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績、族群和解、與中華民國的台灣化問題

友善列印版本

這幾天國防部將F-16與IDF兩架戰機的塗裝改掉引發議論,據傳是因日方私下表示關切,特別是對國防部在兩架戰機塗上日本太陽旗以展示擊落日機數量的做法。國防部事後對其行為解釋說,將國旗顯示為戰績並非舉世皆然,而且當初與日作戰擊落日機的機型也不是F-16與IDF,因此主動塗掉,並非受到壓力。藍委與統媒對此大加批評,認為被小日本講兩句就撤掉是沒有LP的作為。部分台派的批評則認為馬政府此舉是以抗日附和中國,與台灣需與美日合作的大局背道而馳,顯示了馬英九是個蠢笨無比的腦殘總統,只會盲從於自己的大中國反日情緒,或是這證明了馬英九有與中國遙相唱和稿化獨漸統的陰謀。但除了媚日或外交需要外,這起事件更凸顯了台灣族群和解工程中的中華民國台灣化問題。

藍媒與親藍評論者認為,國防部再現當時的抗戰史實以紀念抗日事蹟何錯之有,即便這可能與國際的處理方式有差異,但當時侵略國日本的抱怨實無須理會,更何況中國當時沒打別人,是被日本入侵的受害者,因此在自己家中紀念反侵略本就理所當然,就算現在要與美日合作以抵禦中共威脅,也無須為此壓抑自己的歷史。站在中華民國立場,這個說法有合理性,但前提是這個中華民國不包括台灣─這個被大清帝國在甲午敗戰為了保住其東北老巢而主動送給日本,於二戰時是日本的一部份,有二十萬人作為日本軍人、軍伕、軍屬參戰,更有台籍日本兵或日本軍官在戰後被東京大審判列為戰犯,還有人因此被處死的台灣。

當國防部大幅紀念抗戰並舉行閱兵儀式時,相信在不少台灣人,特別是經歷過當年國民政府「接收」過程的人,多會想到當年國民政府是如何以台灣人受到日本教育汙染為由加諸限制,當年國民政府是怎樣用比日本皇民化運動更強數倍的力量推動國語運動。當日語世代台灣人與日本友人歡聚閒聊唱起日本歌時,還會被外省籍政治人物以媚日指控這些台灣人。受過日本教育變成原罪,更是台灣人須被視為下等人的潛在理由,甚至在去年都還有前行政院長與前副總統,對於日治時代台灣人之子嗣以「皇民後代」稱之(潛台詞就是這些基本是沒被國民政府清理乾淨的漢奸殘餘),這都顯示中華民國政府本身及其高官權貴們,在今天對於日治時代台灣人的態度,與七十年前沒什麼不同。當這些人說紀念抗戰是為了反侵略,但聽在台灣人民耳中,只是更懷疑他們是否以抗日為名,再度質疑台灣人存在的正當性-只有抗日的台灣人才有歷史存在的資格,任何當時沒積極抗日的台灣人,都是不正確的存在,至於當時為日本政府做事的台灣人,不僅應被永世羞辱世代鞭屍,甚至早該被全面殲滅了!

當然有人會懷疑,如果為日本政府做事的台灣人不被譴責,這豈不是給當時與殖民政府合作欺壓一般台灣百姓的「有力者」們一個free pass嗎?的確,歷史正義不應在「維持族群和諧」的名義下被忽視,但歷史正義的實踐者輪不到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對日治時代及生活過其間台灣人的態度根本也不是歷史正義,而是將本身的史觀強加在當時不屬於中華民國的台灣人身上。這種史觀把願意與中國合作對抗日本的台灣人視為第一等人,其事蹟可以被公開稱頌。有抗日言行但未與中國合作的台灣人次之,之後是沒有抗日的台灣人,以及幫日本政府做事的台灣人。後三種人要嘛是被遺忘,或是被譏笑為懦弱,甚至是詛咒的對象。

由於台灣在日治時代的歷史活動並不是圍繞在抗日與否,更多是在台灣人民要如何生活,如何發現自己的意義,以及找尋自身的定位的過程。對這段歷程的歷史裁判,應該要由台灣人自己做,一個當時根本與台灣無關,甚至在1935時還派人來台灣參觀慶祝日本「始政四十周年」的中華民國,是絕對沒有資格的。

台灣在大正民主期間有非武裝抗爭運動,還成立政黨,有人左傾走向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希望透過工運農運以改變現狀,有人維持其在體制內爭取民權的立場,有人把夢想拋向紅色中國,有人開始主張台灣獨立,這都是事實。

