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農委會漂鳥計劃結訓,現為雲林縣設施花卉業者、日文翻譯
自從勞動部對外宣布今年將引進農業外勞,農業外勞的討論再度成了熱門議題。勞動部勞動發展署長劉佳鈞昨天表示,台灣接下來會引進首波兩百名緬甸籍的農業外勞,但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隨即在臉書上發文表示反對,徐教授表示:「國內現在有很多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反觀農業部門卻又嚴重缺工,農委會及政府是否剛好可趁這個機會吸引年輕人從農,並努力保障及提升農民所得,藉此來培養新一代的台灣農民?為什麼要引進農業外勞呢?我們強烈反對這樣的政策!」
同樣都有缺工的問題,為何製造業、石化業能引進外勞?
同樣都有缺工的問題,為何建築業、傳產業能引進外勞?
同樣都有缺工的問題,為何農業「不能」引進外勞?
筆者三十三歲,農委會漂鳥計劃結訓後返鄉從農第四年,這四年來不斷碰到相同的問題:播種植苗找不到工人,田間管理找不到工人,採收時更找不到工人,一年四季,勞力難尋,不論是透過村里長還是就業服務站,多數求職者皆婉拒農業類別的工作。
好不容易找到了,來的卻是一批六十歲以上的阿姨。需要辨色、整枝等的細活容易出錯,搬運、拖拉等粗活又難以勝任。況且工資不斐,一天工作八小時,雲嘉平原地區除了日薪一千一百元(某些地區已經漲到一千二百元),業主還要自掏腰包負責早餐和下午的點心。在農業生產成本中,工資的支出佔有相當的比例,而這高昂的支出,其生產效率又不及其他產業。
勞力素質不佳,工作效率不佳,生產效率不佳,農戶收入不佳,台灣的農村已經進入這種惡性循環。也因此,許多農業從業者之間,開始出現「開放農業外勞」的呼聲。
農業外勞在先進國家中見怪不怪,荷蘭有大批土耳其、東歐國家的農業外勞,美國有大批墨西哥、中南美洲的農業外勞,台灣的年輕學子甚至為澳洲的農業做出了一部分的貢獻。
當然,有些朋友會說國情不同,不可相提並論。那就來看看和台灣一樣,面臨著農村高齡和農業崩解的日本。
日本雖然面臨農民高齡、勞力中斷的危機,但日本政府還是沒有開放農業外勞。新進的農民在成為合格農戶之前,必須先經歷三年的研修期,日本是用這個制度來補充農業勞力的缺口,用這個制度來彌補農業升級前的空窗。
筆者相當肯定徐教授和農陣等團體在農業議題的關注,但是,農業是為一項產業,產業的振興有其時序和方法,錯誤的情感投射將會讓產業停滯不前,甚至面臨淘汰、洗牌的命運。從WTO、ECFA、服貿、貨貿,甚至是日後將面臨的TPP、RCEP等,台灣市場不斷地開放,也擋不住開放,現實使然。
我們能做的,我們該做的,就是盡速整頓農業體系,撫平產銷缺失、檢討補助的濫發等陳年爛帳,最終目標是將農業升級,讓農業能自立,能獨當一面,禁得起日益嚴峻的國際競爭。身為農業的從業人員,筆者認為「農業外勞」只是一支強心針而不是大還丹,但讓垂死中的台灣農業多喘幾口氣,為產業的升級爭取更多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