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想想】數字台灣:從BBS到WWW

友善列印版本

今年春節前夕,有網友在臉書上預言大家的春節假期活動是:每天都在滑手機螢幕。的確,在台灣,隨處可見年輕人滑著手機螢幕上網路,顯見網路普及率之高,已讓台灣人的生活與網路綁在一起。網路有多重要?以現在台灣便宜行事的電子媒體為例,如果把台灣網路關閉,這些電子媒體應該就沒什麼新聞可以報導了;因為這些電子媒體,都是上網路找影片、抄新聞。

表一是台灣自1996年到2012年6月的「經常上網人口」成長資料,從圖表可見,1996年只有3%的人經常上網,緊接著開始大幅加速成長,2000年達到了28%,2004年突破了40%,2012年來到了48%。其中,1996年到2001年是成長最劇的時期,而這個時期,剛好也是BBS最蓬勃發展的黃金年代。1990年代末期開始,台灣頻寬加速,使得著重圖像、影音的網站開始崛起,台灣網路使用者不再集中在純文字碼介面的BBS,而是轉向WWW。有篇文章,用「黑與白」的譬喻來比較BBS與WWW的某種特徵。當然,BBS與WWW的差異性不僅於此,若是經歷過BBS時代的網路使用者,想必可以深刻體會兩者的異同。

表一:

年度 人口數() 百分比
1996 60 3%
1997 166 8%
1998 301 14%
1999 480 22%
2000 627 28%
2001 782 35%
2002 859 38%
2003 883 39%
2004 916 40%
2005 959 42%
2006 976 43%
2007 1,003 44%
2008 1,046 45%
2009 1,067 46%
2010 1,079 47%
2011 1,097 48%
2012 1,104 48%

資料來源:資訊工業策進會。(註:2012年為統計至6月份的資料。)

1992年,當台灣網路在校園學術網路開始蓬勃發展之際,中山大學美麗島BBS站的成立引導台灣各大專院校的BBS架站風潮,打造了1990年代校園BBS的黃金時期。在那個群雄割據的BBS年代,有很多人記憶中熟悉的交大資工鳳凰城、清大楓橋驛站、台大陽光沙灘、政大貓空行館、淡江蛋捲廣場、交大台文站等等。

1990年代的中後期,台大椰林成為全台最熱門的BBS,也讓台大椰林成為傳說中尋找一夜情的聖地。因為許多網友利用使用者的暱稱與名片檔「約炮」,2000年2月25日,台大計算機中心網路組公告取消台大椰林的暱稱與名片檔功能後,許多人潮便轉往私人的KKCITY。不過,由於目前大家熟知的PTT採取更開放的經營模式,BBS人潮迅速集中PTT。現在PTT的盛況空前,也導致許多媒體紛紛上PTT找「新聞」。

在BBS縱橫網路的1990年代,學生幾乎都會在自己的學校BBS開設帳號,各校BBS也集中了社團與活動訊息。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台灣的上網主力大致以學生為主體,以1996年為例,當時經常上網人口僅有60萬人,佔總人口的3%,他們的主要活動範圍也侷限在BBS,主因是由於WWW不普及以及頻寬不足。

雖然,台灣最早的網路搜尋網站蕃薯藤(YAM)的前身「台灣社會文化網路」已在1993年就設立,並在1995年推出台灣首個網路搜尋引擎;一如前述原因,在1990年代,除了校園網路外,居家的網路是以「撥接」為主;因此,網友多半還是集中在BBS。時序準備進入千禧年,隨著頻寬提升與網路的普及,網路人口逐漸增加,網站類型也逐漸變多,一直到現在已是無花八門,連手機都可以隨時上網。

網路現在早已與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網路不僅是媒體搜尋新聞的來源,其實也在政治選舉上,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早在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陳水扁就率先成立BBS,開啟了選舉在網路上的歷史。此後,網路便在大型選舉中佔有一席之地。在1998年頻寬開始大幅加速之前,BBS一直是重要的政治宣傳通道。由於頻寬的提升,1999年之後,我們一般熟知的WWW才開始成為政治宣傳的重要通路。

自2000年代初期開始,從活躍的Blog、無名,一直到現在好像沒有使用臉書就沒有朋友的當下;今日的網路世界多彩繽紛,網友可以從網路信手拈來的資訊與娛樂不僅迅速,也非常多元。坦白說,已經有非常多人進入沒有網路已經無法生活或工作的境界,無怪乎,當馬英九政府想封鎖網路時(政府稱針對「侵權網站」),不少網友在網路上暴動。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