但在二戰期間也有很多人踴躍參軍為天皇效忠,在東南亞與南太平洋與盟軍周旋,甚至在二戰結束三十年後,還有台籍日本兵在菲律賓被發現。二戰末期作為日本南進基地橋頭堡的台灣,被盟軍屢次轟炸,其「五三一台北大空襲」所投下的炸彈,直到去年還在台北市信義區被發現。由台灣原住民組成的「高砂義勇隊」是日軍當時戰力超強的精銳,也有後代要求不要將已入祀於靖國神社的祖父輩移出,畢竟那是其父祖的希望,不論今天大家對此感覺如何。這些故事,與前述對日抗爭的英雄一樣,也都是存在於台灣的事實。

但七十年前除了二戰外,對台灣還有其他的意義。戰後台灣馬上進入政經社會體制出現重大改變,身分與認同混亂異常的年代,台灣資源先是被莫名其妙搜刮去中國支援國共內戰,間接導致1947年的二二八屠殺。之後在中國下野,只是一介軍閥的蔣介石忽然在1949年在台灣出現宣布自己是台灣的統治者,並在同樣莫名其妙的狀況下將數百萬軍民帶進台灣。接著為了鞏固自己統治權搞白色恐怖與長期獨裁戒嚴,直到二十年前台灣開始民主化後才稍有喘息。對台灣人民,特別是經歷當年一團混亂的戰中世代來說,這個七十周年絕對不僅止於二戰的結束,相反的,是在二戰結束後台灣更大的痛苦才要展開。

梳理這個混亂的過程,理解當時構成決策的諸多因素,也是台灣人民對七十週年關照的一部份。換句話說,台灣人民看的七十週年,不是只有戰爭,也不是只關注抗日/被動被日本徵召打仗等現象,其實還包括八月十五日戰爭結束後的所有過程。請問中華民國的抗戰/反侵略紀念,會討論到這些嗎?如果無法觸及,當然台灣人民會覺得這與他們無關,但面對這種情緒竟是以「媚日」指控質疑者,其所代表的又是什麼心態呢?

反對黨的主流論述是民主化後,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台灣也是中華民國,以此主張沒有必要觸及統獨問題。這個說法有一定合理性,只是在歷史與公民課綱爭議、要不要紀念/要如何紀念抗戰、如何面對不屬於中華民國的日治時代台灣、中華民國在台灣與1949年前的中華民國是連續體等問題時,「中華民國是台灣」的說法是無法處理的。

基本上,要能主張中華民國是台灣,需要經過「中華民國台灣化」的蛻變過程,台灣不僅是中華民國的載體,中華民國本身也必須改變以與台灣融合,如此台灣的歷史、人物與地景才能有機的成為中華民國的一部分。中華民國不改變,繼續把台灣視為乘載工具,台灣就永遠只是地理名詞,台灣人永遠只是被統治的對象,日治時代的台灣就只是抗戰時代發生在鄰近中國東南沿海的歷史註腳。因為不在抗日這個主旋律中,自然無法賦予意義。換言之,即便經歷選舉與民主化過程,只要中華民國沒有台灣化,其治理台灣的本質就還是個殖民政權。有台灣人當總統又怎樣?殖民政權不也常提拔殖民地人民當殖民地的管理者嗎?

如果中華民國在台灣發展了民主選舉,都還不能說已經台灣化了,那什麼才能稱為中華民國已經台灣化呢?要透過制度方式達到中華民國台灣化並不容易,但本質卻很簡單:台灣與台灣人的存在,不會被中華民國的史觀與在台時間所否定。在這個態度下,面對戰後七十周年議題,就不會是去紀念抗戰/反侵略的勝利,而更會是去紀念戰爭中的人民創痛與發掘當時的社會實況;也會正面面對台北、岡山、台南等經歷盟軍大轟炸的議題;會反省1945-1952自己對台灣所加諸的痛苦;也願意釐清當年對台灣人私產的掠奪以及相關的黨產、國庫問題。當然,更不會以強行要通過程序非法與罔顧史實的課綱來紀念七十週年!

如果中華民國現在還在大陸/中國不在台灣,要怎麼紀念當時如何英勇反抗日本侵略,幹掉多少日本鬼子,剷除掉多少邪惡支持軍部法西斯政權的小日本老百姓,如同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做的,請自便。但如果承認中華民國是在台灣,而不只是落腳台灣,是藉由台灣滋養以取得再生機會,也認同台灣人民是同胞,不是殖民統治的下屬品,不是要被殲滅的皇民殘餘的話,是不會去紀念殺了多少日本人的反侵略戰功(即便反侵略、抗日戰爭對當時中國的民族意識起了關鍵凝聚作用,是其在二十世紀從東亞病夫一躍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民族驕傲來源)。如果你在台灣,接納了台灣,承認台灣是你生命的一部份,並承認中華民國也是台灣的一部份時,你就不會用這種方式面對那段歷史的。但對不起,在這個紀念會上,我們看到的不是反侵略,而是再殖民,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