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中數學課程,該思考的是⋯⋯

友善列印版本
由於教育部在十二年國教課程總綱草案中,將數學必修課從現行的24學分降為必修12學分加上必選至少4學分,中研院93位院士日前連聯署反對,一時間引發高中數學教育究竟應占多少時數的討論。
 
反對調降者,認為教育部未考量到各級教育制度的銜接與國家競爭力,導致大學教育無法與國際接軌(台大數學系林長壽教授看法)。贊成調降者,則認為高中降低共同必修是世界趨勢,且自然組仍維持24學分,僅社會組視需求調降必選學分,而且會有銜接問題主要是考招設計所致(國教院助理研究員李文富看法)。臉書上則
 
有更多人認為,壓根沒興趣、也沒需要學那樣艱深的數學。
 
誰說的對,又該怎麼辦呢?
 
其實類似的爭論今年1月也發生過,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當時發動了「搶救國語文教育」聯署,反對十二年國教課綱調降高中國文上課時數。這麼說來,數學也重要、國文也重要,通通不能動,若要改革高中教育,是否都不准調整現有的上課時數呢?
 
其實各方說法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顯然誰也說服不了誰。本文不欲直接論述數學的重要性,而是試著去探問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念高中?最簡單的答案,就是為了念大學(尤其以台灣超過九成五的大學錄取率來說,更是如此)。若從這個角度來看,值得思考的問題就是,現行的高中課程做為大學的預備教育是否適格?或者說,對於準備要念大學的人來說,究竟該擁有什麼樣的能力與知識?
 
最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人,並非教育專家,而是大學教師與大學生自己。大學教師抱怨大學生程度低落早已不是新聞,我想這也是中研院院士們與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提出建言的主要原因。丘成桐院士就主張,數學是最基礎的學問,連社會科學也少不了數學。他也強調,微積分在他所任教的哈佛大學並非選修。
 
但這能直接推導出高中數學授課時數不應調降嗎?我認為不能。
 
(圖片來源:unplash
 
一來要把數學學好,跟授課時數多寡沒有必然關係。數學補習班的上課時數應該沒有學校來得多,但是上優秀補習班的效果卻往往比一般學校教育來得好,就是一例。而且我們總是可以找到一些大學科系,在四年的課程中沒有任何一門需要用到高深數學(甚至根本用不到數學)。而丘成桐院士舉的例子,應該用來說服大學開設微積分的大一共同必修課程才對。
 
所以念人文學科或者音樂藝術的大學生,在高中階段有充分的理由可以不學高深的數學(所以可以減少上課時數)嗎?我也認為不能。
 
第一,高中生要用什麼標準與條件去選擇自己的大學科系,這個問題在台灣並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以至於上了大學(甚至畢業以後)才發現自己念錯科系的人很多。高中生往往靠著對科系與工作的刻板印象去選擇,或者說,讓學測分數去決定自己的志願(分數上第一志願的人,少有不去念第一志願或所謂熱門科系的)。高中真的有提供學生對大學的足夠認識,以至能夠做出合理的科系選擇嗎?我認為沒有。那要如何在高中時期判斷,自己要唸的科系是否要用到較高深的數學呢?
 
李文富稱,讓自然組與社會組分流是比較好的做法,這個說法初步看來合理,但此時問題只是變成,「高中生要用什麼標準與條件去選組呢?」這個問題在台灣就更被忽視了。我認為,站在高中做為大學預備教育的立場,應該盡可能為學生準備就讀大學的能力,而不是某個、某類科系的能力。當然,分組可以讓教育的內容更為適性深入,但過早且缺乏合理基礎的選擇與分流,只是讓學生日後的跨/轉領域發展充滿阻礙。
 
第二,認為「我就是不會,就是沒興趣」的人或許會說,我數學就是爛,就是用不到、就是不想學。這個理由看起來非常充分,也很有說服力。但PTT八卦版常會出現一個討論串叫「有沒有各系最難科目的八卦」,看看裡面各系人馬的苦水,若困難與沒興趣也可以是拒絕學習的充分理據,那大學很可能唸兩年就可以畢業了-因為每個科系幾乎都有比高中數學難上許多的學問。
 
退一步說,高中的選組也好、大學的選系也好,如果是對自己的能力志趣、大學科系的實況、出社會的發展都有充分認識,而且早早確認了自己用不到高深數學,那麼總可以不用學高深數學了吧。這個問題牽涉到我們對大學與大學畢業生的想像是什麼。大學有所謂通識教育,其實就是要讓不管來自哪個科系的學生,都對人文學科、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有通盤的基本認識。在此前提下,大學生所需的數學知識為何,需要大學教師與數學專家討論出一個答案,給高中數學課程參考。
 
臺大博雅教學館為校內部分通識課程教室所在地
 
再者,除了鑽研學術與日後工作所需以外,在現代科技日益發展之下,作為一個參與民主政治的適格公民,擁有包括數學在內的科學知識,可能也是不可或缺的條件。不管是法律系、中文系、外文系、還是音樂系的畢業生,在台灣都一樣要面對核四爭議,過早放棄了包括數學在內的科學知識,面對各種擁核反核的說詞與報導,可能根本無力判斷其中關於科學層面的是非,我們又要如何行使我們的公民權利?
 
對於高中數學的授課時數是否應該調降,本文當然不可能給出一個最終的答案,只希望上面的簡單分析,有助引發各界更深刻的討論。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