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想想】我們都以為自己不會是報導中的主角—談無所不在的約會暴力

友善列印版本

小惠與阿泰是人人稱羨的班對,尤其阿泰對小惠呵護至極,每天早晚的溫馨接送並早早安排好三餐要吃什麼,不管上下課,兩人總是形影不離的彷彿連體嬰相隨。

一開始小惠很享受公主被寵愛的感覺,但這樣細微不至的關照卻慢慢變了調。每天只要沒有上課,阿泰就會打電話問小惠現在在哪裡、和誰在一起、在做什麼事情,小惠沒接到電話,阿泰會一直打電話、一直傳LINE,直到小惠回應為止;當小惠受不了想躲起來獨處時,阿泰會在班上放話說,他跟小惠只是吵了一架,他已經知道錯了,正在努力挽回小惠的心,希望同學可以多多幫忙,所以有些同學也會把小惠的事情或行程告訴阿泰,阿泰就會跟小惠說,妳今天是不是做了什麼、去了哪裡,讓小惠覺得非常煩躁及不舒服,後來小惠封鎖了阿泰的LINE與電話,下定決心不接阿泰的電話。

一天之後,小惠在晚上接了一通陌生來電,話筒裡傳來阿泰的聲音,要小惠猜猜看,自己現在在哪裡,小惠聽了一下,發現阿泰那裡有風聲,阿泰說「我現在在系辦的頂樓,之後我會如何,就看你的決定。」小惠快嚇死了,趕緊跟阿泰說「你想要什麼我都答應你,你先離開那邊!」掛掉電話後,小惠覺得全身無力,不知道自己到底該怎麼做。

105年12月,從媒體的露出中我們統計出了約10則不同的情殺、情侶衝突、分手暴力的案件,幾乎每2-3天就有一則,頻率之高令人咋舌。

這些案件,與我有關嗎?

「他是愛我的!只是壓力太大,情緒控制不好而已!」
「她是愛我的!只是愛吃醋、很黏我,不喜歡我有其他朋友!」
「他是愛我的!總對我管東管西的保護我,要我乖乖聽他的話!」
「她是愛我的!總隨時隨地都要找到我,也要知道我在做什麼!」

每當我們透過電視螢幕看著這些聳動的案件時,難免會有種與自己相距甚遠的感受,總覺得那絕不會是我,腦中更不經意的認定這是他(她)們的事;但若更仔細閱讀、感覺這些案件時,其實不免發現,這些案件都源自於伴侶間細微日常瑣事的互動;或甚至,我們也曾發生過。

2014年勵馨在台南的校園、街道,針對高中職以上學生進行「親密伴侶暴力」的問卷調查,共收集了1,144份問卷,在分析問卷後發現,如與伴侶發生衝突時,伴侶曾有暴力行為的佔37.39%,其中言語暴力21.06%佔最多數,其次是精神暴力11.22%,問卷中也發現有當事人本身曾經對伴侶施以肢體或精神暴力。

「暴力」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都僅認為是以器物或徒手毆打他人肢體的施暴行為,殊不知有一種更隱微的「控制」氛圍,像是辱罵、威脅、恐嚇,致使被害人心生畏怖等,這看不見的暴力緩緩流動在雙方的互動關係間,悄悄的讓人心中隱隱有股「讓人無法喘息也掙脫不了的無力枷鎖」;在《100個照著做一定會分手的方法》一書中,列舉了100個伴侶相處間的控制行為,並說明這些「控制」對於伴侶關係的傷害,就像是無時無刻檢查你的手機、要求你報備你的行蹤、控管你的金錢、胡亂吃醋等等。

我們不能斬釘截鐵的大聲說,這些在戀愛初期被視為親暱甜蜜的行為,可能就是約會暴力的導火線,但絕對肯定的是,在某幾次劇烈的衝突下,引爆了名為「傷害」的炸彈,一次次都成了彼此無力挽回的傷痛,更也一點一滴形成了關係裂痕的破口。

要如何知道自己在感情關係中的交往互動,有無上述的狀況呢?勵馨設定了一份關係檢測量表(註1)供民眾去檢視自己在關係中的互動情形,這份問卷分成正向的關係互動、高壓控管、情緒虐待、肢體暴力等四個層面,讓使用者可逐一檢測與伴侶間的現況,其中尤以「他會抓我、掐住我、重重將我摔下或用各種方法傷害我」、「打破東西或朝我丟擲東西來威脅我」、「違反我的意願與他發生進一步關係或性行為」這幾題所描述的攻擊行為,是評估是否會危及生命安全的關鍵指標。

若面臨彼此無法處理伴侶關係中的瓶頸,學校或社區中都有可用的資源,如:學輔中心、113專線、社福機構、諮商所;惟有勇敢的求助,才能讓自己的伴侶關係邁向真正的平和與溫馨,更能讓自己在感情的互動間,真正活得自在與快樂。

約會暴力是可以預防的,政府也應該要投注更多資源,與專業團體一起從社會結構改善著手,校園落實情感教育是最好的策略。在勵馨的服務與國內外研究我們發現,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婚姻暴力受害者,在約會期間就是受暴者。而青少年約會暴力的特色,初期多是「以愛為名」的高壓控管。教育現場若能從小培養青少年在親密關係中互相尊重,並協助他們處理約會暴力的衝突,我們才有可能不再看著媒體密集出現有關情殺、分手暴力、約會衝突的報導而掩面嘆息。

 

註1: 關係檢測量表

關鍵字: 親密關係暴力感情伴侶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