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論劍】張顯耀叛國罪嫌與國家系統性危機

友善列印版本

有沒有人會發動對張顯耀的政治鬥爭?當然可能,但是如果真的有,那應該是部會層級的內部鬥爭,甚至只是海基會層級的內部鬥爭,不可能是由金溥聰發動的「國家級」的,如張顕要哭訴的「舖天蓋地的白色恐怖」的政治鬥爭。像這樣部會內部層次的「鬥爭」更貼切的說法是傾軋,用傾軋兩字比說他是不是政治鬥爭來得貼切。部會或機關內部本來就經常發生傾軋,目前兩岸經貿額度驚人,而海基會的職掌渉及兩岸經貿,更和台商及中資關係密切,內部發生傾軋恐怕更是難免。

這樣的傾軋,勝負最後的解決,當然仍舊要回歸到長官的裁決或行政調查或司法判決。張顯耀案的原始版應該就是這樣---金溥聰只是最後裁決的長官而不是傾軋的發動者。無論如何,只要金不喜歡張顯要,根本不必大費周彰製造一個有人檢舉的理由然後加以傾軋。

因此,張顯要案如果真屬於「鬥爭」,發動的應該就是所謂檢舉人或和檢舉人關係密切的人,一般機關的傾軋,都是如此。由於張顯耀個性好大喜功,處理同儕事務行事專斷,又自信受馬重用,難免容易成為被檢舉的目標。由於這次檢舉的人屬於「重量級」原兩岸事務人士(其實也等於只相當於海基會級的人士),使得王郁琦本來就不能不有所交代了;假使王對張很有意見,當然就更不用說了。

本來,政務官去職以個人健康或家庭做理由,眾所皆知,都不是事實,卻也周知那是行諸久遠的慣例不必見怪。因此,張顯耀第一時間以不是事實大大發作實在是不合常態的反應。他會發作,真正的原因應該是王郁琦告訴他,要對他進行調查這句話令他愈想愈恐懼,忍不住才爆發強烈反撃。他的作法是把海基會的內部傾軋定調成國家級的政治鬥爭,這本和事實大相徑庭,奇異的是社會多數竟然都接受他的控訴。

當然,本質上是傾軋,並不表示所檢舉的洩密案就只有空穴來風一個答案。未來案子的發展,以下幾種結果都可能:

1,張顯耀真的是北京收買的間諜;

2,張顯耀無意地洩漏了國家機密;

3,張顯耀自作聰明,認為他可以玩法律邊緣遊戲或者好大喜功,認為適度現底牌給北京反而對國家更有利;

4,由於我國國家定位模糊,導致張顯要對政策中的國家利益的認定和長官有重大出入;

5,所謂洩密根本是內部傾軋編出來的故事或過度誇大其辭的指控。

看來現在陸委會的立場是張顯耀涉嫌故意而且持續地洩漏了國家機密給北京,而張顯耀則完全否認,真相是屬於5項中的那一項,現在成了羅生門。

事情發展到這地步,法院最後的認定不管是屬於前列5項中的那一種,都已難免傷害到兩岸已經薄弱的互信——當然其嚴重程度,5項間有非常大的差別;其中最嚴重的是法院最後認定張顯耀真的是北京收買的間諜,這樣的結論等於是在兩岸關係上引爆了核子彈。

法院定讞前,在可能會拖一段不短的訴訟時間中,兩岸間註定疑雲密佈。不只如此,還有一個逃避不了的不幸,那就是台灣法、檢的公信力的低落早是民主國家中的奇蹟,因此縱使高檢檢察官的偵結處分和法院的判決出來,認為真相仍然不明的人一定仍然非常多。過去,甚至迄今國民黨操控檢、調、司法的悪行,終於展現了他對國家最大的殺傷力,而國民黨也自食惡果。

一個常會發生的機關內部傾軋,竟失控到成為嚴重衝擊兩岸關係,朝野互動,整個行政體系運作的系統性危機,真是不可思議,這除了顯示馬政府團隊的高度無能外,更曝露了體制結構和朝野乃至整個社會的政治文化存在著巨大無比的缺憾,我們不只必須嚴肅誠懇地面對,更不應該被長期擺脫不了的習慣挷架繼續進行讓國家沈淪的鬥爭。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