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想想】中國在越中邊界戰爭吃鱉的原因

公元1979年2月17日鄧小平突然發動十萬大軍侵略越南北部邊界,並聲稱數天之內就可攻下越南並逼越南政府投降。這批軍隊分別由雲南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向越南的諒山、高平、下江、老街、萊州出兵。結果這批囂張的中國軍踢到南方鐵板,在短短一個月內死傷數萬人。最後,鄧小平自慰式地宣稱已經達到「懲罰越南」的目的所以停戰,於3月17日將中國軍隊完全撤退。撤退途中還喪心病狂地刻意摧毀沿途的醫院、民宅及所有建築。

原本越南政府對於越中邊界戰爭相當低調,在媒體及公開場合絕對隻字不提。然而,隨著中國習近平霸權主義的興起,越南和世界各國一樣開始抵制中國。譬如,越南政府於今年2月15日高調舉辦越中邊界戰爭40週年紀念研討會並公布許多珍貴史料。此外,越南政府也於2月9日大張鑼鼓辦理阮惠大敗清國軍隊的戰勝230週年紀念日。該場越清戰役發生於1789年初,當時約有二十萬名清軍葬身於河內棟多郡(今日的阮惠紀念公園)。

認識台灣,從台三線開始——讀《台三線的田野紀實》

「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這是台灣三四五年級生中學時期人人朗朗上口的,但若問及「台灣三寶」是甚麼,則個個瞠目結舌,或者乾脆回答近年流行的說法「勞保、健保、吃到飽」,聽者不知該哭還是該笑。

記得柯文哲在2014年第一次競選台北市長時,曾提到他在台代醫學院就讀的同學,竟然有人連花蓮桃園的東西南北地理位置都搞不清(考得上台大醫科的可是當年大學聯考最資優的高材生啊),而十分感慨;台灣人對身處的環境、自身歷史忽視無知的嚴重程度,令人驚駭;孰令致之,值得吾人深思。

筆者春節假期讀了一本跟台灣三寶及史地密切相關的好書《台三線的田野紀實》,平淺易讀,覺得「獨閱樂不如眾閱樂」,特來簡介一番。

從事紀錄片拍攝工作超過三十年的導演彭啟原先生,跑遍海內外的華人社區——尤其是台灣、中國閩粵贛及東南亞的客家聚落;在數位攝影未普及前,已用傳統攝影器材拍下數萬呎田野調查的紀錄影像;在空拍機未出現前的1996年及1999年的921大地震前,曾兩次空拍台三線,留下許多未被地震改變地貌之前的寶貴影像。

【當年不能做的事!】你不能好好看電影

台灣現在是完全自由開放的社會,只要不違法,大家可以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事。不過在國民黨戒嚴統治時期,很多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事,當時統統都不准做。例如現在看電影是非常愉快、放鬆的休閒活動,不過在1990年代以前,看電影前必須肅立、聆聽國歌演奏,30幾歲的讀者應該有印象,當年去看「侏儸紀公園」、「獅子王」時,還要唱國歌。

大家都琅琅上口的「三民主義,吾黨所宗」這首國歌,最早於1929年獲中國國民黨定為黨歌;國民黨中常會進而在1930年3月決議,在正式制定國歌前,可將黨歌代用為國歌。此後幾經多次徵選,仍選不出更合適的國歌,國民黨中常會遂於1937年6月決議,將此定為國歌。

換句話說,這首國歌完全是以黨領政的訓政時期產物,而且在進入憲政時期後,未再以法律明定。所以現行的所有中央法規,僅規範「唱國歌」這個儀式,但沒規範「三民主義,吾黨所宗」是國歌。

台灣省教育廳則於1952年2月邀集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教育部、台灣省新聞處、內政部電檢處、影片公會、戲劇協會及各大戲院代表召開影劇改進座談會,規定電影上映前須播放國歌片。

【電影與歷史】禁片《霸王別姬》如何解封?台灣政治不願意被想起的故事(下)

往前閱讀:【電影與歷史】禁片《霸王別姬》如何解封?台灣政治不願意被想起的故事(上)

這不是蔣委員長

還是不能上映,所以1993年八月民間發起萬人連署請新聞局解禁,當時連署還可抽獎坎城台北來回機票一張。九月台北市某區的第四台播映盜版的《霸王別姬》、九月中新聞局宣布即將修法、十月初美國歌手瑪丹娜在代理商試片看過《霸王別姬》並對張國榮的演出讚不絕口,接著電影十月在全美上映,當月底陸委會通過「國際影展得獎影片的修正規定」,十二月《霸王別姬》終於可以上映,級別列為輔導級。原本電影處電檢委員審查意見是列為「限制級」,主因是程蝶衣幼年時,母親帶著他投奔梨園學藝,但因為手指頭多了一隻畸形指被拒,程母絕望之餘,在大雪天以刀剁下孩子的指頭,該鏡頭被認為太殘忍,電影處長楊仲範與副處長劉壽琦會同電檢委員重新查看該鏡頭,最後才決定改列輔導級。另外情節方面,對於片中描寫有國民黨軍隊看戲吵鬧打架,共產黨軍隊卻規矩看戲的「劇情安排」特別斟酌再三,有國民黨將領在軍法審判中途釋放程蝶衣,特別去唱一折「牡丹亭」的劇情,很小心地查證不是指蔣委員長後,才同意一刀不剪,輔導級過關。

【電影與歷史】禁片《霸王別姬》如何解封?台灣政治不願意被想起的故事(上)

