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別管免試入學了,你聽過「2016─2020資訊教育總藍圖」嗎?

友善列印版本

新任教育部長潘文忠上任即召開記者會,宣示關於課綱微調、高教創新藍圖、十二年國教免試等政策走向,引起廣泛討論。其實在新政府上台前一週,教育部已經發佈「2016─2020資訊教育總藍圖」,構築未來5年國家資訊教育發展的方向與願景。本文除了對藍圖簡略說明,並提出在施行上的看法,尤其資訊教育師資培育方面,更影響政策推行的成敗,值得相關單位三思。

台灣資訊技術蓬勃發展,教育部對於資訊教育的重視,從大量經費挹注與一系列的資訊教育方針即能窺見。從九零年代的各項資訊教學計劃,到2001年首度公布的資訊教育總藍圖;在教育部年度施政方針中,「資訊教育」也是年年出現的議題。資訊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相關政策必然隨之更新因應,2016年5月「2016─2020資訊教育總藍圖」正式公布,成為引領國家未來資訊教育發展的綱領。

「2016─2020資訊教育總藍圖」中探討未來人才需具備的能力,並參考國際資訊教育政策、分析台灣現況與問題,設定「深度學習」與「數位公民」為願景,希望透過資訊教育培養具備深度學習能力的數位公民,正與十二年國教「終身學習」的精神相呼應。在執行層面,則從「學習」、「教學」、「環境」、「組織」四個面向著手,規劃二十四項發展策略。

日前2016─2020資訊教育總藍圖南區公聽會中,「十二年國教」與「師資訓練」兩個議題深受關切。在新課綱中「科技」已獨立成一個學習領域,課程向下延伸至七年級,且資訊科技學科必修課程教學內涵,首重培養運算思維能力;而課程改變衍生的師資培育議題,包括:現有師資有否能力負擔教學;師培機構課程是否隨之調整等,引起廣泛討論。藍圖中提及「訂定認證獎勵機制,提升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與「建立資訊教師專業知能認證機制,確保學科教學品質」在教育現場如何施行,都有待進一步釐清。

教師是影響教學成效的關鍵,教師專業更左右政策推行的成敗,筆者從事資訊教育相關研究十餘年,也曾親身參與教育部「資訊種子學校」計畫,深知教育部在資訊教育推行時,在師資培育方面的努力。然而正如新版藍圖所述:「目前一般學科教師以學習為中心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仍不足,且缺乏主動進修相關知能及推動課程創新之動力」;「職前師資培育的教育專業課程中,在課程結構與份量上皆無法滿足一般學科教師應具備之能力需求」。教育部投注了大量的資源於師資培育,資訊教育卻仍在師資端產生問題,究竟是哪個環節需要改善,值得深入探究。

多年前筆者曾與前教育部次長訪談,提及資訊融入教學在師培上的問題,次長表示:早期,教育部可鼓勵師範院校開課、推廣,如此一來很快就能推動到中小學。但在師資培育多元化後,師培機構多且分散,推廣也更困難。因此,在現有的師培系統下,如何解決資訊教育的紮根與推廣問題,讓資訊教育政策施行更有效率,以達到提升教育品質的目標,正是新藍圖能否達標的關鍵之一。

近年來MOOCs磨課師、翻轉教學、雲端應用、運算思維等議題炙手可熱,新版藍圖正提供了資訊在教育中發展的方向。然而,資訊教育並不只是看看影片上上網而已,基礎的學習理論、認知發展、教材教法等,才是精神所在,也是資訊時代教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希望政府能妥善規劃相關的師培與配套措施,讓新版的資訊教育總藍圖引領台灣教育,達成終極目標:提升國家競爭力,培養未來優秀人才。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