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研究編輯、文字工作者。
最近一位知名醫師作家,在網誌分享一則真實故事,提到有位中華民國籍華僑專程回台灣就診,享用著台灣便宜健保資源外,不僅以說洋文為尊,用輕蔑、跋扈態度對待護理人員,還落下一句「我才不稀罕你們中華民國的國籍咧」。姑且不論這位華僑的身分背景,但她的言行舉止,卻也充分反映出一種長期存在於台灣的「殖民他者」心態,並以此心態利用與占台灣便宜;此一心態,也化約成語言,在日常生活中霸凌著台灣這塊土地的人事物。
圖說:醫院裡病人躺在走廊臨時病床上的現象。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這種言行舉止,可說是標準的台語俗稱「吃碗內,洗碗外」心態,就是把台灣當成是一個可資利用、魚肉的地方。擁有這些心態的部分台灣人,或說是具備中華民國國籍者,平時享受著台灣的資源與福利,但當台灣面臨苦難,或台灣有需要共體時艱時,卻站在他者或他國人立場,消遣、調侃或坐視台灣爛下去的立場,藉著長期所占有的優勢政經社地位,以相對優勢的言語,對台灣人述說著台灣的弱、台灣的不好、台灣的糟糕,心裡則一方面以旁觀者自居,一方面又沾沾自喜,一方面卻又持續在利用著台灣這塊土地的資源。
擁有這心態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土生土長在台灣的人士。最常聽到這群人士如何消遣、看衰台灣,就是經常使用具貶意的「鬼島」,或「呆灣」一詞,在言語中有意無意說著台灣的差、台灣的不好,有些甚至邊說邊感到高興,但這群人士,很多卻是領著國家俸祿,拿著台灣納稅義務人繳納的稅金在生活。
其他,則包括經常以他國來與台灣做比較。如特別強調中國近幾年經濟是多麼的好、錢途是多麼的棒,來對照台灣的「窮」、台灣的弱小,與台灣的不好;或是拿南韓近幾年的科技與經濟成就的好,來貶低台灣多年的科技努力與成就,並藉由刻意的操弄,形成一股仇韓氛圍。
或是彷彿以自己非台灣人的角度,拿開發中國家與台灣比較,說台灣經濟甚至已淪落到跟亞洲開發中國家比較的地步,彷彿台灣的好壞不關他的事,完全置身在外一般。
政治上,則是對台灣意識、認同土地的聲音,予以用無形言語打壓、嘲諷。如網路上經常將認同台灣或偏向台灣意識的民眾或政黨,以貶低及嘲笑詞彙,傳達輕視及羞辱之意。如以「吱吱」一詞,形容泛綠政治人物或支持者;以「皇民」一詞,嘲諷經歷過日本統治時代,與1949年才來台的華人持不同史觀的台灣人,卻未能以同理心,思考為何會有如此意識的出現。
甚至,目前在台灣政商環境中,更有奉中國為宗主牌,述說著中國的好,期待中國的經濟恩賜來解救台灣經濟的心態,彷彿台灣一無是處、已經遭放棄,只有中國可以依靠般,以兩岸即全天下的觀念與輕視的角度,在看他們每天所居住的土地。從上到下,充分展現一種對台灣的吃裡扒外態度。
很可悲的是,這股「吃碗內,洗碗外」勢力,自1945年台灣離開日本統治後,便深耕在這塊土地上,如今仍以政黨、大眾傳媒等形式,在傳布這樣的意識,透過根深蒂固的政經結構,有形無形霸凌著台灣這塊土地,還以一副旁觀者自居貌,瞧不起世代居住台灣的人,才會有「我也把你當人看」這樣的言論出現;或是在公共場合,聽到說台語,會冒出:「怎麼這麼沒水準」的言語,而這些人士,卻也是最常將「愛台灣」掛在嘴邊的一群。
這群人士還有一個特徵,就是很強調日本對台灣的「殖民」,一定要強調日本剝削台灣、魚肉台灣的負面性,卻同時忽略他們在意識中,也是以殖民他者的心態,在對待著台灣。
俗語說:「真正的愛,無需說出口。」如母親對子女的愛,總是用行動來證明般,若真的愛台灣,為何總是在言語中,以他者心態嘲笑、羞辱台灣,或是見不得台灣好,這樣的心態,與教科書中所必須強調的日本「殖民者」「占據」台灣的行為,又有何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