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高松豐次郎的台灣時光:他為何離開?(上)

友善列印版本

高松豐次郎年輕時,曾有遠赴海外發展的鴻鵠之志,然而,卻在工廠工作時斷了一隻手。面對逆風,他的人生越發堅毅,反而因此發現勞工與資方不對等,攻讀法律並從事勞工運動。受到伊藤博文的鼓勵,1904年開始來台灣發展。

他的角色起初是以電影放映協助後藤新平的文化宣傳,1906年後藤新平調任滿鐵總裁之後,1907年高松豐次郎在官方的協助下,將台灣的治績(一大部分是後藤新平之功)拍攝了紀錄片《台灣實況紹介》赴日本宣傳。十多年之後,高松豐次郎1917年淡出台灣回到日本發展。

值得討論的是,高松豐次郎是帶著理想來到台灣的,為什麼最終還是回到日本?高松豐次郎在台灣創下多個傳奇,諸如拍了第一部以台灣為主題的紀錄片、在台灣從北到南有多家戲院,他在台灣發展電影事業過程裡所遇到的挫折,有個人因素、也有環境因素,這些都是台灣早期電影史的一部分。

高松豐次郎的理想實踐

回顧高松豐次郎的一生,他的行動都有一定的理念支撐,包括來台灣發展。1909年5月16日高松豐次郎在《台灣日日新報》(底下簡稱台日)所發表的〈我關於娛樂供給的抱負〉專文中,提出了兩個重要看法:首先是台灣社會要進步,同化的推力不可缺,他本人則以娛樂為管道,奉獻於同化事業,這也因此他從1908年3月開始,在台北、新竹、台中、嘉義、台南、打狗與阿緱等地成立戲院。其次,他也從多年在台灣放映活動寫真的經驗指出難題-台灣有日本人也有本島人,就日本人喜愛的娛樂來說,日本內地藝人對坐船來台灣有恐懼感,再加上請他們過來演出費用也高,如何處理得費苦心。至於本島人部分,在高松豐次郎的眼中,本島人喜愛的支那劇,劇情不少是臣殺君或是土匪、強盜的故事,這對社會倫常有不好的影響。

  高松豐次郎發表〈我關於娛樂供給的抱負〉時,剛為官方拍完面向日本的紀錄片,人生也正值三十七歲經歷充沛之齡。在他看來,戲院就是實踐前述理想的場所,當全島的鐵道網絡已進入縱貫線時代,高松豐次郎也在台灣打造了他的戲院王國。

  下表是筆者依照《台灣日日新報》報導所整理高松豐次郎在各地所經營的戲院與相關情形。

戲院名稱(所在地)

落成或開幕日期

相關報導與備註

基隆座 (基隆)

1908.3

◎1908.3.1《台日》漢文版: 基隆座3月2日將落成。

竹塹俱樂部(新竹)

1908.7

◎1908.7.1《台日》:為實現把娛樂機關應用於全島之理想,高松豐次郎經營竹塹俱樂部,該劇院有兩層,可容納900人。

◎1914.2.18《台日》:1914年2月16日竹塹俱樂部火燒付之一炬。

台中座 (台中)

1908.8

◎依氏平要的《台中市史》(1934,台中新聞社)688-690頁:台中座原為1902年興建,後因老舊,1908年高松豐次郎與日本船運業者合作重蓋,該戲院占地約150坪,兩層樓建築,能容納1300名觀眾。該戲院1908年8月落成,12月開幕。不過,開幕以來經營不振,1910年高松豐次郎與其他日籍資本重組台中劇場株式會社。

◎1909.5.6《台日》:提及1908年12月開幕的台中座經營不振,報導中觀眾容納人數為1200名。

パノラマ館(台北)

1908.10

◎1908.10.3《台日》:位於台北北門內側為150餘坪十六角型的建築物。

◎1909.10.17《台日》:博得人氣的パノラマ館因市區改正計畫將面臨拆除。

南座(台南)