有一部電影屹立不搖二十五年,坊間關於這部電影的幕後製作故事太多,這篇則是從殺青那一天開始說起,這是《霸王別姬》從禁演到上映的坎坷故事。

坎城的俠女徐楓

【被遺忘的歷史】戰後台灣最黑暗的年代

一九四六年一月五日,當時非常著名的民營報紙『人民導報』,刊登了一則極為令人側目的消息:『近聞萬華地區也有食糧問題服毒自殺者。』

隨後接連幾天,各報都有類似的消息,連官方的『新生報』也報導:『台南饑饉,同胞不願行乞,因缺食而自殺者時有所聞。』

這些報導將國民黨蔣家王朝政權接管台灣一年半以來,台灣人民所遭遇的浩劫,以類似狄更生悲慘世界的場景凸顯了出來,同時,似乎也為一年後發生的二二八事變預先提出了警訊,可惜可恨的,是當時貪污昏庸的國民黨蔣家王朝政權根本就麻木不仁了。

當年與『人民導報』同樣馳名的『民報』,曾有社論指出:台灣已成為『朱門酒肉臭,路有餓死鬼』的社會。有『米倉』美譽的台灣,竟然出現『路有餓死鬼』的情形,這是台灣近百年史上最悲慘的大災難。

【男人想想】「預設的加害者」:男性的誣陷焦慮(下)

焦慮:無助的變體

曾有男同志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被誤會性騷擾他人。誤會他的女性,十分勇敢,感到不舒服後,並未隱忍,立即出聲喝止。周遭乘客的目光,循聲打來,男方如坐針氈,心想「與其讓人用看色狼的方式盯著,不如讓人用看同志的方式盯著」,遂當場出櫃,自證清白。[1]女方或許因為尷尬,之後匆忙下車,並未道歉。

男方將自身經歷分享在網路上。有人稱讚他的勇氣,訝異他敢當眾出櫃;有人對他的反應拍手叫好,責怪女方自以為是;有人提出女方作法雖然不當,但並非被害妄想,而是父權文化下不得不學會草木皆兵;有人認為遭到誤會儘管難受,但女性被騷擾的狀況更為嚴重,因此呼籲男性應忍下為宜。

毫不意外地,討論再次淪為情緒對立。一些人認為,女性過度敏感,動輒得咎,好像所有男性都想占她們便宜;另一些人則感慨,原來男同志也是男人,除了喜歡的對象不一樣,和異性戀男性沒什麼不同──「都在歧視女性」。

【南洋想想】緬甸:日中鐵道外交的分庭抗禮

緬甸老舊的鐵道系統成為該國現代化的重要挑戰,而日本與中國分別提供的改善方案顯示其不同的政經考量。

自從1947年獨立以來,英國遺留在緬甸的米軌(一公尺軌距,與泰馬越等國相同)鐵道並未接受充分的投資。儘管開闢多條路線,緬甸國鐵不僅缺乏現代化的號誌與閉塞系統,甚至連基本的車輛與路線維護都有困難。根據亞洲開發銀行(Asia Development Bank, ADB)於2014年的調查報告,不穩的路軌使得緬甸國鐵的列車時速僅達原有設計的一半,約40公里。相形之下,較有發展的公路系統逐漸奪走鐵道在緬甸的陸運市占率:鐵道在1990年佔有44%的陸運,到去年僅剩10%。儘管失去市場,國鐵的虧損金額卻是年年增加,成為少數虧損的緬甸國營事業。

【日晷之南】如果斯賓諾莎通靈

最近,日本NHK的「100分de名著」讀書節目中,請來斯賓諾莎的研究者,分成幾集解析斯賓諾莎的哲學生涯,我看了幾集之後,正好觸動了我閱讀斯賓諾莎的回憶,屬於透過日文媒介與之交會的經驗。

眾所周知,在西方哲學史上,斯賓諾莎(1632-1677)的命運是極其罕見的。首先,他作為一個理性主義者,離開了猶太人的身分,卻又自願與世界相隔絕,將自己置身在清醒而孤獨的狀態中。不過,這個孤獨又是發展成其獨特思想體系所需的源泉。斯賓諾莎的主要著作有:《倫理學》、《知性改進論》、《論上帝》、《人和人的幸福》、《神學政治論》、《形而上學的思考》、《論彩虹》、《機遇的預測》、《笛卡兒哲學原理》等。確切地說,斯賓諾莎從小時候就顯現出哲學家的稟賦,他對真理的追求促使他遠離金錢和教義世界成為徹底的異端者。

美俄相繼退出《中程核飛彈條約》大國將重啟軍備競賽?

二月初美國川普政府宣布暫停履行中程核飛彈條約(INF),這是為實現去年年底國務卿龐培奧的宣言,他在北約部長會議上表示,除非俄羅斯恢復遵守條約,否則美國將在60天內退出INF。

原本川普與普丁要在去年11月G20峰會上商談,討論INF條約的未來。然而會前俄國與烏克蘭突發衝突,俄國船隻以非法入侵水域為由,在亞速(Azov)海衝撞烏克蘭船隻,並扣押其船隻與船員。在此案未獲合理解決前,川普政府宣布取消雙方會晤,美俄關係更加惡化。

當龐培奧放出退約風向球,莫斯科一面表示願意會談,一面訴諸國際輿論。12月中俄國向聯合國大會提交一份支持保留和遵守INF條約的決議草案,呼籲各方履行條約義務,另外還敦促國際社會保護INF條約。俄國希望透過打國際宣傳戰的方式,給予華府壓力,但效用不言可喻,也凸顯莫斯科進退維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