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遺風——香港鐵路博物館

友善列印版本

香港是個有趣的地方,過往的歷史,成就了今日東西交融的特殊景象,鐵道也不例外。事實上,香港可說是鐵道的寶庫,不管是傳統鐵道、地下鐵、路面電車、高空索道、纜索鐵道甚至於輕鐵,應有盡有。

經一百多年的發展,目前的香港鐵道系統,總里程數大約300公里,涵蓋了七成左右的香港人口,在面積僅有2700平方公里大小的香港,能有如此高密度的鐵道,其軌道運距的多樣性,算是令人驚奇。

從歷史發展來看,香港最早出現的軌道交通,是連接中環到太平山的山頂纜車。這條纜索鐵道於1888年通車,是亞洲第一條纜索鐵道,雖然長僅1.4公里,對香港而言卻是劃時代的交通,也促進了香港島的軌道建設。

1904年通車的香港電車,因地狹人稠,而採用雙層設計,這也是世界少見的珍貴電車,國人相當熟悉的香港地下鐵,是在1979年開始陸續通車營運,香港地鐵也是台北捷運的參考系統之一。而位於新界的元朗到屯門一帶的香港輕鐵,則在1988年陸續通車。

至於香港最重要的鐵道線九廣鐵路,則是在1910年通車(英段),這條鐵道肩負起香港與中國之間的運輸重任,雖然1982年開始九廣鐵路電氣化後,沿線路段大幅改變,原本位於大埔墟的舊火車站因此退役,但卻因此成為見證香港鐵道史的博物館,至今仍持續教育著香港市民過往的歷史。

這座「香港鐵路博物館」,佔地不大,但館藏卻相當豐富,尤其是那棟濃濃中國風的站房,更成了整個博物館內,最顯眼的建築了。這棟舊大埔墟車站,是在1913年興建完成,它的存在,就要從九廣鐵路說起。

香港自1842年因鴉片戰爭,大清政府與大英帝國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之後,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也成為英國在亞洲最重要的貿易據點。當時清政府有限度的讓外國經濟勢力,在廣州一帶發展,這對擁有香港的英國來說,簡直是佔有地利之便,因此廣州至香港間的貿易非常繁盛。

1898年英國與清政府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向清政府租下九龍半島北部與新界等地,同時並且與清政府協議,興建一條連結香港九龍至廣州的鐵道,以滿足彼此之間的客貨運需求。經協商後確立這條鐵道分為華段與英段,分別由清英雙方各自興建,而專營權則屬於英國。

1905年香港立法局通過興建案,並在隔年定線,由九龍尖沙咀經過新界的行政中心大埔,前往中英邊界的羅湖,與華段連接。1910年10月1日,九廣鐵路英段完工通車,隔年1911年10月8日,九廣鐵路華段也完工,香港至廣州間的陸上交通,終於可以透過便捷的鐵道串連,無需如過往一般翻山越嶺,或是只能靠海運了。

九廣鐵路英段通車之後,不但便利了廣州至九龍間的貨運,由於沿線經過多個新界的重要市鎮,尤其是行政中心大埔,因此客運需求也增加。開通時除了設置大埔站(之後的大埔滘站)外,由於初建時期的九廣鐵路英段,本身是單線區間,所以在大埔墟也設置旗站(號誌站),以便利列車調度。

「墟」字在廣東話意指市場,因此大埔墟就是大埔的市場,當地原本就是新界地區相當繁華的市鎮,加上大埔墟地名的變遷,在1913年大埔墟車站開業後,更加繁榮,直到1982年開始,因九廣鐵路英段的電氣化工程,香港政府決定在大埔墟站與大埔滘站之間,興建新的大埔墟站,以取代兩者的功能。

新大埔墟站在1983年完工之後,這兩個車站便功成身退,大埔滘站在90年代拆除,但舊大埔墟站則被保留下來,並在隔年(1984年)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經過兩年的整備,並且興建側線,將退役的車輛牽引至此處保存,1985年香港鐵路博物館正式開業,成為保存九廣鐵路歷史的重要場所。

