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儒學的優良傳統──回應「所謂的『優良』儒家『傳統』」一文

友善列印版本
近日於想想論壇讀到「所謂的『優良』儒家『傳統』」一文,發現其中許多對儒家思想和中國歷史的錯誤認識,甚至連在語言邏輯的使用上,都有諸多的錯誤,為了避免錯誤的資訊廣為流傳,特別撰寫本文以端正視聽。
 
該文在第一段指出,許多學者提倡教授儒家經典,理由在於「孔孟思想是中國人的優良傳統」,為了駁斥這個說法,該文從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1.孔孟不是主流的學術思想
  2.主流的儒家思想並不優良
 
透過把孔孟儒學,和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等後世儒學進行區分,該文得出了一個兩難的結論:「後世儒學如果確實繼承孔孟儒學,那麼儒家思想確實是傳統,但是不優良;反過來說,如果後世儒學並沒有繼承孔孟儒學,那麼儒家思想也許優良,但是就不傳統。」
 
換句話說,儒家的「傳統」和「優良」不可能並存,因此「孔孟思想是中國人的優良傳統」這個理由也不能成立。
 
  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本文將從以下幾個面向對該文進行反駁:
 
  1.孔孟思想曾經是主流的學術思想
  2.後世的誤解不影響孔孟做為傳統
  3.提倡孔孟的理由是優良而非傳統
  4.後世的誤解反而證明應該讀經典
 
1.孔孟思想曾經是主流的學術思想
 
該文的兩位作者主張「孔孟不是主流的學術思想」的理由,是孔子在魯國有志難伸,以及孟子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然而莊子在《齊物論》卻是講「儒墨是非」,韓非在《韓非子》講「世之顯學,儒、墨也」可見也許在孟子之前,儒學並不非常興盛,但是在孟子的時代和之後,儒家已經是當代顯學。
 
換句話說,從時間點看來,孟子先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然後努力推廣儒家,終於在他的努力下儒家成了顯學,結果後人居然抓著孟子早年的話語,就說儒家不受重視,豈不是荒謬也哉?
 
孔夫子。畫者:唐朝吳道子(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2.後世的誤解不影響孔孟做為傳統
 
在這裡,本文並不打算討論「後世儒學優不優良」的問題,而是在承認這個前提的情況下,指出即使後世學者誤解了孔孟,也不影響孔孟做為儒學傳統的事實。
 
這是因為思想本來就是各自表述,有誤解不代表什麼,或者說在更多的時候,本來就是能夠真正瞭解的只是少數人,多數人只是一知半解。
 
就拿「基督宗教」來說,後世也分為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教等分支,對教義也有各自不同的解釋,但是都不妨礙聖經和基督思想做為傳統經典的地位。不只西方,同樣是源自東方的「佛學」後世也佛學演化出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密宗等不同宗派,但沒有人會因為這樣否認釋迦牟尼思想做為佛學的核心。
 
但是這些看法的不同,不會影響到上述兩者做為一個重要傳統的事實,反過來說,正是因為它們做為重要傳統的事實,所以它才能夠擁有這麼多種不同的詮釋──如果是個沒有人知道的宗教,又何來不同的詮釋?
 
同樣的,孔孟思想也是如此,正是因為它身為傳統思想,所以後世學者才會不斷研究,也許很遺憾的我們會誤解,可是這並不會影響孔孟做為傳統思想的事實。
 
3.提倡孔孟的理由是優良而非傳統
 
前兩點提到的分別是作者對歷史和思想的認識錯誤,最後這點則是該文的邏輯錯誤。該文假設了:「提倡教授儒家經典,理由在於『孔孟思想是中國人的優良傳統』」然後想要透過擊倒「孔孟思想是中國人的優良傳統」這個理由,使得提倡教授儒家經典失去正當性。
 
然而這其實是偷換主題的行為,也就是俗稱的稻草人謬誤。
 
該文通篇都在數落「後世儒學」的誤解,以及這些誤解造成的「不優良」後果,但是他們從來不敢針對「孔孟儒學」進行批評,只是不著邊際的說孔孟儒學並不如大家所想的,是主流的傳統思想(然而這個觀點本文已經進行反駁)
 
這正是因為,該文的兩位作者,他們並沒有能力找到孔孟思想的「不優良」之處,原文中引用了傅佩榮教授的說法來替後世學者的誤解背書,但是他們卻忘了,傅佩榮老師平時最是強調熟讀傳統經典的重要性,他們只是片面引用了傅老師的言論卻沒有全盤理解老師的立場,實在非常可惜。
 
孟子(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4.後世的誤解反而證明應該讀經典
 
該文提到朱熹為官的時候「凡有獄訟,必先論其尊卑、上下」然而同樣的時代,難道真的沒有不同的聲音嗎?明代學者李贄就以「儒學的異端」自居,從說過:「耕稼陶漁之人即無不可取,則千聖萬賢之善,獨不可取乎?又何必專門學孔子而後為正脈也」正是要打破程朱理學對儒家的扭曲。
 
而且讀過《孟子》就會知道,君臣關係不是絕對的上下之分,前提是建立在君王遵循仁義,所以孟子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因此當上下有衝突,必要先瞭解是否上位者失其仁義,而非盲目的尊上卑下。
 
該文也提到孔子對「尊王攘夷」的推崇,並且以王陽明屠殺苗人做為這類思想落實的危害,然而傅佩榮老師也說過,解讀經典必須考量當時代的背景,他說過:「在孟子的時代是戰國時代中期,對於中原文化也就是華夏文明來說,是有存亡危機的。因此不能看做承平時代的多元文化。古代的華夷之辨,有它一定的時空背景,孔孟思想以人為本,在當時有明顯的危機意識,不是我們今天所能想像的。」
 
此外讀過《論語》就會知道,孔子說過「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對於遠人、外族,要修文德以來之,絕對步會是王陽明所說:「惟是爾等冥頑不化,然後不得已而興兵,此則非我殺之,乃天殺之也」
 
換句話說,孔孟的思想雖然造成後世的誤解,但是這不代表後人再也無法透過閱讀經典,重新認識孔孟思想的內涵。事實上,正是因為許多後世學者誤解了孔孟,導致儒家長期淪為君王統御之術,所以我們更應該從經典著手,把握孔孟思想的真義,還儒家一個本來的面貌。好比當年馬丁路德主張宗教改革的時候,他呼喊的也不是要人們放棄「基督宗教」,而是鼓勵每個人都讀聖經,把信仰從神職人員的手中解放。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