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元買個名字填上住院醫師班表?──五大皆空的原因分析與解決方法

友善列印版本

6月27日的八仙樂園派對粉塵爆炸事故,大量燒燙傷病患湧入各級醫院,至今造成3人死亡、225人命危、56人重傷、213人中或輕傷,事故除了暴露出台灣大型活動公共安全的缺乏管理,更燒出台灣醫療人員工時過長的過勞問題,平時醫療體系就已經超限運轉,當重大災難來臨造成大量傷亡時,更沒有任何空間承受大量傷患。

正當醫療人員努力救治病患時,卻在此時傳出衛福部因為經費短缺,將終止自102年7月1日施行至今的「衛生福利部重點科別住院醫師津貼補助計畫」,無論目前即將投入或目前服務於五大科的住院醫師,都無法再拿到原本針對五大科住院醫師一年12萬的補助,消息傳出各界譁然,在各界壓力下衛福部改口將延續計畫,並研擬擴大補助範圍。

這項每年估計花費3億2616萬元的補助計畫,旨在解決住院醫師不願投入五大科的五大皆空問題,如今更打算要擴大補助範圍,然而回顧當初推行時,醫勞團體、醫改團體和臨床醫師都有所質疑,認為補助並無法解決工時過長、醫療糾紛等根本問題,究竟此項計畫是否真的如同衛福部所宣稱,能夠有效改善五大皆空問題,絕對值得更為細緻的討論。

102年1月10日,台大公衛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所長鄭守夏召開記者會,公布於101年8月10日至8月24日間針對1077名一到七年級醫學生的網路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醫學生未來選擇專科的重要因素,最重要的考量是生活品質(35.84%),其次是臨床專業興趣(30.36%),再來才是醫療糾紛(19.31%),而相較之下,薪資高低(5.48%)還不比救人成就感(5.57%)重要。

而當問到提高薪資是否可以鼓勵年輕醫師選擇比較辛苦的專科時,有38.25%認為一定沒有效或可能沒有效,另外有40.2%認為金額夠大才有效,而認為可能會有效或一定會有效的只占20.52%。

無獨有偶的,國家衛生研究院在102年針對631名PGY醫師的「PGY醫師選科意願」調查問卷結果,也發現PGY醫師選擇專科的重要因素,前五重要的考量因素分別是臨床興趣(977分)、生活品質(369分)、救人成就感(350分)、醫療糾紛(287分)和工作時數(272分),而未來薪資較高(128分)則較不重要。

而當分別問及不願意投入五大科的考量因素時,除了兒科以外,醫療糾紛、生活品質、工作時數、臨床興趣、工作環境安全都佔前六重要的考量因素,而未來薪資則較不重要,而兒科的考量因素則依序是臨床興趣、醫療糾紛、需求人數、未來薪資、其他、工作時數、救人成就感、生活品質。

從這些調查報告可以發現,醫師之所以不願意投入五大科等艱困科別,最重要的考量仍然是工作時數、生活品質、醫療糾紛、工作環境安全等五大科惡名昭彰的惡劣勞動條件,相較之下,薪資高低則較不重要。所以,可以說衛福部每年3億2616萬元的補助計畫,根本就搞錯了五大皆空的根本原因,當醫師因為惡劣的勞動條件,不敢也不願投入五大科,提高薪資根本就沒有回應住院醫師的真正訴求,也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更何況,五大皆空只是問題浮出海面的冰山一角,惡劣的勞動條件更會進一步影響醫師的健康生活、教育訓練、醫療品質。不改善根本的勞動條件,只用勞動商品化的資方邏輯看待問題,透過「津貼補助」去「買」住院醫師的工作時間,去「買」不斷出走的五大科住院醫師,不僅和勞方考量徹底脫節,就算能讓少數住院醫師因此投入五大科,「買」到的也只是一個填上班表空格的名字,衛福部買不到住院醫師的再生產勞動,也買不到有品質的醫療服務,「買」到的只會是惡劣的勞動條件下,在醫療品質、健康生活、教育訓練等各方面,都受到嚴重負面影響的住院醫師。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這些調查對於衛福部而言並不陌生,國家衛生研究院102年的報告更是受衛福部委託的研究計畫,甚至衛福部當初推動此項補助計畫時,也坦言對於能否留住五大科住院醫師並不清楚,只是臨床醫界反映「好像有點效果」便加以推動,如今更打算投入更多資源擴大補助範圍,讓人不禁質疑,在政府經費左支右絀的當下,沒有詳細的政策研究,就撥幾億元的經費去推動證據顯示沒有效果的補助,同樣的預算,難道就不能去推動更對症下藥、更能解決根本問題的政策嗎?

要真正改善醫師的惡劣勞動條件,牽涉到的是舊有臨床工作制度的根本性變革,然而即便艱困科別人力缺乏的問題沉痾已久,甚至愈演愈烈,衛福部和醫院管理階層卻始終不曾對症下藥。

舉例來說,為了讓工時減少並分配地更均勻,減少急性睡眠剝奪的出現,讓工作與生活能更平衡,對值班制度的創新改革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醫院卻始終停留在提高薪資、減少值班次數、午後休息(PM Off)、午前休息(AM Off),等無法跳脫傳統值班制度窠臼的改革,幾乎沒有醫院願意嘗試帶有輪班概念的大夜制度(Night Float);同樣的,當此次八仙塵暴的燒燙傷病患湧入各級醫院,醫院仍然先要求既有醫療人員延長工時以應付「過渡狀態」,再來是尋求外來的志願人力支援,再不行才是暫時延後或取消非必要的醫療服務,要寄望醫院就此改變工作制度,解決醫院平時超限運轉、備容量不足的困境,根本如同天方夜譚。

我們從中看到的是,所有人都明白,徹底改變工作制度,甚至從中逆轉制度背後代表的價值與想法,需要許多努力、試誤與因地制宜,但才是最切中要害,也最能持續存在的改變。然而,管理階層在面對外力衝擊時,即使擁有足夠資源與人力,去嘗試新的工作模式,他們的守舊、固執與怠惰仍會讓改變非常難發生,相反的,管理階層會盡可能在不衝擊甚至維持原有工作制度下,去做出非常有限度、且沒有效率的變革。

而在這些無效的變革中,透過補助去提高薪資,這種純粹給錢的政策,永遠是最簡單、最懶惰、最無效、且最容易被任意收回的差勁政策。

醫師的惡劣勞動條件,影響範圍是如此廣闊而深遠,比起怠惰而廉價的每月一萬元補助,絕對值得更細緻、更對症下藥的政策改變。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