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蕭泰然(Tyzen Hsiao)的音樂世界》版主
相較於媒體對於「人民藝術(劇作)家」李國修辭世的大量報導,四月份驟逝的92歲苗栗縣苑裡鎮國寶級音樂大師郭芝苑的新聞相對冷清許多。李國修堅信『Local is Global』(本土化即國際化),每個作品均傳達對台灣土地的愛,這也正是台灣史上作曲領域最寬廣的音樂家郭芝苑畢生的理念!雖然在文化淺碟的台灣,郭老作品並不廣為人知,然而音樂界對於這位「台灣現代民族音樂之父」卻是崇敬備至,近期先後在北藝大、苗栗縣舉辦紀念音樂會,均獲得熱烈廻響。
可惜本土古典音樂作品向來不受國內重視,馬政府執政五年來尤為嚴重。日前苑裡鎮地方人士提案將郭老住處的為公路改稱「芝苑路」,卻遭住戶以改名牽涉身分證件、權狀、門牌等更改,耗費成本與社會資源而否決。相較於苗栗縣內道路幾乎都以政治人物命名(如中正、中山、國華、豆北)而無藝文人士,以及台北市部分裡鄰為了加持房價而熱中更改路名的新聞,令人無限感慨。文化、傳承、觀光的無價資產竟然被低估至此,呈現台灣文化底蘊的淺薄,也顯示郭老的成就並未被居民真切的認識!
在台灣百年音樂史的第一代作曲家之中,作品質量俱豐、類型多元者,除了對台灣僅為間接影響的江文也之外,便屬郭芝苑為台灣樂壇最重要拓荒者。郭老曾於日治時期赴日攻讀音樂,歷盡戰爭及政權更迭,深刻感受到身為台灣人的悲哀。拜國民黨封鎖政策、獨裁統治之賜,戰後台灣有二十年是「文化沙漠,無樂之邦」。
在惡劣的文化環境下,他靠著自學掌握現代音樂的趨向,甚至45歲再度留學日本精進作曲理論。因不諳北京話而無法在大學任教,毫無黨政關係的他幸運獲得省立交響樂團團長史惟亮先生慧眼延攬為駐團作曲家,創作出富含民族風格的多首經典,在國際屢獲肯定。郭老自豪無權無勢的「在野」作曲家絕不會輸給在朝的,然而畢竟不在主流音樂舞臺,作品演出受限,常自嘲為「失聲的一代」。
直到九○年代本土文化復興,白髮蒼蒼的郭老終於獲得遲來的掌聲,獲獎不斷。然而即使年屆八、九十高齡,郭老仍舊辛勤工作,致力於整理與改編舊作,創作台語歌謠、童謠,指導排練、演出等,奉獻音樂界至死方休。由鋼琴家葉綠娜演奏、製作並榮獲今年傳統暨藝術類金曲獎的「在野的紅薔薇:郭芝苑鋼琴獨奏曲集」CD是大師獻給台灣最後的獻禮,從台灣傳統曲調吸取養分,用西方現代作曲技巧譜出本土的精湛樂章,不僅學界與古典樂壇如獲至寶,其他例如劇場界在尋找配樂時,也有全新的選擇,不需一味向外國音樂取經。
音樂之父巴赫(Bach)在死後被埋沒長達79年才被孟德爾頌發掘並指揮演出其作品,而驚豔全世界。不讓郭芝苑大師遺留給台灣的豐厚文化資產被埋沒,是這一代台灣知識分子責無旁貸的使命!目前將郭芝苑故居成立紀念館供後人緬懷,及設立紀念公園的計畫都由熱心人士推動中。
而關於意義更為深遠的「芝苑路」,在先進國家均將代表性作曲家作為國家重要資產並採用為路名、地名的國際趨勢下,呼籲為公路居民能儘速重新評估(也可採雙路名掛牌方式,例如鄭南榕基金會所在地的「自由巷」)。否則在人文薈萃的苑裡鎮,其他路段居民也曾傳出有意爭取,盼望早日見到具體行動,使得「芝苑路」得以儘快實現,讓世世代代的苑裡人(與台灣人)能以擁有這位偉大的音樂家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