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WHA的延伸思考:所謂的國際會議 可能名重於實

友善列印版本

台灣是否能受邀出席世界衛生大會(WHA),不意外地成為輿論戰場上的熱門話題。各方多半聚焦在台灣主權定論,中國一貫的打壓,以及其他夾雜著私人利益,派系鬥爭,民族主義等情緒,充斥著大部份的主流論述。而台灣的「國際友人們」,此時自然也「義氣相挺」的發出一些「嚴正聲明」,聲討中國的霸道行徑,至於其背後的考量,究竟是與台灣的真摯友誼和正義凜然的心態,亦或是另有個人政治利益與其他打算,那就也不得而知了。再者,也甚少看到針對本屆「衛生議題」的討論,以及台灣在全球防疫中扮演的角色,大夥義憤填膺嚷著要參加的會議,似乎就只是為了讓「中華台北」(甚至還不是「台灣」)出現在桌牌上讓媒體拍照,至於到底這個會是幹什麼的,關心的人好像不多。

但也可能是我錯了,關心也了解WHA議題的台灣民眾其實不少,只是炒作政治敏感議題比較符合觀眾的口味,所以媒體喜好為之,點閱率可以比較高。

當然,台灣目前面臨的國際參與困境,與每每因中國因素帶來的影響,確實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的。動輒上升到民族主義的情緒化表述,除了舒一口氣,然後找到同溫層中的戰友相互取暖外,若是想要對事實有幫助,恐怕還是要回到實際層面,從多方管道去解決問題。而也往往,論及此類議題是很危險的,危險倒不全在於懼怕任何一方的政治勢力,而是那在各自意識形態之下的「民眾」,隱藏在鍵盤後,使用過激的語言文字當作武器,從你毫無防備之處刺進來...玻璃心?碎的不是自己的時候指責別人是玻璃心很容易,但當自己成了標靶,我想那滋味是不好受的。

理性討論有其必要,畢竟真理就是要經過不斷辯證,而理性的討論也絕對是大多數人的希望看到的,不管台灣的問題,中國的問題,都是必須持續關注和有待解決的,不過本文不打算涉入這些,僅就筆者幾年來在國際會議場合上的一些觀察,提供見聞與個人想法。

任職在聯合國亞太總部近兩年多,大大小小的國際會議,論壇,工作坊等也參加過不少,大抵而言層級越高的會議,象徵性意義越大於實質功能。以部長、甚至元首級別的會議來說,重要的決議、聲明與議程,通常在事前都已由幕僚安排妥當,各國代表們最重要的活動有兩個:開幕致詞完的大合照,以及鋪張豪華的晚宴(Gala dinner)。除此之外,可能還會有ㄧ些會前會與單獨的閉門會議有點看頭,不過,雙方都是極高層出席的狀況下,這種閉門會議通常也不太可能談出什麼「重大政策」,因為如上所說,重大政策早就先擬定妥了,兩國領導人關起門來幾十分鐘的會面,這樣的「訊號」才是希望媒體報導的東西,也才是國際政治遊戲裡,拿來試驗賽局理論的籌碼。

筆者就曾親自在某個閉門會議中協助,雙方都來自亞洲某大國,部長等級的官員會晤。總共40分鐘的談話裡,一半左右屬於「寒暄與問候」,表達對各自的噓寒問暖,以及希望兩國邦誼永續之類云云,另外一半大概就照本宣科,簡單就正式會議的內容,確認一下幕僚遞上來的大綱,最後不免俗的合照一張,彼此都彬彬有禮,隨從們前呼後擁,外交大戲又一齣。

大抵玩過模擬聯合國的人都略知一二,層級越高的會議,所能成的共識也越龍統,代表們能發揮專業的機會也越小。反倒是層級較低的「資深官員會議」或著「工作小組會議」,比較有機會進入細節逐條討論,然後如果運氣好,往上呈遞的過程中沒有被各方政治勢力修改得亂七八糟,最後得以成為聯合國決議文,如此便可真正發揮功用,影響各國政策與立法。

再者,很大部分的聯合國會議,其資料與議程都是可以公開下載的,進不去實質的會議廳,並不代表就會完全與「世界最新的資訊」隔絕。筆者自己參加過大部分UN和WTO的大會經驗,大約堪比擬成大學時代那種「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通識課,講者在台上放著制式的簡報,逐字朗讀,台下各國代表排排坐,百般無聊,後排幕僚們振筆疾書,大概是要做呈報告呈交各自的政府(但其實把會議資料拿來摘要就好)。一場大會開完了,學到東西,並不會比在家裡下載電子檔自己讀多太多。

真正「世界最新的資訊」,和那些有意思的往往是層級較低的政府間工作會議,或著在各個學術研討會、商業發表會中討論的東西。不過這些成果,能否順利成為最高層表決通過的議案,那就很難講了。

不過,這類「權貴雲集」的大會倒也不全然是為了走秀目的,往往會議很無聊,但檯面下的「私交」可能更為重要些。在飯局上、休息時段,或著任何「非會議進行」時間,幕僚們發揮社交能力,合綜連橫,努力與其他人建立關係,保不定會在日後派上用場。有道是出外靠朋友,多結交一些各國顯要身邊的機要,不僅有情報交換的目的,更有可能得到實際的幫助。至於各國領導人們,他真的只是用來拍照用的...

也因此,台灣是否能出席WHA,若屏除掉政治因素和國家認同的考量,著重在「是否在實質層面獲得必要的利益」,或許,還可以有更多彈性的方法,去達到相似的目的。

若想要取得最新研究結果,各大學術研討會/年會,是不錯的管道,且會在世界衛生組織大會上演講的科學家和醫生們,絕對可以在學術界的活動中與之接觸到。

若是想了解最新商業與營運模式,各種新創大會、商業性質的工作坊,其創意與實踐性應該都比聯合國大會來的更為可靠。

若是預計與他國政府交流合作,現行的官方管道之外,透過財團法人或民間力量,甚至安排非公開的官員互訪,或許也能在實際議題上,深入討論並發展合作。

無論WHA、WTO、UN...凡大張旗鼓號召各國代表出席的活動,往往像徵上的意義更勝於實際的作用。誠然,對台灣而言,象徵性的意義當然十分重要,這是很多政治光譜有明顯偏好者所極力堅持的原則,對此,應與以尊重。不過,既然在某一方面台灣方已經屈於劣勢,至少在其他方面,我們可以思考該如何參與更多,付出更多貢獻,或著得到更多幫助。

至於台灣政治人物、媒體與民眾,在大聲疾呼「台灣」的國際地位之餘,關心點世界衛生組織到底在幹什麼,對世界、對台灣又有什麼影響,也是很不錯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