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熱門文章
鄭素賢
6 月 05,2017
【時事想想】民國紀年是應該走入歷史了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隨手寫便條時,習慣在信尾加註日期,而我國官方正式的公文書,標註日期更是必要。但是我國對紀年的作法,一直令人相當困擾,每個生活在台灣島上的人都必須懂得如何「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是因為我國使用紀年的方式,會因為說話的對象或使用的目的不同而改變。 何謂紀年方式因人或因目的的不同而改變?簡單地說,我國的公文書在國內採民國年,但是一旦用到國際場合就改採西元年。舉例來說,...
全球脈動
Jack Huang
6 月 15,2017
【東南亞想想】階級歧視到處都在 東南亞對自己人也充滿著優越感與輕視
在台灣,部分人仍然會認為東南亞比較落後,自己則比較「先進」與「文明」,幸好輿論與公知們三不五時拿這話題來說理一番。台灣經濟與薪資普遍低迷,鄰近的東南亞又正逢成長,但相信擁有這種「莫名優越感」者仍屬少數,大部份台灣人依然會以平常心去了解尊重不同地區的人民,與他們所屬的社會文化。 我們很常把東南亞概括成一大塊,但其實在這約莫500萬平方公里,超過六億人口的地方,是由十個國家、...
書評書介
朴裕河
7 月 09,2017
【書摘】《帝國的慰安婦》:「愛國」的慰安婦與帝國
書名:帝國的慰安婦:殖民統治與記憶政治 作者:朴裕河 譯者:劉夏如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愛國」的慰安婦 1.「自願性」的結構 「慰安婦」的「強制連行」,基本上只限於戰場與佔領地。吉見教授指出,印尼的「安汶島上確實發生過強制連行與強制使役」。(吉見義明,二○○九夏季)但正如前述,那裡的強制性與朝鮮人慰安婦所面臨的強制性,...
司法人權
陳昱齊
7 月 17,2017
從「言論叛亂」除罪化反思解嚴的歷史意義
今年是解嚴30週年,1987年7月14日,蔣經國總統明令台灣地區自7月15日零時起解嚴,台灣本島結束自1949年5月20日以來,堪稱世界紀錄的長達38年戒嚴統治,但解嚴後的台灣社會真得「解嚴」了嗎?解除戒嚴是否意味著「白色恐怖時期」走入歷史? 眾所皆知,白色恐怖時期許多的「政治案件」都是冤案、假案、錯案,其中又以「言論叛亂」最令人聞風喪膽,...
文化研究
Jack Huang
7 月 23,2017
遙遠又貧瘠的中非共和國 仍有台灣人在此打拼
中非共和國是世界前五名貧窮的國家,首都班基(Bangui)更被選為前三名危險不宜前往的城市。自2016年戰事稍緩,新總統致力拉攏美國,歐盟與中國等投資,才開始慢慢的有一些「先遣部隊」前來拓展商機,不過,市區處處百廢待舉,基礎建設不是落後,而是根本幾乎沒有,讓這個飽受內戰紛擾的國家,復興之路看起來仍遙遙無期。 蔡先生是第一個到這裏的台灣人,人稱蔡總,原本在鄰近的喀麥隆從事進出口貿易,...
全球脈動
許有爲
8 月 01,2017
法國半總統制這一課,我們學到什麼?──2017法國國會大選與其後的憲政運作(上)
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二十年前的1997年,生活在台灣與其附屬、相關島嶼上的人民,歷經數十年凍結憲法的非常時期威權統治、包括總統直接民選的數階段憲政改革後,在該年的憲政改革中,在1947年開始實施的〈中華民國憲法〉融合孫文五權憲法思想加上德國威瑪憲法再加上蘇俄蘇維埃憲政機制,...
財政金融
鄭國生
8 月 27,2017
反年改團體為何難以獲得同情?
台北市於今年8月19日至30日舉辦號稱「小奧運」的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世大運),在前期的籌備過程中,縱然風波不斷(選手村完工後即遭遣返的印尼移工、丁聖祐質疑世大運游泳隊名單、手冊中的國名Taiwan/Chinese Taipei爭議、票房買氣冷淡等),但總算在8月19日順利開幕。而在這個讓世界可以看見台灣的機會,我們也確實讓世界看見了台灣──場內壯麗豐富的原住民歌舞表演,別出心裁的聖火揭幕儀式,...
教育文化
李公元
9月 25,2017
【春風化雨】如果不小心,活到了90歲⋯⋯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猴子愛喝酒,這是可愛的童謠順口溜,但如果有一天,你我都不小心就活到了90歲,無論是90歲老奶奶,還是90歲老爺爺,您希不希望自己還能像愛喝酒的猴子一樣充滿活力呢? 我本來是個老台北人,在那都市生活了40多年,2016年因為工作調動,全家移居到了宜蘭。搬來宜蘭的第一個黃昏,我與太太外出閒逛,結果逛到了二結王公廟,此時一位穿著白汗衫的瘦小老阿公,...
文化研究
賴慈芸
10 月 06,2017
【翻譯偵探事務所】戒嚴記憶:苦海餘生
「如果中國打開門,每個人都會走,都會去美國。」 這是1982年暢銷書《苦海餘生》的最後一句話。我小時候看的是好時年版本,封面是林布蘭的「加利利海上暴風雨中的基督」,還以為是寫船難的書,沒想到居然是描寫共產中國的。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包德甫(Fox Butterfield),原作書名為China: Alive in the Bitter Sea, 1982年出版,...
歷史書寫
張肇烜
1 月 23,2018
【人心人術】為愛燒盡!蘇格蘭來的台灣第一位現代女醫~宋伊莉莎白
「每個人來到台灣,都有他的使命。」宋伊莉莎白來自蘇格蘭,她具有三重醫學學位,在故鄉可以過著非常優渥的生活;她卻選擇遠渡重洋,來到台灣行醫救人,連孩子的名字都以台灣小琉球為名,最後她的生命也在台灣結束...... 距今150年前,馬雅各醫師在台南創立新樓醫院,這是台灣歷史上第一間西醫院;150年後在台南麻豆新樓醫院新落成的馬雅各紀念大樓,十樓的禮拜堂特別命名為「宋....
‹
…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