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街頭闖蕩,在廟堂拔劍砍柱。曾是刑期比短第一名政治犯。
現在:種菜,種花,還自以為是吟遊詩人。
月初還正在有人振振有辭地說民主政治就是政黨政治,怎麼可以支持柯文哲以無黨籍身份組織在野聯盟方式參加台北市長選舉時,二月9日東京都知事選舉投票選出自民黨、公明黨共同支持的「無所屬」人士舛添要一當選東京都知事。
這很使綠管反「 在野大聯盟」人士尷尬,有人爭辯說,舛添要一本來也是自民黨身份,不像柯文哲,根本就沒加入過政黨。這辯解很不妙,因為依台灣黨同伐異的標準,舛添要一豈不就是自民黨的叛徒,罪大惡極,比像柯文哲這樣原來就是無黨的人更不應該支持。
事實上「無所屬」人士當選東京都知事,這並不是第一次,無所屬人士當東京都知事早已經是二次戰後以來的傳統;而且日本也不只是大都市東京如此,本州北海岸的農業縣山形縣也一樣,清一色由「無所屬」人士當知事。以「無所屬」參選由政黨以「聯盟」方式推薦當選當知事根本是日本的常態,而黨籍人士當選的反是少數:
東京都選19次,8人當過知事,全是「無所屬」;山形縣選17次,6人當過知事,全部「無所屬」;大阪,18次,10次「無所屬」當選;北海道廳16次,5次「無所屬」當選⋯⋯。
表一 民選東京都知事
代 氏名 上任 黨籍 推薦
1 安井誠一郎 1947 無所屬
2 安井誠一郎 1951 無所屬
3 安井誠一郎 1955 無所屬(民主、自由)
4 東龍太郎 1959 無所屬
5 東龍太郎 1963 無所屬
6 美濃部亮吉 1967 無所屬
7 美濃部亮吉 1971 無所屬
8 美濃部亮吉 1975 無所屬(社會、共產、公明)
9 鈴木俊一 1979 無所屬(自民、公明、民社)
10 鈴木俊一 1983 無所屬(自民、公明、民社、新自夕)
11 鈴木俊一 1987 無所屬(自民、公明、民社)
12 鈴木俊一 1991 無所屬
13 青島幸男 1995 無所屬
14 石原慎太郎 1999 無所屬
15 石原慎太郎 2003 無所屬
16 石原慎太郎 2007 無所屬
17 石原慎太郎 2011 無所屬
18 豬瀨直樹 2012 無所屬
19 舛添要一 2014 無所屬(自民、公明)
表一 民選大阪府知事
代 氏名 上任 黨籍 推薦
1 赤間文三 1947 自由
2 赤間文三 1951 自由
3 赤間文三 1955 自由
4 左藤義詮 1959 自民
5 左藤義詮 1963 自民
6 左藤義詮 1967 自民
7 黒田了一 1971 無所屬
8 黒田了一 1975 無所屬
9 岸昌 1979 無所屬
10 岸昌 1983 無所屬
11 岸昌 1987 無所屬
12 中川和雄 1991 無所屬
13 橫山ノック 1995 無所屬
14 橫山ノック 1999 無所屬
15 太田房江 2000 無所屬
16 太田房江 2004 無所屬
17 橋下徹 2008 無所屬
18 松井一郎 2011 大阪維新會
像日本地方選舉,「無所屬」佔絶大多數固然在民主國家中並不常見,但是日本現象到底說明了政黨推薦無黨人士參選並不是什麼罪大悪極的事。
當代的民主政治的確就是政黨政治,政黨不可能在選舉中袖手旁觀,但是一般來講,不同層次的選舉,政黨介入的程度和效應則大有不同,民眾在投票時受到政黨影響的強度也大有差別,大體上是這樣的:
愈是中央政策愈涉及意識形態,因此愈中央級的選舉就愈政黨政治;愈基層的政策則愈是像舖橋造路一類事務,愈不牽扯到意識型態,政黨色彩愈淡化。
奇特的是,台灣在戒嚴統治時代由於地方選舉的低意識型態本質,反而讓國民黨獲得順利施壓把基層民選公職全面「黨籍化」的空間;相反的,在高層選舉的意識形態性格則提供了黨外和民進黨在選舉中訴求民主化和本土化以得票的空間。於是早期總統/縣市長/立委/縣市議員/里長選舉,國民黨呈現里長總得票率最多,到了總統反最少,是一個金字塔結構;而民進黨則相反,呈現倒金字塔結構。
這結構一直延續到1990年代,到了2000之後,民主進一步深化,政黨輪替,民國兩黨中央地方的得票率結構全才都轉變成上層大下層小的倒金字塔結構。
現在就拿1990年代末和最近台北市里長、市議員、立委三種選舉的得票率來做個比較。
圖一 1998台北選舉藍綠得票率金字塔結構
藍 綠
依圖一, 1998台北選舉藍得票率里長最多,竟高達71.3%,然後依序,議員近6成,立委5成出頭,成為金字塔形結構;綠則里長少到只有4.0%,議員3成出頭,立委4成,形狀正好相反,是倒金字塔結構。但2000年之後,高層總統、立委、縣市長選舉,政黨競爭色彩愈來愈強化,愈低層則政黨競爭色彩愈來愈淡化。上層,立委,在第三黨和無黨人士幾乎全沒空間,高層選舉政黨化的結果,一方面雙方總統選票愈來愈接近,扣除有爭論的2004,則2000/2008/2012民進黨的得票是39.3%/41.55%/45.63%和藍營總得票率逐次拉近;另一方面同黨的總統、立委選票比例逐步拉近。如2000/2008/2012民進黨總統/立委選票落差分別是5.9%/4.6%/1.8%;而里長則國民黨大幅消退,無黨人士大幅增加,民進黨依舊乏善可陳。
2000年之後,我們拿2010五都選舉台北市藍綠得票率及2012立委選舉來看,國民黨也跟在民進黨之後,立委,議員,里長三種的得票率都成了倒金字塔結構 。
圖一 2010五都選舉台北市藍綠得票率及2012立委選舉倒金字塔結構
藍 綠
瞭解了日本戰後地方選舉的常態和台灣本身在民主化之後的政黨在不同層次選舉得票率的變遷趨勢後,民進黨應該能夠比較以平常心來面對黨要不要推薦柯文哲以無黨籍身份參選的問題才對。
日本地方選舉,政黨聯合推薦無所屬人士參選成為常態,固然一方是因為基層政治政黨色彩較淡的性格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日本中小型政黨一直比台灣活躍而且有實力,造成了大黨不尋求跨黨合作不行的結果。
目前批柯人士的說法是「首都台北市長選舉民進黨怎麼可以缺席」,而日本首都的狀況是,如果自民黨獨自提名而落選,那是形式上的參與;如果推薦理念相同的人當選反而才是實質的參與。地方選舉,跨黨合作才能勝選,這是日本普遍的現象,正也是民進黨目前在台北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