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從正義出發!

前幾天,綠黨秘書處和一些青年黨員來到第三屆二二八共生音樂節台北場,在自由廣場擺了一個攤位,宣傳自己的理念與行動,也一起參與這場嚴謹但不嚴肅的紀念行動。

這是我第三次參加,見證著共生從最早二十個團體攤位,成長到如今已有五六十個不同領域的議題團體;人們努力學習如何清查、追究並復原過往不正義的同時,也互相交流著抵抗當下不正義的各種經驗和方法,並且共同許下「未來也要一起扭轉整個臺灣社會不正義」的合作宣言。

綠黨攤位右方是長期推動環境正義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地球公民基金會,包含他們及綠黨在內組成的全國廢核平台,即將於三月十四日在全臺各地舉辦廢核大遊行,要求核一二三廠儘速除役,面對核廢,終止核四。

穹頂之下:中國‧台灣‧南半球

在雪梨前前後後住了快十年,最不缺的就是藍天,而且常常是藍到有點不真實,一點白雲點綴都沒有的天空。這幾年都是在年底回到台北,陰霾籠罩的冬日其實也很司空見慣。大概從前天(三月一日)下午開始,《穹頂之下》這部以演講形式呈現的紀錄片在臉書上開始瘋傳,讓我認真思考空氣與周遭一切的連結關係。

看了前半段,我想到的是過去二三十年來台灣環保運動與公民意識覺醒,經濟成長與永續環境經營之間角力,先不管誰輸誰贏,我們付出的代價到底有多高,自然的反撲給了很清楚的答案。中國的崛起,強大的動能遠超過當年台灣經濟奇蹟創造的成就,影響的層面更讓人難以想像。雖然是對岸的事,台灣連配角的算不上,但是我們有可能置身事外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原住民啊,你的樣子究竟是什麼?

原MATZKA樂團之主唱MATZKA於原合約期滿後選擇以個人名義發行新單曲〈A Li Yang〉(排灣族語「朋友」之意),日前接受平面媒體專訪暢談此歌曲的創作理念,該篇報導[1]以〈主唱脫團出單曲,談原住民貪杯 Matzka恨鐵不成鋼〉為標題,MATZKA則大談「原住民的貪杯文化」、「喝酒沒節制」、「社會競爭力不足」、「要這些貪杯者別再沉溺下去」這些催生該歌曲的生活觀察。

Oz Formosa

作者為旅居澳洲的中年IT工程師,希望多寫文字,少寫程式

蔣介石銅像保留芻議

本來,我也是支持拆除銅像的。

今年的二・二八前後,各地對蔣介石銅像潑漆的「裝置藝術『蔣』」行動風起雲湧,規模大概是近年之最。這類行動歷史悠久,論者指出,「污辱銅像」的抗議劇碼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有了,頗有一番時代停滯空轉的感嘆。然而,我認為今年特別值得關注的意義,在於「遍地開花」,各個公教單位、地區的潑漆行動,顯然是各自為政,雖有互相催化影響,但並不是個別「勇者」的零星行為,而是呈現了一種集體性的不滿。如同那句談到二二八時常被引用的名句:「代誌沒解決,原諒不可能。」在這裡,「代誌」不只是二二八,而是過去幾年來國民黨所讓人難以原諒的每一項政策。並不是人們今年突然在意起「蔣公」了,而是它的銅身所代表的國民黨,令人們非常非常在意,在意到欲辱之而後快。

健保不倒,台灣醫療不會好?

醫療人才與技術的養成,需耗費十幾年,所以醫療應該是貴重且特殊的、具有高風險性。但健保制度卻徹底翻轉了民眾對醫療的認知,讓大家都誤以為是便宜、方便、快速的,像麥當勞的得來速。

                               ◎ 亮亮醫師 《醫療 不是麥當勞的得來速》

中韓FTA正式草簽 國民黨為何不再恐嚇?

