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飛的紙娃娃──從華航新制服談起

友善列印版本

國內航空業的龍頭、由國營轉民營但官股比例仍然過半的華航,因為空姐上街抗議年終獎金過少⋯⋯等工作權相關事宜,竟無預警停飛其中幾位言論較為激烈的空姐,勞動部獲知此事後,以「打壓工會」為理由開罰,創下了國內航空公司的先例。

姑且不論國營事業勞工所組成的工會有何陋習與弊端?男性獨佔領導權的工會,是否能夠真正代表華航空姐們的心聲?華航空姐的文化到底有多弱勢,從6月份甫發表的全新制服,在社會各界負評連連之際,數千個被迫穿上所謂大師操刀、「宋代美學」風格服裝的華航空姐們,也只能在聯誼論壇例如「飛喵喵」等網路空間抱怨,發出噓爆聲, 其敢怒不敢言,即可看出端倪。

雖說審美觀見仁見智,但整個社會對職業婦女穿著,刻板印象實在太多了,其中,又以對空姐的制服最不符人體工學。多年來,華航空姐們前僕後繼,把受害歷史當成美麗代名詞的榮譽史,自欺欺人、淚往心裡吞、吃苦當吃補,將近一甲子,這次出現網路反彈聲浪,是因為空姐們實在受不了,除了必須把醜斃了的制服穿上身,長時間打工、接受外界的冷嘲熱諷之外,還要忍受高層不在乎、不當一回事的態度。

1930年全世界第一批的女性空中服務員誕生,這些空姐們的工作除了要將座椅固定在地板上和服侍旅客用餐之外,還要負責打死機艙內的小飛蟲、打掃廁所,甚至於旅客下飛機後協助將飛機推進機庫裡,為方便這些空中小姐工作,並凸顯她們的專業形象,全世界第一批的空姐制服是這樣子的:深綠色羊毛套裝制服,上身雙排銀扣,外罩羊毛披肩保暖,披肩上設計有可以裝進扳手和螺絲刀的大型口袋,以確保空服員能完成把乘客的座椅固定在機艙的工作。可以說初期空服制服是根據耐用度、實用性及方便旅客辨識而設計的。

1940到50年代,隨著越來越多女性空服員出現,女性空服員的制服開始加入了更多女性化的線條剪裁以及顏色選擇等元素,此時期的制服設計強調耐用度、實用性並展現早期民航空軍背景的特色,此時期的制服以灰暗色系為主,搭配軍裝設計風格的頭帽,外套與裙裝多是直線剪裁同時附有銅扣及袖口軍階縫條。

隨著時代的推進,許多航空公司開始發覺到自家空姐形象的企業價值與廣告利益,到了普普風大行其盛的1960年代,許多航空公司採用了具有阿哥哥風情的制服與髮型,撞色設計使得視覺上更加亮眼,剪裁更加的合身以凸顯女性玲瓏的身材,1970年代則出現許多充滿未來感設計的制服,同時期,部分非西方的航空公司則選擇了能凸顯當地文化民俗特色的元素來設計他們的制服以宣揚國威與民族文化。

從女性空勤制服的演化史,我們可以輕易地發現到,那就是女性的美麗與溫婉氣質帶給企業龐大的廣告效益與商業利益,而一旦被企業主發現後,企業開始推波助瀾的物化女性空服人員,制服越來越追求剪裁緊身、所謂的「女性化」與「時尚」,服裝的實用性與工作的方便性就被放到次要來考量了,歐美國家近2、30年受兩性平權運動及工作場所取消年齡歧視等社會思維的影響,空服員服務工作不再受年紀因素所限制,對女性空服員的服裝要求也不再以能顯示婀娜多姿體態的服裝為唯一追求,而是返回能讓空服員輕鬆方便工作的設計初衷。中東地區的女性空服員服裝,甚至以比本人合身尺寸大兩號來設計,就這一點而言,伊斯蘭世界的女性意識,還比台灣進步得多。

反之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則更加追求女性時尚或民族特色的制服來宣揚國威與民族文化,許多亞太地區國家的航空公司招考空服員搞得像在選美大會一樣(華航早期空服員可是真的出了多位中國小姐呢!),這個行業追求的服務理念與品質呢?可能早就被丟到九霄雲外了吧!女性空服員被物化而渾然不覺,甚至還有人想藉此覓得佳婿,許多人想藉此躍上枝頭作鳳凰⋯⋯被混淆的價值觀與工作文化,卻是帶給仍在這個工作場所的人,深切的苦果。

國內某家近日被評為服務全球排名的航空公司,甚至荒謬的在公開招考面試時,以「是否贊成組織工會」為題,刷掉有工作權意識的人。因此,台灣的空姐們,別再自嘲新制服像是紙娃娃、苦中作樂說凱蒂貓應該還要在嘴吧加一個大叉叉了!想要自由自在的飛,就要奪回貴族勞工、男性勞工主導的工會,真正的為在基層服務的自己爭取權益,為自己大聲發言。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