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論劍】國會 為什麼成政治二軍收容所?

友善列印版本
王建煊主張廢監察院,他說「如果有一天地下有知碰到國父孫中山,孫中山一定說,如果我現在活在世界上,我老早改掉了」。
 
 
王建煊說得好,不應該以人廢言。深藍中的深藍的他這麽一說,象徵意義非常大,表示太陽花運動號召的憲改在意識形態上的障礙基本已經排除了,感謝他。如果江宜樺還算自由主義者而不是保守中的保守,深藍中的深藍的話,那麼他說的不開憲政會議的理由:「會為了五權憲法、總統制、內閣制或國會改革、司法改革等這些憲政方面問題而陷入僵局。」便可以收回去了。
 
不過王建煊又說他反對監察院的職權轉移到國會,因為國會太爛了。
 
國會爛,這是社會共識,不必爭辯。去年9月TVBS調查發現,立院杯葛導致停擺,固然有42%的民眾認為江宜樺應該道歉,但是有72%民眾認為立院運作沒有效率,只有8%民眾覺得立法院還行。國民黨立委雖然最被民眾詬病,高達74%不滿意藍營立委表現,但是對民進黨不滿意度也高達52%。
 
所以王建煊的話相信大家都很聽得進。就像大家固然為經年累月忍受10%總統非常痛苦,而想把體制改成內閣制,總是有人聽得進國會議員這樣爛,總理和閣員主要都從裡面產生不可行的說法一樣。
 
當王建煊說國會爛時,他並沒想到台灣國會濫並不是天生的,其實是其來有自的,是混亂的憲政體制造成的。
 
由於中華民國憲法原文雖然是內閣制,卻又和一般內閣制不一樣,內閣閣員不能由國會議員兼任;現在模仿法國式半總統制,但是同樣的不像法國閣員由當選的議員中去職轉任,這些「國情不同」的特色,就造成了留在國會中的都是政界的二軍甚至三軍的狀況。而一軍,或者當縣市長或者當總統,總是在國會外風光,或者當黨主席,中常委而在國會外面賴賴趖。一軍頂多在國會中過一下水然後一定早早離開國會,國會簡成成了二軍四年的收容所,國會中沒有大人,國會當然爛。
 
如果一旦依老實的內閣制作法,一軍要在政治上繼續走下去,便沒有選擇,只能進入國會,這些一軍甚至在在野時便已組成了「影子內閣」,這樣一來,根本不可能發生閣員都由國會二軍甚至怪咖來當的問題。不只如此,在朝的閣員都是過去在野的影子內閣成員,都和當時執政黨的對應部長過過招,有充足的歷練,一旦當閣員絶不致像當今學者出身的那樣不食人間煙火,也不致像事務官出身的那樣沒有氣勢,那樣的內閣何爛之有?
 
在這同時,一般國會議員一則既有一軍領軍,二則有晉階資深而成影子內閣和正式閣員的機會,有了上進心的動機,比較不會像美國議員一樣成為只努力養地方椿腳或事業的「肉桶議員」,國會品質自然有所不同。
 
國會議員和國會的品質既然和體制設計息息相關,所以從許多配套的體制改革着手,國會品質就大有改善的可能。像蔡主席最近主張國會選制的改革就是改革中的一環。
 
有些綠營人士質疑,綠營國會從來沒選贏過,而總統贏了兩次,可以只因為為了改善國會品質而讓體制改成內閣制嗎?
 
這質疑是思維受到台灣經驗束縛下的結果。事實上由於單一選區制配上內閣制,對政治責任的課責效應非常犀利,選國會議員其實是選政策,內閣,總理的性格遠遠大於選議員本人,所以從理論和實際上都是只要選舉制度公平根本不會有總統才選得嬴,國會必輸的可能。
 
無論如何,現在民眾既強烈支持憲改,而一向最反憲政的深藍人士又一個個主張五權憲法不是不能動時,台灣的憲政時刻真的已經到了。修憲的阻礙已經不在,但怎樣不依自己過去的經驗閉門造車,好好的從法理和各國實際經驗中找到最好的參考知識便是我們的當務之急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