1908.10

◎1908.10.4《台日》:南座開幕,該劇院重視衛生,官民400餘人參加開幕。

◎1910.12.16《台日》:高松豐次郎將九成股權售予張文選為主的台灣人。

嘉義座 (嘉義)

1909.2

◎1923.2.15《台日》:嘉義座是高松豐次郎1908年來嘉義設立,11月動工,隔年2月28日開幕。

打狗座 (高雄)

1909.5

◎1909.5.19《台日》:打狗座5月18日開幕,官民數百人參加,盛況空前。

朝日座 (台北)

1910.12

◎1918.6.7《台日》:朝日座原為鍵山今朝古等三名日本人合股,而後高松豐次郎入股主導,因戲院破損改建,1910年12月落成,1911年元旦開幕。

阿緱座 (屏東)

介於1909-1910年

◎1909.5.16《台日》:高松豐次郎提到去年3月開始在基隆、台北、新竹、台中、嘉義、台南、打狗、阿緱等八個地方開設戲院。

◎1911.1.3《台日》:元旦,於阿緱座舉行名片交換會。

◎以這兩則記事來看,應是在1909-1910年間成立。

這些戲院當中,有的是在已有戲院的城市成立,例如台北、台南原來就有戲院。有的則是該地方的第一家戲院,例如新竹與基隆,這可見高松豐次郎開拓文化事業版圖的野望。

就節目內容來說,1909年開始,高松豐次郎在各地的戲院同時有多樣的演出,例如1909年5月8日的《台灣日日新報》就報導了竹塹俱樂部有日本亭○勝一行的新講談、台中座有高松豐次郎自己製作的社會PUCK影片(パック,1905年初代漫畫家北澤樂天所創辦的政治諷刺人氣雜誌,PUCK的命名仿自1871年美國創刊的同類型雜誌。高松豐次郎製作的社會PUCK就是諷刺社會現象的影片)、嘉義座有秀廣一行的浪花節演出、台南座則有若竹三郎一行的舊劇演出。這些不同演出在高松豐次郎所有的戲院之間巡迴,前述節目就是以日本人為對象。另外,也有以台灣人為對象的節目,在早期的演出裡,可以看到《台日》漢文版1908年7月29日有上海和樂園戲團、1909年11月5日台北詠霓園在竹塹俱樂部的表演。總的來說,自台灣縱貫鐵路開通之後,移動巡迴演出更為方便,邀請日本與中國表演團體來台灣演出可以多家戲院的票房支撐演出費用。

此外,在〈我關於娛樂供給的抱負〉裡,可以看到高松豐次郎鑒於支那劇裡有他認為的不良成分,因而想加以改革。他確實起身而行,1909年,他成立台灣正劇練習所培養台灣演員,其成立宗旨如1909年12月二11日《台灣日日新報》漢文版〈劇界改良〉所報導,「台灣正劇練習所之宗旨是以內地之正派劇為則,蓋欲給本島人之素行高潔且有意者。而參酌於本島之人情風俗,以正義人道為根據,專以喚起本島人勸善懲惡之觀念。庶幾化成帝國固有之美俗」。很有趣的是,台灣正劇練習所推出的戲碼,都是以台灣為背景的題材,諸如今日大家都以耳熟能詳的周成過台灣、廖添丁等故事,此外,也有當時的社會事件改編者,例如1907年發生的「艋舺洪禮模」。洪禮模出身富裕家庭,但不知節制花天酒地,最終淪為窮人臥鐵軌自殺。對高松豐次郎來說,這些本土題材的故事都有逞惡罰奸的警示作用,對於社會風氣的導正有正面的效果。對於台灣觀眾來說,本地的題材因為親切,確實也帶來人氣,1910年8月16日與1911年7月21日的《台日》都提到台北朝日座演出的台灣正劇極具人氣的報導。

由盛而衰的轉折

不過,前面所說的這些節目安排不能說是高松豐次郎的最高理想。1911年即將四十歲壯年之際,他決心用更高標準豐富節目內容,他決心請來日本內地新劇領軍人物川上音二郎打響知名度。

