會只停留在一個人或一樁案件,而是整個社會都需要面對的、對於過往社會結構的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