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主修文學,從小講台語長大的台語人,愛聽台語歌,愛看kua á hì,主張釋放在地文化力量,台語興國,全面綠化。
魏德聖導演新作、即將於明年初上檔的賀歲片《52Hz, I love you》,由四個新生代樂團的主唱主演,劇中人直接開口唱歌的音樂歌劇形式,加上《海角七號》人物串場助威,此一台灣影史新世紀開天闢地之作大抵也是音樂劇形式,主角戲裡戲外都是位搖滾歌手,多首原創歌曲不只襯托更是全片骨幹,這些吸引廣大海角粉絲的戲劇元素都將在魏導新作得到強化的市場驅動下,再度創造台片票房高峰已可預期。
近日魏導宣傳新片受訪表達對台片市場的看法,提到《海角七號》票房5億多號稱大賣座,換算觀影人次則不過200萬,占全台人口不到十分之一,在國外(如韓國)要有高許多的比例才能稱為票房大片,如果國內觀影需求可以如實創造出來,2千3百萬人口的台灣市場是很大的,可以自給自足。
的確,台灣以人口計是全世界第50位左右的中型國家,一年可達100億台幣的電影戲院票房消費,是美國好萊塢最大海外市場之一,以此經濟規模足可獨立養活本地作品而有餘,然而時下全台主流院線全由好萊塢美商所掌控,在地影片難有公平競爭的空間,是以文化界人士近日發起連署,呼籲文化部根據《電影法》第六條設定國產電影片映演比率,台片銀幕配額每年不少於30%,「說台灣的故事,拍台灣的電影,延續文化主體性。」
所謂「台灣市場太小」,林靖傑導演日前於臉書撰文指為莫名其妙的假議題,直指政府的國片輔導政策在此前提下鼓勵兩岸合拍,加上民間跟風投資,產出不知所云四不像的合拍片,「不文化不藝術也沒商業性更沒根」,同時加速掏空本土電影內容與人才,「整個國家的電影政策,已經變成在為【以對岸為主體的】所謂華人電影抬轎。」
國家政策的華人電影抬轎說是精準犀利的定位。以文化部出資舉辦的金馬獎來看,其著眼於華語電影圈,鼓勵台產優秀作品只是次要任務,這其實是金馬獎壓制台語片的起源與屬性的自然延伸,觀諸今年終生成就獎頒給「健康寫實片」編劇,全場起立鼓掌直到被強迫坐下何其熱烈,然而在1960年代政府推行「國語」時期,那是黨營中影推出領軍打擊當時流行台語片的領導品牌。
持續開發台灣歷史與本土題材的葉天倫導演,今年金馬獎典禮過後於臉書撰文主張,在這國際華語電影獎之外,設立台灣自己的國家電影獎,或升級台北電影節,「讓更多一般觀眾了解台灣電影創作者...提振從業人員自信和榮耀」,「身為台灣人,我更想看見桂綸鎂和許瑋甯和白歆惠和楊貴媚和吳可熙競爭;我想看見『六弄』和『房客』和『紅衣小女孩』和『德布西森林』和『再見瓦城』競爭。」
「身為台灣人」的電影製作和觀賞需求,在台灣目前唯一的國家級電影獎是不能不願也不屑照顧的,它只服務於一個以中國為主體的界域模糊的華語文化圈,滿場眾口禮讚張藝謀和成龍等天朝圖騰人物,頒獎受獎巧取豪奪於一個欠缺自信疆界的孤高自卑的國度,每一舉辦輒招來高度社會對立,這豈是國家級電影獎所當為?
另立台灣獎,此其時也,同時可考慮設立境外華語片獎,全世界華語地區皆可報名,多給幾個如導演和演員獎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