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論壇編輯,1996年-2014年為新聞記者
(台灣經濟如何振衰起弊?年輕人如何創造未來?國家又需要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想想論壇近日專訪前廣達電腦總經理,現任美商傑納絲科技董事長、新境界文教基金會董事王震華,以下為專訪摘要。)
台灣經濟面臨全球化挑戰,勢必要揮別勞力密集、代工的舊模式,推動「三創」創意、創新和創業,創造新經濟模式,才能打破「悶經濟」,但是在鼓勵與促成創業的同時,人們必須了解「所有的創業者,都不是政府培養出來的」。政府可以作的,是為創業者打造好的環境;在台灣,領導者更要勇於作出大破大立的教育革新,建立新社會價值,前廣達電腦總經理王震華這麼說。
想透過政策讓年輕人突然之間就有創意創新,是不太可能的事,最重要的是從教育解放思想,同時建立不以金錢和致富至上的社會價值觀。舉例而言,現代多數人希望有穩定工作與固定收入,這就是主流價值觀之故;但教育必須讓年輕人認知,各領域都可以有傑出成就,人的成就並不見得要以金錢來衡量。而金錢至上的另一面,也造成了「仇富」心態,因為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致富。
舊價值與結構應該被揚棄
出生於1954年的王震華,對傳統教育體系下所形成的社會結構,有獨到的看法。他以二、三十年前高中的分班舉例,在全年級二十幾班之中,自然(理工)組佔絕大多數,社會組大約不到五班,其中又以商科居多,文法最少。
這種結構形成台灣理工掛帥的社會風氣,從好的方面來說,為台灣的電腦、資通訊和高科技產業培養大量人才,使台灣在過去30年中得以在此領域躋身全球;從壞的方面看,則造成「反淘汰」現象。王震華說,管理國家、掌控多數資源的人,卻反而從基數最小的文法商人才庫中挑選出來,最優秀的人才,並沒有投入到國家管理的路徑上。
傳統的台灣家庭,也要求孩子不要管政治,「有耳無嘴」,只需要努力念書,王震華認為,鼓勵眾人不管公共事務的價值觀,不能不說是今日國家陷入困境背後的隱形因素。新時代的教育應該在認真念書之外,扭轉這種錯誤價值,鼓勵多元價值,解放學生思想,不讓學生限縮自己「只能作什麼或一定要作什麼」或是追逐「金錢最大化」的目標。
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將毒品和霸凌逐出校園」,至少讓校園能夠成為學生學習並願意停留的場所。對於「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問題,也應該重視、協助。
大學減半、重振技職、推動創新創業學程
在國家政策上,教改的計畫者當年「有好的用心和出發點」,然而就結果論,卻是愈改愈糟。如今經濟能力愈強的人,愈傾向讓孩子出國受教育,是很大的危機。王震華認為大學應該減半,同時重振台灣曾經驕傲的技職教育。
他說,過去大學錄取率20幾趴,整個就業市場的階層結構是正常的,目前人人都是大學生,反而使得沒有人願意作名目上的「基層」工作,造成「事求人、人求事」兩頭的供需都失衡。技職體系的消滅,也使得台灣曾經很有競爭力的實業、實務人才市場快速萎縮。「但我們忽略了,德國技職體系培養出來的technician,不但擁有高專業水準,也擁有高薪資和社會地位,他們並不認為出身技職教育就不如大學畢業生」。
王震華認為台灣的現行大學政策「是錯誤,也是一場很大的騙局」,過去20年來,出生率急降,大學數成長三倍,導致如今許多學校都面臨招生問題,只好吸收中國學生,進而衍伸出「陸生健保」「獎學金」和其他種種爭議。他說,招收陸生不是不行,但不應該被視為一個單獨而且重要的目標,畢竟中國還是台灣名義上的「敵國」。台灣反而應該學習美國得利於全球留學生的範例,試圖將大學國際化,招收各國學生,從品質的方向去進行變革。
但大學退場的問題長期而言絕對躲不掉,王震華提醒下一屆總統當選人,必須有魄力、不懼短期民怨的去解決這個問題。實際作法可以是國家收回學校土地,並與私校經營者協商,給予一部份土地供其開發作為交換,收歸國有的土地則予以活化利用,作為工商業使用或人才育成。
為了養成創新與創業人才,王震華推動的「創新創業學程」,目前已在台灣大學開始,概念是希望在大三到研一、博一的學生中,以兩年左右的時間,以不同主修的學生組team,集工程、管理、財務、法律⋯⋯等專業於一堂,讓這些創新團隊進行創業模擬,如果有好概念,甚至離開校園直接創業亦無不可。
他說,這種學程的好處是,畢業後從事創業機會會大很多,而失敗機率也會減少。每個國家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在談創新創業,但創業不是政府能夠單方面促成或推動的,事實上創業還牽涉到創業者的個性,或許有些人的個性就適合當公務員。
王震華說,只要學生思想得到解放,並不見得要留在學校,對某些人來說留校可能只是浪費時間而已,更何況,近代創業成功的案例幾乎都不在校園裡發生,多數都來自於自家車庫和校園外。
他說,台灣經濟的革新與轉型必須來自創意、創新與創業,而「三創」又必須來自教育的革新與解放,這個先後順序無法略過任何一環,台灣未來的執政者必須勇敢無懼的去擔任革新推手,否則難有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