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致陸生,同在這塊土地學習的朋友

友善列印版本
我的朋友,從3月18日學運興起之後,我發了許多文章,這些文章多數是與臺灣朋友的對話。我也在網路上看到很多文章,有來自支持《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下簡稱《服貿》)朋友的回應,也有對於《服貿》支持者的再回應;有來自維護民主制度的訴求,也有期望社會秩序的呼籲。好多好多的對話,有些或許不夠理性與知性,但對話的過程絕對堪稱熱烈。直至今日,學運第十日,多數國人注意到了,連世界許多國家也注意到了。
 
當然,讓世界注意到我們,歸功於許多熱心人士將這塊土地正在發生的事情,用英文、日文甚至更多不同的語言傳遞出去。然而,學運第十日,接收到一些訊息的我開始擔心,是不是還忽略一群同在這塊土地上的人。這些人並不會因為語言的因素而不理解現在正在發生的事,因為我下筆的文字,正來自於這些人所來自的地方。是的,我指的正是閣下,同在這塊土地學習的陸生朋友。
 
如你們所見,我們(或許不是所有的臺灣人)正在高喊著「捍衛民主」。老實說,就「民主」一詞而言,大陸比臺灣還要更早接收到,也更早經歷過。1919年,伴隨著「國恥」而來的新文化運動,「德先生」、「賽先生」的歡迎聲在北京街頭響徹雲霄。於是乎,Democracy與Science可謂正式進入中國人的心中。然而正如同《建黨偉業》中胡適先生所言:「我朋友陳獨秀只認得兩個名詞,不知道科學是一個方法,民主是一種生活習慣,是一種生活方式。」
 
七十餘載過去,在臺灣這塊土地上,許多前輩如同當年推翻專制建立亞洲第一共和的先烈們一樣,用無數的生命與鮮血,終於換得我們所追求的民主。我們也知道,在相同的時間點,你們的前輩們也曾經如此努力過。又是二十餘年過去,我們的民主-或許相較於英美等百年以上的民主而言還不夠成熟-終於不負先烈們的付出,並如胡適先生所期許,成為我們所習慣、所信仰、所維護的生活方式。
 
然而今天,我們的民主受到了嚴峻的挑戰,諷刺的是,這樣的挑戰竟來自於我們親手選出的總統馬英九先生,以及其任命的行政院長江宜樺先生。相信你們也很明白,這其中的原因正肇始於《服貿》。你們可能會困惑、疑慮,甚至感到憤怒,我想或許是因為在你們的理解中,《服貿》正如馬總統與江院長所言,是個對臺灣利大於弊的,是個經過嚴格民主程序的,更是個對臺灣優於對大陸的舉措。於是乎,我想你們也會進一步認為,今天的學運,完全是反對黨一手策畫的,他的骨子裡,其實就是反對黨-或者更明確的說-是民主進步黨與臺灣團結聯盟「反中」思想的展現。
 
今天,學運第十日。身為學運的參與者,當然十分希望能將學運的精神與更多人分享與對話。因此,這篇文章,正是寫給閣下,同在這塊土地學習的陸生朋友的。我猜想,你們多數的疑慮,正來自於「反中」的想法。是故,我就先從「反中」這樣的議題先談起。我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進一步談及《服貿》的基礎。
 
我知道,在今日,學運第十日,當有更多的社會夥伴加入的時候,同時也會有更多不同的理念進入其中。不僅是反對黑箱《服貿》、捍衛民主程序,也有反馬、反國民黨、反民生困境、反經濟不景氣、反統一,以及反中。那麼,正本清源,所謂的反中,其「中」究竟指的是什麼?是臺獨主義作祟嗎?請看下圖,此為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在二十年的訪問中所整理出來的「臺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變化」。
 
 
可以看到,在近十年內,希望「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與「永遠維持現狀」的民眾比例始終是最高的兩個,兩者相加將近六成,而傾向獨立的民眾約二成三左右。我們很難想像,在獨立傾向如此低比例的臺灣,會因為臺獨主義而大舉支持「反中」的學運。再者,下一張圖同是政大選研中心在二十年的訪問中所整理出來的「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變化」。
 
