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自由貿易」誰受益?

友善列印版本

近年來馬政府極盡所能透過各種行政資源大力推銷「ECFA」與「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並且不斷的強調中國給予台灣特定產業的「讓利」,然而台灣民眾對中國經貿開放的效益仍有不斷的質疑。這樣不斷增生的質疑與不信任,究竟從何而來?為何而生?值得深究。

經濟學的基本常識告訴我們,「自由貿易」的本質原本即非雨露均霑,關稅降低或市場開放,會造成有人得利,但也有人會因此受害。以經濟面向來講,不同貿易夥伴間的資源差異決定了自由貿易對各國所產生的利弊。舉例而言,當一國的技術人才較他國豐沛時,其提供高技術商品或服務的成本相對較低,故可透過自由貿易進入他國市場,對高技術勞工有利;但相對的,該國的低技術人力勢必因此處於劣勢,自由貿易對於該國低技術勞動力將會產生負面的衝擊。

因此,自由貿易對於一國的利弊得失的關鍵不在「自由貿易」本身,而在「不同貿易國家之間生產要素稟賦或技術的差異」。就台灣而言,與美國或是中國自由貿易的效果徹底不同,由於中國技術水平較低、廉價勞動力豐沛,與中國自由貿易將導致台灣技術輸出、勞動階層受中國廉價勞動力巨大的衝擊。依2009年-2012年台大全球化研究調查發現,大專程度以上的民眾贊成和中國自由貿易達62%,但國中程度以下者則只有35%,這反映出台灣低技術勞工對開放中國產品進口的憂心。

此外,民眾對「自由貿易」的態度也並非純粹的經濟議題。2005年美國經濟學家Mayda與Rodrik指出,國家認同在解釋不同的貿易傾向上扮演重要的角色;2004年政治學家Hooghe與Marks也指出,歐洲經濟整合反映歐洲人對於歐洲作為一個整體市場的認同。換句話說,「自由貿易」看似屬於經濟的議題,但事實上卻很有政治性。

同樣地,根據台大全球化研究調查發現:所有受訪者中「自我認同為台灣人」,其中有78%支持和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議,但支持和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者卻只有39%。在政黨屬性方面,泛藍選民對美國或中國的自由貿易協議態度都沒有太大差異,支持度分別是85%與83%;但泛綠選民卻有明顯差異。調查中泛綠中有80%支持和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但對中國主張開放卻只有20%。

根據這項最新的學術調查結果顯示,台灣社會大眾對中國的經貿態度仍存有極大的分歧,這樣的分歧與台灣的國家認同、政黨傾向,具有很大的關聯性。雖然在過去幾年,對中國經貿的開放已被馬政府吹噓為拯救台灣經濟的仙丹靈藥,但馬政府想要在短期間內以不透明的方式強行通過服貿協議,將只會製造社會內部對政府更大的不信任與動盪不安。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