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台灣師大數學系、台南大學教育研究所畢業。自我期許為一個「操縱文字的數學藝術家」、「教育實踐者」,不打教育高空,針對社會不公現象抒發見解。
大學開學的季節來到,有一份調查報告卻指出,為了還學貸,高達九成七的受訪學生準備在開學後繼續打工,半數以上的受訪學生坦承,打工將影響學業。無獨有偶,八月底也有一份調查報告指出,超過八成的台灣父母認為大學教育是子女達成人生目標的關鍵,近四成家長甚至認為取得碩士或更高學位是必要的。不過令人感傷的是,由於近年來台灣經濟發展停頓,許多父母常有阮囊羞澀之憾,光是家庭的基本開銷支出就已讓他們忙得捉襟見肘,左支右絀,遑論小孩子的大學學費。所以有高達44%的父母認為難以負擔小孩子就讀大學的費用。
當筆者查詢教育部高教司的統計資料時,我們才驚覺現代年輕學子肩上的經濟擔子有多沉重,打工成了無奈選擇。98學年度至102學年度的五年間,私立大專院校申請助學貸款人數每年約25.4萬到28.1萬人,是公立大專院校(每年6.3萬到7.1萬人)的四倍,全台灣平均每年有超過30萬名學生申請學貸,金額從十萬元到上百萬元都有。這般窘境不禁讓筆者想起八月時指導學生選填大學科系的景象。
很多學生選填志願時,除了考量科系出路與自身的興趣能力之外,該大學是否為國立大學關鍵左右了學生的選擇。因為「學費」的錢關難過,理想再遠再大,還是要跟無情現實妥協。此外,申請助學貸款的學生在公私立大學人數比呈現出1比4的現象,正好驗證了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的呼籲。他疾呼政府對於高等教育必須維持基本的社會公平正義,大學推甄對北部、有錢家庭的學生有利,那中南部、窮人家庭的學生怎麼辦?教育要讓窮人只要努力就能翻身,有錢人不努力也會變窮,如果階級不能流動,台灣就會印度化,出身就決定命運。如果我們有機會走一趟印度的貧民窟,我們就會看到印度小孩與大人們為了賺取微薄金錢,捲菸顧家計,手工精準地像個機器人,小孩想念書也沒得念。「世代貧窮」的魔咒緊箍著這裡的人們,擺脫不掉、揮之不去,我們難道希望台灣變成這般慘狀嗎?
助學貸款的悲慘效應也赤裸裸地在美國上演!美國八月份最新的研究報告出爐,僅有13%的美國成年人認為,下一代將比自己更加富有,原因之一就是下一代年輕人揹負更沉重的助學貸款。紐約聯儲數據顯示,助學貸款違約者的數量在2012年達120萬人,這一個數字在10年前僅為每年50萬人。也因為如此,美國越來越多的父母為孩子長大後的財務狀況操心做準備,並且提供實際支援。但是跟台灣一樣,有大多數的美國父母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父母的收入能力會遺傳,在美國低收入家庭長大的孩子,收入普遍越來越低,在高收入家庭長大的孩子,收入往往躍居前段班。
台灣近年來助學貸款的人數急遽攀升,正好反映出台灣現在每個人都可以唸大學的浮濫現象。過去台灣僅有廿三所大學,升學窄門讓教育的初衷變調,廣設大學有其必要性。但一窩蜂地放任五專改制成科大或成立新大學,使得台灣現在有一百六十多所的大專院校。不管有錢沒錢、不論自身到底適不適合進入高等教育求學,每個人都要當大學生,大學學費的固定支出成為許多家庭沉重的負荷。惡性循環下,一技之長的技職教育沒人要唸,大學高等教育的素質不斷地滑落,台灣整體競爭力向下沉淪。也因為現實經濟的無奈,學生打工唸書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我們又如何奢求打工學生在輪值便利商店的大夜班後,能精神奕奕地去學校求學唸書呢?
高等教育質量失衡的亂象積弊許久,該是政府出面整頓的時候了!在少子化的年代,政府應該用更積極的手段介入大學退場機制的運作,不但可以再塑高等教育的競爭力,更可以讓人才有效分流,彌補過去十幾年來技職現場人才的空洞。千萬別讓學生在每個人都可以唸大學的美好假象下,一畢業就揹了一身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