 
我們也可以看到,在二十年前,中國人認同的比例是高過於臺灣人的,這樣的趨勢在1995年發生轉變,或許你們知道,1996年在海峽兩岸間發生什麼事。
 
在民進黨執政的期間(2000至2008年),中國人認同的比例不斷下滑,臺灣人認同的比例不斷上升,但是認為自己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例維持在四成五左右。我曾經聽說,中南海在民進黨執政後期發現,他們越強硬,民進黨就越囂張,所以只要中共放軟,臺灣人的反彈就不至太激烈,民進黨自然也嚐不到甜。
 
然而,奇妙的是,臺灣人認同與臺、中雙重認同者的比例拉開差距,竟是在馬英九總統,這個主張兩岸和平交流成效卓著的執政階段。有臺灣學者認為,正是因為交流的關係,讓臺灣人發現了我們與你們畢竟仍有不同,因此提高了臺灣人認同的比例。即便如此,在2013年,雙重認同的比例仍有三成五。會是五成七的臺灣人認同者主導「反中」學運嗎?但若如此,為何臺獨的支持者這麼少呢?還是說政黨偏好才是主要影響嗎?下圖亦是政大選研中心在二十年的訪問中所整理出來的「臺灣民眾政黨偏好趨勢變化」。
 
 
我們發現,臺灣無政黨偏好者已經來到了四成,然而從2005年起,臺灣民眾偏向支持泛藍政黨(國民黨、新黨、親民黨)的比例,始終高於支持泛綠政黨(民進黨、臺聯)的比例,即便在2013年7月的訪問中,國、民兩黨的支持比例已經十分相近(補充:在2013年9月由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所負責的電話訪問中,支持泛藍政黨的比例約三成六,泛綠政黨約二成八,無政黨支持約三成六),然而「藍大於綠」的脈絡下,除非無政黨支持者全數與泛綠支持者聯合,才有可能在近日蘋果日報的電話訪問中,出現七成民意支持你們所認為的「反中」學運。
 
再者,根據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aiwan’s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 TEDS)於2013年7月所執行的全臺灣面訪的資料,臺灣民眾對於「臺灣文化與中華文化」的認知偏向認為相同者有52%,偏向認為不同者為39%,可見多數臺灣人仍認為自己處在一個臺灣文化與中華文化混合的脈絡中。那麼,「反中」學運能受到支持又從何說起呢?
 
其次,根據同筆資料,臺灣民眾對於「中國大陸政府能否信任」的態度上,給予5分以下者(愈低分代表愈不信任,區間為0到10)占86.7%;然而在國家整體喜好程度上,臺灣民眾對於中國大陸給予5分以下者(愈低分代表愈不喜歡,區間為0到10)占74.5%。乍看之下,似乎臺灣民眾就是不喜歡中國。然而,對於「中國大陸政府能否信任」的態度上,給予4分以下者占68.2%;在國家整體喜好程度上,臺灣民眾對於中國大陸給予4分以下者占43.4%。
 
朋友,你看出來了嗎?臺灣民眾不信任的,雖是中國大陸政府,但並不代表臺灣民眾多數不喜歡中國大陸。這是什麼原因?我想是因為臺灣民眾多數能清楚區分「中國大陸政府」與「中國大陸人民」以及「中華文化」三者間的關係。那麼,如果臺灣人民真的「反中」,其「反」的會是哪一個「中」呢?
 
於是,閣下可能會認為是「中國大陸政府」。然而就政大選研中心受託於陸委會於2014年3月初所執行的電話訪問中,有30.7%的民眾認為「中國大陸政府對我政府屬友善」,同時也有44%的民眾認為「中國大陸政府對我人民屬友善」。看到這裡,你可能又開始困惑了,既然有四成五左右的民眾認為大陸政府對他們算是友善,為何「反中」學運會獲得六成至七成的支持呢?我的朋友,或許此時該想一想,是不是這個學運背後的精神,其實與「反中」並沒有很大的關係(我不否認,或許有少部分人的主要訴求確實來自於反中)。
 
如果閣下也可以漸漸理解到這一點,我想我們就有繼續討論下去的基礎。既然與反中沒有太大關係,那麼─我們就更學術一點─與物質和後物質主義有關嗎?這就必須要重視《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以下簡稱《ECFA》)為臺灣人民所帶來的影響。
 