日本傳統的戲劇就是歌舞伎,其故事背景也多是封建時代的各樣人生故事,新派劇則是受到明治時代以來西洋文化的衝擊,試圖表現現代生活的現實面,由於自由民權運動的發展過程中,新劇也是重要的傳播媒介,新派劇也因而有一批學者、知識人觀眾。從倡議自由民權運動的壯士芝居到表現現代生活的戲劇,川上音二郎始終是新派劇的領軍人物,能夠邀請川上音二郎來台確實是美事一樁。《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 明治篇(1895─1911)》一書當中就提到,能在台灣看到川上音二郎的演出就感覺台灣不是二流之地。

不過,為了川上音二郎來台演出,高松豐次郎卻付出極大的代價。原來台北戲院是1901年與1902年成立的台北座與榮座之間的激烈競爭,而後榮座更勝一籌獨攬市場,高松豐次郎的朝日座出現之後,1910年代台北戲院生態為之一變,按《台日》1913年6月13日〈東西南北〉專欄的報導,朝日座、榮座、芳野亭與淡水戲館成為四大戲院。淡水戲館因是專門演出中國戲劇,真正的競爭是在榮座與朝日座之間。

1911年,兩家戲院開始白熱化競爭,這一年元旦,榮座推出「高琴家福園」,朝日座則推出「中村紅車」對抗,兩者都是日本知名表演團體,為了市場競爭高松豐次郎和對手榮座負責人也不時放消息給媒體報導。川上音二郎威名果然不同凡響,1911年5月來台演出的他所向披靡,《台日》對這位日本內地頂峰藝人的一舉一動都有詳細報導,榮座只能黯然以免費入場以對。1913年6月16日《台日》〈東西南北〉專文裡提到朝日座與榮座合併之事,此事為輿論所期待,畢竟激烈競爭確實可能兩敗俱傷。

值得注意的是,高松豐次郎從1904年來台之後,《台日》幾乎就是他電影放映的免費廣告平台,但從1910年開始,《台日》的相關報導文字裡,字裡行間出現對高松豐次郎的批判,例如1910年2月5日〈演藝雜爼〉的報導裡提到高松豐次郎戲院票價過高,而後因受批評降低,這是高松豐次郎慣用手段。再如前述〈東西南北〉專文裡,也提到高松豐次郎「霸氣滿滿」。

1914年榮座終於與朝日座合併為台灣劇場株式會社,高松豐次郎成為最大股東也以董事身分參與運作。然而,他負債的消息也早已被「東西南北」所揭露,為何他還能有實力成為最大股東?專研戲劇史的石婉舜在〈高松豐次郎與台灣現代劇場的揭幕〉 (2012)當中認為是外力介入。這是合理懷疑,但問題是什麼樣的外力?透過電影拍攝展現台灣建設成就是高松豐次郎最大的政治資源。佐久間左馬太是最重視理番的總督。1912年,高松豐次郎為隘勇前進隊拍攝理番相關影片並在台灣各地放映,也在這一年到東京放映。

此外,高松豐次郎也利用到東京放映的機會回到故鄉福島放映。多年來離開家鄉在外活動,此番前去放映電影,也是為自己代表政友會(這是伊藤博文1900年一手打造的政黨)參選議員而歸。不過,他的議員之路失敗告終,三年之後再戰一次,仍舊失敗。

花費鉅額請來川上音二郎,投入競選也失利,處於負債狀態的高松豐次郎於是轉往自動車(公車)業發展。1913年1月17日《台日》的報導指出高松豐次郎經營的公車開始營業,兩台法國製的汽車搭載乘客到圓山與台灣神社。1913年8月1日的《台灣日日新報》可以看到高松豐次郎在台南也經營公車。從1919年經營不善的報導來看,公車事業也是個特許事業,真正問題在於得到特許後能否有效經營,高松豐次郎再度虧損告終。他所擅長的戲院經營呢?1914年台灣劇場株式會社也因請來澤村納子表演不如預期造成虧損、1914年竹塹俱樂部也發生火災,此外,1915年高松豐次郎讓出股權,出售基隆座。


繼續閱讀:【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高松豐次郎的台灣時光:他為何離開?(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