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往台灣的慢船】民進黨大膽的化學實驗,會調出仙丹還是毒藥?

友善列印版本

12月9日民進黨發佈中常會決議,以爭取最大勝選為目標,在11個立委「艱困選區」支持非民進黨籍候選人。由於先前就宣誓不會「整碗端去」,與「黨外」合作的決議並不令人驚訝,然而在六個台北市選區的決定仍引起爭議,堪稱近代難得一見、最大膽的化學實驗,結果會作出足以醫治台灣政治陳疾的仙丹,還是傷身又無效的毒藥,很難說。

在總統大選幾已底定的背景下,國會過半成為民進黨明年116成敗的真正指標,自力過半是最好,加上友黨過半還可接受,國民黨過半那就是噩夢一場。由於最初雙北立委提名稍嫌保守,試圖突破的唯一解答,只有和友黨合作,這從民進黨聲稱以勝選為最大考量可以看出來。不過更重要的是,蔡英文這一次氣勢很旺,今年可能是最適合建立「反國民黨聯盟」,一口氣拉掉國民黨,同時建立政黨合作典範的時機。

然而,這個決定對支持者的挑戰是比想像中的大。就台北市而言,民進黨去年市長選舉就已放棄過提名而選擇支持柯文哲。儘管當時還是有人對自己不提名和柯文哲不入黨不爽,但要民進黨支持者擁護過去墨綠的柯文哲不是那麼難,鳥亂一陣之後,選舉結果也以皆大歡喜的方式收場。這一次,支持台聯、時代力量候選人都有跡可循,進一步要支持者將票投給親民黨的黃珊珊和無黨籍的李慶元、楊實秋,就是很大膽的創意了。無獨有偶,此三人都具有新黨、國民黨和反扁背景,而統獨和國家意識至今依然是,也可能永遠是驅動/分隔台灣選民的最主要力量。可以想像的是,對許多綠營選民來說,過去那段記憶還是相當鮮活、歷歷在目,要一個獨派選民投給統派候選人,和要一個統派選民投給獨派候選人一樣困難。

從正面解讀這一次的合作,或許可以說民進黨有意暫時放下因為統獨而糾結的政治現況,試著開創新局面與新政治操作模式。時代確實在變,台灣是到了該和解的時刻了,如果統獨不是一時三刻可以解決的問題、大多數人都支持廣義的維持現狀,而且腹肚對多數人比佛祖重要得多,在某些層面上暫時擱置這些討論也不是不行。畢竟國家已經被馬英九搞得那麼爛,萬一整個崩壞,連要吵統獨都沒機會了。綠營選民縱然得含淚、捏LP支持,但這個實驗如果成功擊垮國民黨,讓它到角落去罰站好好反省,同時開啟就事論事、務實不務虛的台灣政治慣習,就是美事一椿,而且長遠上符合台灣利益。

然而這世界上畢竟不是張三和李四、張飛和岳飛突然跳出來手牽手就可以合作了。要合作,有些基本與實務問題還是值得討論,這勢必也是不少選民心中的疑問。例如:這究竟是個人合作還是政黨合作?是理念價值的合作還是純粹是就今年這麼一次的勝選考量合作?

顯然不是政黨合作,因為這一次要支持的黃珊珊,親民黨自己都還有個總統候選人宋楚瑜,形成總統競爭、立委合作的局面。民進黨能夠要求親民黨為了黃珊珊的選票而不要在總統大選攻擊蔡英文嗎?大概不能。至於范雲,不只她個人不見得支持蔡英文,連綠社盟也擺明不為蔡英文背書,一樣詭異。

政黨不見得需要全面合作,回顧台灣的政黨合作,全面合作愉快者只有泛藍系統的國民黨和親民黨,至於「議題合作」,民進黨和親民黨一度因追討國民黨黨產而開藍綠合作先例,不料最後親民黨臨陣抽腿,導致黨產爭議至今未解。立委合作的「小恩小惠」,能夠成為選後政黨在立法院議題合作的前奏嗎?還是個未知的問號。

繼續問下去,如果只是個人合作,並假設這些候選人當選,那麼當他們的選票來自綠營支持者,選後問政是否必須代表綠營選民意志?讓我們再假設立院討論服貿、兩岸監督條例和中生納保等案,這些當選人的投票應該依照選民意志或是政黨立場?無論作何選擇,似乎都會出現責任(responsibility)和問責性(accountability)的矛盾。

這個合作,顯然也不全然是理念和價值的合作。儘管打倒國民黨是所有政黨的普遍共識,但除此之外,民進黨和親民黨的基本理念還是有頗大的光譜差距,偏左的綠社盟則認為民進黨是太過右派的政黨,基本立場也有不小落差。非理念與價值的合作,感覺好像既不正當也不正義。而如果只是單一的選舉合作,對選民的說服力就小了許多。

用比較小人的角度來看,具爭議性的合作對象最後全部落選,說不定對民進黨是最好的結果,至少各黨都欠了它一個人情,又不致於在問政方向上造成上述的混亂與困擾。

最後,我們還忘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綠色選民之中有多少人真的會依照中央黨部決議投票。如果結局美滿,這證明選民接受這個大膽實驗的前瞻性;如果票開得亂七八糟,一方面象徵現代選民擁有的自主性是不爭事實,另一方面將告訴我們,未來對於政黨選舉/非選舉合作恐怕要有更整體而深入的思考。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