眾所周知,《ECFA》乃2010年所簽訂,為馬英九總統任內的主要政績,其也常為此津津樂道。然而,臺灣民眾又是怎麼看待《ECFA》呢?我們同樣由TEDS2013的資料中可以看到,認為在簽訂《ECFA》後,臺灣整體的經濟狀況有因此變好者僅為15.4%,認為因此變壞者有20.4%,而有44.9%的人認為沒有改變;此外,認為在簽訂《ECFA》後,個人整體的經濟狀況有因此變好者僅為2%,認為因此變壞者有10.5%,而有75.6%的人認為沒有改變。
 
換言之,就臺灣整體而言,認為簽了《ECFA》之後,經濟沒有因此變好者約占六成五;認為個人經濟狀況沒有因此而變好者更占了八成六。就物質主義的觀點,將近四年下來臺灣民眾並沒有感受到馬總統所宣稱的「好」,又如何繼續信任與支持此次的《服貿》呢?
 
那麼這次的學運與後物質主義又有什麼關係呢?回到這次學運的主要訴求:捍衛民主。我們正在捍衛我們所習慣、所信仰、所維護的生活方式,即便在TEDS2013的資料中,僅44%的民眾認為「無論如何民主是最好的體制」,而有25%的民眾認為「有些情況下獨裁比民主好」,但是這個「有些情況下」顯然不是現在的情況。
 
而《服貿》與民主又有何關係?我相信此時閣下可以從網路上找到十分豐富的資料,控訴著《服貿》的過程如何的違反民主程序,包括行政干預立法、藐視國會決議、反對黨立法委員阻撓議事、執政黨立法委員出爾反爾,更以30秒於法不合的程序通過之等等。因
 
此,學運的訴求很明確,「捍衛民主」即是要捍衛如此影響臺灣經濟甚鉅的舉措在程序上的正當性。其實,就我個人看來,真的是馬總統的不好。在《ECFA》中明確規定,後續的《貨品貿易協議》、《服務貿易協議》以及《爭端解決協議》,都需在《ECFA》生效後六個月內進行磋商,然而馬總統卻以「《服貿》對臺灣較有利」的理由,竟不先談《爭端解決協議》,造成臺灣人民的疑慮是他咎由自取。也因此,學運最重要的訴求「退回服貿」,正是呼應著「捍衛民主」的訴求,必須將《服貿》由行政院退回,待我國會制定兩岸相關協議審議的法律後,重新由我立法院的聯席委員會「依法審案」,體現民主法治的精神。
 
當然,你也可能有聽說,這個學運是「反服貿」,因此你也很容易聯想到「反中」。對此我必須說,學運的緣起是「反對黑箱服貿」,為何說是黑箱?乃是因為WTO秘書處於2013年之WT/REG/W/75號文件中曾表示:「臺灣與中國簽署之《ECFA》,迄未通知WTO。」作為WTO之會員,我們已經違反《GATT》關於區域貿易協定之相關義務。不僅2010年簽訂的《ECFA》如此,《服貿》亦然,且我立法院在野黨委員始終無法掌握談判進度與內容,無從監督行政機關,這都是《服貿》被詬病之處。
 
順帶一提,或許你還是認為,「反對黑箱服貿」也是一個假議題,實際上是大家「反馬」。如果閣下真的如此認為,我倒是有幾分同意。我們的馬總統不斷宣稱退回《服貿》有失國際信用,然而我們已經違反作為WTO會員國的義務,早已失信於國際;又馬總統的競選承諾,如633(經濟成長平均每年6%、2016年國民所得3萬美金、失業率3%以下)、捐薪水等不斷跳票,更嚴重失信於民。徙木而立信,馬總統連木頭都豎不起來,又如何取得民眾的信任?
 
至此,我已經盡我所能解釋的「反中」情緒並不普遍存在於學運之中,且說明《服貿》對臺灣民眾而言引起高度疑慮,更有違我們的生活方式,期望你們能夠理解。同在這塊土地學習的朋友,或許你們來到臺灣的目的並不盡相同,但我想你們之所以願意來到臺灣,而非去歐美等國,難道就沒有一絲想體驗華人民主生活的念頭嗎?經過這次的學運,我更確信,臺灣的民主是活的,就活在我們的周遭,祂就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明白,民主這樣的生活方式,目前可能並非你們所急於追求;然而我更相信,我們對於汲取知識與探究真實的科學精神是一致的。期望我們之間能更加瞭解彼此,以實現兩岸學生交流的本意。
 
 
此致 陸生,同在這塊土地學習的朋友。
 
關鍵字: 民主ECFA台獨學運認同服貿協議胡適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