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不想想】 我們只是放but的地方不一樣

友善列印版本

熱心環境運動的朋友N,有次參加一場關於能源與減碳的公開對談,結束後,跟一位剛才針鋒相對的與談者狹路相逢,那人酸她:「妳知道妳呼吸也排碳嗎?妳不要活就最環保了」。

N幾年後講起這事還是頗不爽,只記得當下回了「我再怎樣活,排的碳一定比你少」之類的。她嘆道,好弱啊。

其實她的回應講到重點,雖然以對罵的標準,確實弱了點。對方的那句話,為什麼殺傷力那麼強?很簡單:它把你的意見挑出一部分誇大,推到極端,栽贓那是你的立場,顯得你很蠢很荒謬。

又如這些:「不要核電,是要回到原始人生活嗎?」「不能吃貓狗,那就所有動物都不該吃、連青菜都不要吃啊,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這是一種忽視程度、比例的思維。不要核電就完全沒電了嗎?所有生物在所有意義上都一樣嗎?走極端的表達,人們在吵架、嘲諷或是發洩的時候特別愛用,因為這樣最有張力。比較麻煩的,是人們談論政治社會議題時也常這樣。

各種價值的選擇,我們通常不是極端、純粹的。買東西,「價廉」跟「物美」,你覺得哪個比較重要?抽象問,你也許答得出來,但進入具體現實,從買麵包到買房子,每件事你還是得綜合考量,做出價值的權衡。你應該不會堅持任何東西都以便宜為最高準則,品質再差都可以接受,也不至於什麼都要最好,再貴都要買。

你自己不是那樣,同樣地,你指著另一個也會做價值權衡的人,說他「只要最便宜」或「只要最好」,99.9%也只是簡化或誇飾,不是真的。

所以,假設你和家人為了要買便宜還是買好而爭執,那不合的意見,整理起來很可能是這樣:

「錢要省,但是也不能買太爛的呀。」「這個是比較好啦,但是太貴了。」

就是這個BUT!看它放在哪邊,就可以看出說話者強調哪個價值。反過來看,他們強調那個價值的同時,也透過這個but,來承認另一個價值至少存在。換言之,立場不同的人,往往只是放but的地方不一樣。

會權衡價值是常識,特地談這個常識,似乎有點浪費大家時間。問題是:當生活中懂得運用常識的人開始論政,往往就忘了常識。

或許這是種本能,因為把差異誇大或簡化,對比才會清楚。但爭辯之中,我們會被自己誤導,以為自己跟對方真的各自代表一種絕不容妥協的價值,而不是站在光譜裡有可能移過去一點點、也有可能移過來一點點的某個位置上。

忽視位置,只認定方向,使人們的意見變成幾乎是反射性的。有些新聞才出來,個案情節都語焉不詳,眾人在網路上已經神奇地各就各位。一起勞資糾紛,老闆指責受僱的年輕人不敬業;那位年輕員工指控雇主太苛刻。如果你夠熟悉你的臉友,不難預測誰會說「現在的小朋友只要小確幸,不耐操,爛草莓!」誰又會說「慣老闆!只會壓榨,自己根本沒有競爭力!」

可是,這社會上,人百百種,各種情況都可能發生吧?你的立場,會不會因為個案裡其實的薪水高些低些、工作量多些少些、當事人互動態度好些壞些,而有一些些改變呢?或者已預設一定挺勞方或挺資方/一定支持年輕人或責難年輕人的方向?

我們經常只是放but的地方不一樣,價值只是程度差異,那又怎樣?爭議就解決了嗎?社會就和諧了嗎?當然不是,因為放but的地方還是不一樣,價值還是有程度差異。只是藉由提醒這點(包括對筆者自己),或許能減少一些過度的貼標籤跟二分法。當然,是程度上的。

 

關鍵字: 邏輯價值核電公共討論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