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往台灣的慢船】馬英九老師的七堂英文課

友善列印版本

英文程度好,代表擁有國際觀,甚或是高人一等,是台灣最被廣為流傳和相信的謬誤之一。太多例子證明,英文好或許有助於求職、閱讀,但大概也就是如此而已。可能基於這個謬誤,馬英九被認為是最具國際觀的台灣總統,因為他的英文據說極為優秀。

一個總統究竟為什麼總要以自己的好英文而自豪,卻不會因為他的爛台語而自卑,我並不清楚;英文其實沒有那麼好的「馬老師」,究竟為何會被吹捧為優等生,而且人生第一份工作就擔任總統蔣經國的英文秘書,這我也不清楚。馬英九的英文程度,說到底不關我們的事,但如果他並不是那麼好又愛到處放送,相信我,這是國安層級的問題。

2009年3月,一名退休教師檢視馬英九1980年在哈佛法學院發表的博士論文後,在其中赫然發現1000項以上的拼字、文法、註釋錯誤。不過作人不要太挑剔,當初的馬博士英文或許還在進步中。

無論如何,自從台灣政壇出現馬英九以來,我們都因此而三不五時獲得了充實英文知識的機會。回顧這些年,馬老師至少為我們上了這七堂寶貴的課程:

第一課:關鍵字─You don’t understand

把眼光放向2006年2月,當時以國民黨主席身份訪英的馬老師,已經被看好是下一屆總統的熱門候選人。最喜歡接受外媒訪問展現英文實力的馬老師,挑上Stephen Sackur主持的BBC「Hard Talk」。Sackur在專訪中針對馬的反分裂法立場和中國一致步步進逼,最後問質疑馬的立場是終極統一。

馬老師的回答是:「No no no no no. You don't understand what these terms mean because you are not very much... familiar with Chinese affairs and Taiwanese affairs.」無法說服別人,就以「你不了解兩岸事務」來搪塞,事實上並不是太好的溝通方式。

看過完整訪談的人同時也應該會發現,馬老師的專長是念事前準備好的稿或是套招,臨場英文辯論、對答就捉襟見肘了,馬上破功;相同的案例,往後還會不斷的發生。

第二課:關鍵字─Taiwan

2009年6月,馬英九與第一夫人周美青在薩爾瓦多新任總統的國宴上「巧遇」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希拉蕊。新聞報導指稱,馬掌握機會與希拉蕊談話24秒,並以「The President of Taiwan」自我介紹。

事後馬老師被問及他的用詞,為何未選擇「中華民國總統(ROC President)」;他的解釋是,台灣是國際慣用通稱,所以他選擇Taiwan。

自稱台灣當然不是件大事,但是這樣的選擇,以及往後無數場合中馬的用語,充分反映出馬老師如何在「中華民國」和「台灣」之間取巧,總是選擇當時對自己最有利的說法。「必也正名乎」的思維,在馬先生心中似乎是不存在的。

第三課:關鍵字─They

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侵襲台灣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舉世矚目,馬老師此時接受CNN訪問。記者問馬,事前準備工作是否應該更完善。馬在回答中一連祭出六個they,稱災民確實沒準備好,而且未從以往經驗中學習,全文如下:

「No, this area,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n many years. That is why, they are, there were not fully prepared. If they were, they should have been evacuated much earlier. Just because they stay in where they live and, but you see, they didn't learn, they didn't realize how serious this disaster was.」

「They」的用法顯然是馬情急之下選擇使用的詞彙,也最能反映他當時急欲擺脫救災責任的心態。馬老師顯然忘了,在英文中,領導者應該使用的名詞是「我們(we)」,而不是「他們」。

第四課:關鍵字─decade(s)

2009年12月,馬老師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被問及未來兩岸統一的問題,馬說統一要看未來十年情勢。此語一出震驚四方,以為馬老師對統一設下時間表。總統府連忙要求更正,說馬老師的用字是「in the next decades」而非「in the next decade」。

接下來大家吵成一團,有人說前者文法不對,沒人這樣用,連前民進黨立委蔡同榮都跳出來開英文課記者會。另外一方面,則有英文系教授跳出來護駕,聲稱絕對正確云云。

其實馬的用詞文法上沒有錯,重點是它違反一般人的習慣,因為多數人不會這麼用。我們要說往後數十年,會用in the next few decades、in the coming decades或in the next couple of decades等等。In the next decades的詭異,就像我們以「in the first days」來形容最初幾天一樣。這種硬拗法,令人氣結。

第五課:關鍵字─Never

2010年4月,馬老師再度歡喜接受CNN名主持人Christiane Amanpour專訪,而且再度語出驚人的說,台灣絕對不會要求美國人為台灣而戰。他的用語是「We will never ask the Americans to fight for Taiwan」,嚇死一堆人。

馬的宣誓性說法與一般台灣人對美中台三方關係的認知大相逕庭,與現實也有所不符,但由於一字一句都在電視上播放,也不能要求更正了,只好裝死。

馬老師這一次犯下的錯誤,是未能保留彈性。在新聞報導中,要用到「絕不、從未(never)」或「最...(the most)」──例如最佳、最差、最大、最多──這種最高級的形容詞時,都要小心再三,更何況是講求模糊、彈性至上的官式外交辭令。

第六課:關鍵字─is ready to

2010年10月,這一次連全球最大通訊社美聯社(AP)也中招了。美聯社專訪馬老師之後報導,馬英九將在2012年連任後和對岸進行政治談判。報導一出,又是一團鳥亂,總統府也再度要求更正錯誤。

針對兩岸政治談判這檔事,馬狀元這次的用語是如果他連任,台灣「準備(is ready to)」在第二個四年任期進行談判;但總統府堅稱馬是使用「不排除(is open to)」談判。美聯社最後被迫將該段訪談內容刪除,但記者仍堅持報導內容正確。

第七課:關鍵字─Chinese community、Zhonghua Minzu

2014年9月,馬老師接受半島電視台專訪,強調台灣是「華人社會」最能實踐民主的地方。多年下來惹出這麼多麻煩,馬終於願意乖乖用中文進行訪談,沒想到又出包了。

半島電視台在服務觀眾所秀出的英文字幕中,將馬的談話翻成「Taiwan is the only place in China where we are able to practice democracy」,也就是「台灣是『中國』唯一能實踐民主的地方」。這次終於爽到馬老師,因為確實是半島電視台的錯,該公司也道歉更正。

But...人生最重要就是這個but,馬老師從來未曾好好搞清楚,所謂的「華人社會」、「中華文化」、「中華民族(Zhonghua Minzu)」這些名詞,無論是中文或英文,對於不是很了解東亞歷史、文化與結構的人代表什麼意思。其實,英文對於這些名詞的翻譯始終莫衷一是,十分困擾。

華人不能寫成Chinese,因為對西方人而言,Chinese指稱的是中國和中國人,那麼華人能翻成Han(漢)嗎?而「中華」又是個什麼東西?要如何定義和解釋?

結論是,這些名詞不是不應該使用,就是該減少使用,特別是對台灣總統而言。愛用這種沒人搞得懂的名詞,結果被翻譯錯誤,自己也該擔點責任。

因為馬老師,也讓我認識了bumbler這個字,但既然不是他自己說的,也就算了。老師的合約還有兩年,不知道會不會有第八課、第九課的到來,讓我再增加一點國際觀。為了台灣好,還是不要好了。

關鍵字: 馬英九國際觀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