香港鐵路博物館保存了六輛舊型客車、兩輛工程車、蒸汽機關車(用於沙頭角支線)與柴電機關車各一輛。具有金字頂造型傳統中國式建築的舊大埔墟站房,裡頭則展示了過去九廣鐵路所使用的各種設備,包括電氣路牌、各式車票等,也保存了大埔墟站的票房,還有九廣鐵路的歷史介紹等。

2007年地鐵公司與九廣鐵路公司兩鐵合併,成立「香港鐵路公司」,因此香港鐵路博物館內,再新增了香港地下鐵的介紹,讓館藏更加完整。不過博物館內,最讓鐵道迷感興趣的,應該是曾行駛於沙頭角支線的英國W.G. Bagnall廠的蒸氣機關車,以及編號51號的「亞歷山大爵士號」了。

沙頭角支線興建於1911年,軌距僅有610mm,與九廣鐵路的1435mm不同,屬於輕便鐵道。當時是為了方便沙頭角與大鵬灣一帶的居民,然而僅12公里不到的沙頭角支線,使用人力推動的關係需耗時50分鐘,讓搭乘的居民苦不堪言,後來才在1924年引進兩輛蒸汽機關車,卻僅服役四年,沙頭角支線就在公路完成後,於1928年廢線,結束僅有17年的短暫歷史。

支線廢線後,兩輛蒸機無法行駛於正線,最後賣給了菲律賓,作為糖鐵的牽引機關車之用,直到1990年代。之後才由九廣鐵路與鐵路博物館,將這兩輛機關車購回香港,經過整修之後,其中一輛目前展示在香港鐵路博物館。至於另一輛51號柴電機關車,許多到訪的台灣鐵道迷,一看可是相當親切啊!

因為這款G12型柴電機關車,台鐵也曾在1960年開始,陸續引進了52輛,形式為R20型。R20型在台灣分布很廣,是台鐵數量最龐大的柴電機關車,不管是過去的淡水線、內灣線等支線,或是縱貫線、宜蘭線、北迴線與台東線等,可以說其身影遍佈全台。R20型還曾在1960年代開始,牽引觀光號特快,雖然已經服役將近60年,但依然老當益壯,目前仍有18輛在籍(2017年)。

這輛柴電機關車,是由美國EMD授權澳洲所生產的G12型柴電機關車,1954年開始,九廣鐵路公司共引進五輛(編號51-55),行駛於紅磡至羅湖間的九廣鐵路英段。1997年51號機關車退役,之後閒置在紅磡貨場,直到2004年進行修復後,回送至香港鐵路博物館,展示至今。而其餘的四輛G12型機關車,也陸續除役,2005年被澳洲的鐵路公司買下,到澳洲阿德雷德繼續度過他們的餘生。

亞歷山大爵士號在香港鐵道運輸史當中,具有相當劃時代的意義,自此九廣鐵路正式邁入無煙化。雖然目前港鐵已全面電氣化,但51號機關車展示在鐵路博物館,告訴香港市民,當年的香港曾有過的鐵道發展史,也是相當珍貴的館藏與記憶吧。

香港鐵路博物館完全不收費,所以市民隨時都可以入館參觀,而香港許多小學,也都會安排前往博物館進行校外教學,所以經常可以看到許多小朋友,在老師與館方人員的帶領下,參觀這些歷史文物。

未來台灣將擁有自己的鐵道博物館,然而有部分人士和公部門,依然想要淡化鐵道主題,看看人家的鐵道博物館,完全就是展現出應該呈現的鐵道史,這才是與庶民息息相關的過往,至於滿腦子只想搞“意象”的公務員們,奉勸就省省力氣了,鐵道博物館就應該要有他的樣子與其教育意義才是!

關鍵字: 鐵道香港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