猶記南韓總統朴槿惠2014年11月10日於北京人民大會堂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首長會談,正式宣布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完成談判,當時消息一出,國民黨上至總統馬英九下至親藍媒體及民眾,皆大力在輿論中塑造「中韓FTA洽簽,台灣在野黨及太陽花學運卻阻擋兩岸服貿通過,阻礙台灣國際經濟競爭力,讓競爭對手南韓更可藉中韓FTA簽署,拓展全球經濟領土,進一步打趴台灣經濟」印象,暗指在野及太陽花阻擋兩岸服貿洽簽的不正當性。

當時正值2014年底九合一大選選戰打得火熱之際,中韓完成FTA談判消息一出,國民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連勝文也彷彿逮到反擊柯文哲、民進黨及太陽花的著力點,開始猛打財經牌,憂心中韓FTA會對台灣經濟造成重大衝擊,稱特別是對金融業、服務業密集的台北市衝擊將非常大。

因此連陣營於去年11月13日先是對柯文哲下戰帖,希望與柯文哲一對一辯論就北市經濟議題進行辯論;11月20日連勝文又拜會全國工業總會理事長許勝雄,討論未來中韓FTA生效後對北市整體經濟及對年輕世代的衝擊面。藉此,連陣營彷彿拿到一張王牌,積極透過各項選戰策略及請益,形塑為北市及台灣拼經濟與國際化,與中國自由貿易進程不能中斷的氛圍及形象。

Ma the whiner,馬,這個撒嬌鬼

去年底九合一大選的結果讓馬英九天人交戰幾天後,在壓力下辭去黨主席,選擇神隱。之後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國內發生數件重大的政治與社會事件,包括議長賄選被收押,監獄劫持慘案,復興航空空難,也都上了國際媒體,卻不見這個總統表示一下意見,有點像受委屈的小孩把自己關在櫃子裡賭氣,怎樣叫也不出來。

倒是媒體流出之前参加慢跑的蹌步畫面,無關緊要,卻迫不及待由總統府出面澄清,說勇腳馬還很厲害,沒有休克。我們早知道馬總統從來就很注重形象,但如今一切抱負皆空,仍一日三「量」吾身,而不是三「省」吾身,別說向來不把他當一回事的反對人士,連他那九趴的死忠支持者,看到這麼一個如此自戀的老頭,大概也要搖頭嘆氣了。

【中東想想】多雨氣候的台灣鬧旱災,沙漠的以色列不缺水!

台灣快渴死了!自去年下半年起,台灣就開始進入枯水期。原本預期的颱風並未帶來豐沛雨量,導致全台雨量普遍偏少,甚至山區集水區的雨量僅為氣候平均值的4成。中央氣象局甚至預估,未來一季,降雨量仍然偏少。

為此,2月26日起,新北市新板地區、林口區、桃園市、新竹縣市、苗栗縣、台中市、北彰化、台南市和高雄市紛紛拉響第二階段限水警報,影響甚鉅。

盱衡大環境,台灣面臨的水資源處境正陷入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不是淹死就是渴死。每年只能祈求梅雨季和颱風季的天降甘霖。

然而,長年處於沙漠氣候的以色列,卻絲毫不受乾旱之苦。在以色列期間,幾個以色列朋友即曾不約而同告訴筆者:「我們不缺水」。以色列人怎麼做到的?

【島嶼邊緣】轉型正義:蔣公?我阿公不姓蔣!

二二八前夕,台灣的大學校園有不少「蔣公」銅像化身為「裝置藝術」,這些裝置藝術在網路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與迴響。「蔣公」是誰?有人叫他蔣中正,西方人稱他為蔣介石(Chiang Kai-Shek)。蔣介石在西方學術與媒體報導字眼中,時常是與dictator(獨裁者)串連在一起,這個字眼也使用在希特勒、史達林、毛澤東身上。只是不知為何,西方社會稱台灣是一個民主國家(democracy),但台灣卻四處矗立著獨裁者蔣介石的銅像;而且,大家還習慣稱呼蔣介石為「蔣公」。

台灣在1990年代中後期已經進入民主化成熟階段時,念大學的我一直不曉得為何身邊的同學或朋友開口閉口都是「蔣公」、「蔣公」。如果當時周遭的人和我談話時言必稱「蔣公」,我就會向對方說:「原來你的阿公姓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