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往台灣的慢船】找對題目吵架──以服貿為例

友善列印版本
小時候參加作文比賽,指導老師說最重要的是「破題」。破題方向不正確,甚至對題目的理解錯誤,縱使你後面的文字與論述再好,都是零分。例如說,作文題目是「連戰皆捷」,然後你花了整篇論述連戰一輩子就像含了金湯匙一樣,好命到感覺自己人生充滿挫折。很抱歉,就是零分。
 
學運暫告段落,回顧那三週期間的種種論述,我想起這個老師的告誡。如果把「挺服貿」和「反服貿」形容為一場吵架,我們都知道自己在吵些什麼嗎?將公民不服從和占領議場形容為「企圖奪權」和「政變」,又是正確的嗎?抑或是台灣內部充滿著一股強烈求戰的力量,只要有架吵,不管題目為何,就是烙郎開戰了?
 
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對於這場幾乎要撕裂全民的戰爭,我們的破題都正確嗎?
 
首先,我們必須先檢視台灣「標題文化」和二分法的習慣。眾人時間太寶貴,加上資訊泛濫,往往看了標題就捲起袖子、興緻勃勃的跳下去戰,偏偏台媒擅長知名的「標題殺人法」,不是標題不精確、誤導,就是標題和內文不同。戰了半天才發現,大家根本是開錯戰場。至於二分法,縱然有時是討論的必要之惡,卻可能忽略其他可能性。
 
回到服貿爭議,我們必須先搞清楚,這場爭論的背景,是反自由貿易體系、反對簽定自由貿易協定(FTA),還是反對與中國簽訂FTA?
 
就目前呈現在公共論壇的討論內容,沒有證據顯示多數台灣人反自由貿易體系。在台灣確實有人極力反對自貿體系,但人數極少。反對簽FTA?也不正確,因為多數人仍認定,以外貿為生命線的台灣必須融入全球自貿體系,主張與美、日乃至歐盟等國洽簽FTA。民調甚至顯示,多數台灣人贊成盡速與美國洽簽FTA。
 
反對與中國簽訂FTA?也是錯誤的破題。學生所謂的「退回服貿」,其實真正的意思比較接近「擱置服貿」。所謂的退回,是退回行政院,並在監督機制建立、立法院審議之後,針對不合理不公平部分要求重談;而非退回中國,說「我不管是不是簽了,反正我不要了。」
 
因此,其實這場爭論從一開始就是「反對黑箱服貿」而非「反服貿」,只是大家無論在口頭上或寫作上想要偷懶,以反服貿稱之,進而衍伸出「經貿鎖國」、「畏懼競爭」等議題,甚至到最後都出現了「反反服貿」運動。
 
坦白說,這真是張飛打岳飛,莫名其妙。
 
接下來,許多人將學生占領立法院議場、衝行政院形容為「違法侵入官署,這國家還有法治嗎?」、「企圖奪權顛覆政府」等等,接下來幾乎在學運期間的論述,就圍繞著台灣民主體制、法治社會的破壞打轉。最後,江宜樺也開口了,如果不強力驅離學生,他怕被國際社會解讀為「中華民國發生政變」。
 
很抱歉,破題又錯了,還是零分。
 
都說是「公民不服從」了,當然是違法,當然是寧願違法並擔負責任,而試圖由體制外去挑戰現有秩序,因為自現有體系中求取解決已不可得。
 
至於奪權、毀滅代議制度乃至於政變的解讀,也是錯得離譜。抗議者不滿的是代議制度「失靈」,因此藉由此手段壓迫立法院與政黨,要求其能擺脫政黨利益,以國之立法者的高度處理服貿協議;以威脅讓行政院上不了班,壓迫政院同意其訴求。
 
事實是,如果朝野政黨和行政院應允解決這個僵局,學生會將國會和政院雙手奉還。並未曾聽說學生要摧毀代議制度,把113名立委就地開除,也沒聽說學生領袖自己任命自己為行政院長,就這麼建立臨時政權。說起來,他們像是將火車導向臨時軌道的分轍器,而列車總有一天要回到正軌上──如果它前往的目的地正確的話。
 
接下來,人們繼續忙著將學運與反中、統獨和藍綠作連結,很遺憾的,這已成台灣人吵架SOP的一環。
 
如果我們記憶力還可以,不難發現,類似的狀況不停在台灣上演,例如年金、核四、證交稅等等。彷彿我們所需要的,只是隨便一個題目,找到正反兩方,火速將雙方就藍綠定位,就是一場完美的風暴,就可以開始吵架;至於問題究竟是否成立,問題的本質為何,完全不重要。
 
太陽花學運對台灣有著多重意義,一般人忽略的是,它再次提醒我們,公民必須是思辨的、獨立思考的,而且這句話不只適用於投票的那一天。甚至,公民必須學會如何正確的吵架,在那一刻到來之前,這個國家將很難有任何進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