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聯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計畫經濟
環境經濟
,
政黨政治
,
主權兩岸
林睿奇
3 月 09,2016
台灣主權基金需要整體戰略思維
總統當選人蔡英文擬成立類主權基金,投資五大產業,媒體的報導分析大多著眼於資金來源、投資標的、基金管理和法源等問題。然而,此項議題需要有更深入的整體戰略思維。 計畫經濟VS市場經濟 在探討整體戰略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主權基金對經濟所造成的影響。不管是主權基金或是類主權基金,政府在經濟體系中都扮演一個積極參與的角色,政府決定將資源投入或引導至所規劃的產業,...
環境經濟
,
中國問題
遠望
3 月 16,2013
失血的中國農村金融 (四之四)
中國需要怎樣的農村金融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996年以來以市場化為導向農村金融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失敗的改革。一個個以利潤最大化為主要目標的商業金融機構,在國家退出後將觸角伸向農村。它們好像一條條抽血的管道,將農村本已薄弱的金融資源抽離農村的機體,投向利潤率更高的城市工商業部門。 從中共建政以來農村經濟與金融演變的大視角來看,農村金融先後經歷了國家的掠奪之手,以及市場的抽取之手...
環境經濟
,
中國問題
遠望
3 月 15,2013
失血的中國農村金融 (四之三)
被市場化扭曲的幫助之手 資本短缺是國家對農村實行金融掠奪的關鍵背景,而自1996年起,中國金融體系的資金從短缺變為充裕和過剩,主要原因在於政府推動的資源資本化,引發了高速的經濟貨幣化。資金過剩的一個主要跡象,是國內金融機構從淨貸差轉為淨存差。95年以前人民幣存貸款一直處於貸差狀態, 但96年開始,貸差轉為存差。到2012年8月,存差已經累計到26.3萬億元,佔存款總額的將近30...
環境經濟
,
中國問題
遠望
3 月 14,2013
失血的中國農村金融 (四之二)
舊瓶裝新酒 1978年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但直到90年代中期,資本短缺問題繼續制約中國經濟。這就讓國家有新的動力,去維持農村金融的儲蓄動員功能。這一時期,中國的財政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弱財政」,財政收入佔國民總收入的比重從1978年的31.2%大幅下降到1995年的10.7%,只有同期工業化國家的1/7到1/3。 理論上講,國家汲取民間財富的制度安排有稅收制度和金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