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農說書】誰識三十而立的民進黨?

友善列印版本

民主進步黨「三十而立」了!今年初它不但以排山倒海氣勢拿下總統寶座,還在立委選舉中取得絕對多數席次,首次讓這個本土政黨擔綱台灣的主角;然而,從春末夏初扛起國家機器迄今,不論局內人或局外觀者,對這執政黨似有雲深不知處的茫惑,以致面對九二八的黨慶,除了秋颱梅姬的強力攪局,多數人卻不知該說啥?

雖說自高中稍具政治意識以來,就對黨外→民進黨這一脈相承的政治勢力關心備至,待1986年9月28日「民主進步黨」在圓山飯店成立,一年後台灣終邁向政黨政治之路。三十年來,民進黨大概經歷了跌撞期(1986─1996)、邁向執政期(1996─2008)和重建期(2008─2016)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還可再細分兩道波動,如此方能大致描述這個政黨走過那些道路,以及奠下何種基業。祇是,這樣的建史工程有人做嗎?主客觀限制何在?即使有了這樣的藍圖或物語,台灣人對這政黨就更清楚理解了嗎?

還是先簡單闡述一下三階段的發展:

跌撞期──再區分為危疑(1986─1991)和漸進(1992─1996)兩個段落。

危疑:由於民進黨的成立違反黨國體制的安定前提,所以,黨政軍特爾後隨時都放出捉人、取締的謠言惡語來混淆視聽,而黨國御下的三台二報總以「民X黨」稱呼這個新興政黨。外在環境如此險惡,民進黨自也戰兢就位,並以蔣渭水當年成立「民眾黨」的歷史自惕;另一方面,面對層出不窮的街頭抗爭,新興的民進黨仍不脫衝撞本色,因而給予保守的中層階級暴力黨的印象。

漸進:李登輝繼位後,動員勘亂走入歷史、國會全面改選、廢除刑法一百條、平反二二八,凡此都讓民進黨不再有「我倆沒有明天」的驚悚,可以逐步取得地方首長席次以及更多的立委名額,街頭暴力的色彩淡化不少;但也因為李登輝走的是本土化路線,遂致民進黨像戴了緊箍的孫潑猴,始終擺脫不掉「李登輝情結」(陳芳明語)的桎梏。

邁向執政期──再區分為執政前期(1996─2004)和重挫(2005─2008)兩個段落。

執政前期:儘管受制於「李登輝情結」,但因為陳水扁當選台北市長,讓民進黨首次有了準執政的預習;但2000年的總統大選實際上是拜國民黨分裂之賜,所以即使陳水扁當選了總統,在準備不及情況下,府院黨可用之人嚴重闕如,於是從政策制定到執行必然大打折扣,執政人才不足不論是向藍營借將或向學院挖角,一樣是效果不彰,更因為未能取得國會多數,樣樣受藍營掣肘,所以執政祇能徒呼負負。

重挫:2005高捷泰勞抗爭事涉總統府副祕書長陳哲男,民進黨形象大傷;次年扁家發生一連串弊案,先是親綠學者的柔性勸退,8月之後則由施明德發起紅衫軍反扁抗爭,自是民進黨被烙上貪腐印記,形象與實力一瀉千里,終致2008年立委和總統大選均慘敗。

重建期──可再分為療傷(2008─2012)和轉型(2012─2016)兩段落。

療傷:選舉慘敗、形象受損、內部分裂,幾成棄嬰的民進黨,在「外人」蔡英文入駐後,採低調手法逐步療傷化鬱,派系也在團結大前提下攜手再進,儘管2012年總統大選未能如願,但立委席次總算不再慘澹。

轉型:蔡英文主導的民進黨,走的是中產階級問政之路,再加上馬政權的失能以及各類型社運、學運的全方位進擊,雖說社運團體與民進黨仍有嫌隙,但民進黨始終站在二線,反而積蓄了所有的政治能量,終於在2014和2016兩次大選大跨步,進入全面執政之路。

當然,故事不但沒講完,現況還有些「永劫回歸」(eternal return)的況味。是否會再蹈2000年之後的覆轍?何以優勢擺於前,走起路卻蹣跚顛簸呢?除了「中國因素」的困擾,以及憲政架構的盲點外,究竟民進黨的體質出了什麼狀況?民進黨大老陳忠信(杭之)客氣地點出係少了「自信、活力、氣力」之故,而這些就得回歸人的本質與結合去申述。

也就是說,我上述搭設的是硬梆梆的鋼架,但內裡必須填以更生猛、衝撞力夠的軟體與精神,否則無法解答何以歷經八年挫敗就可再起,何以面對新局,反而綁手綁腳、怨聲載道呢?但關於領導人物的析解與派系團體(尤其是毀譽參半的新潮流)的研究,遺憾的很,迄今未見整全的人物描摹和派系演進、運作的剖解。局外的學術研究很難有成,但涉入太深的局內人又恐走不出恩怨轇轕,所以有誰能執筆寫民進黨發展史呢?因而,沒有肉身道成的上述架構,讓我對這政黨更迷茫、錯愕,更難以研判其未來走向。

我不解的還有:究竟民進黨繼承了多少日治台灣人的抗爭精神?或者,它一路又拋掉了多少?再者,標榜全民路線的民進黨,在右翼的體質裡,卻得容納工農支持群眾的心聲,多年來民進黨遭質疑背棄群眾,以致如今與社運團體的關係緊張似又必然,但真是如此嗎?何以底層支持者始終不離不棄?凡此,我的疑惑伴隨著時空流轉愈滾愈多,以致愈發不識民進黨了!偏生,理解這個人生中一路相隨,夾雜著笑淚仇怨的共同體,既是生於台灣之必要,也是自我燭照的途徑,但究有誰可解迷津呢?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