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曾在泰緬生活多年的文字工作者
前年,跟一名緬甸華僑友人談起緬西種族衝突的問題,正巧,他才去過衝突地若開邦的首府實兌,準備開發附近一塊離島,並保證離島決無衝突問題。華僑在當地叫車,和司機談到前不久發生的種族械鬥,司機馬上亮出放在後座的長刀說,不自備刀械自保將非常危險,言談間也訴說洛興雅人如何強悍。
由於問了許多洛興雅人的問題,華僑忽然好奇:你好像對「這些印度人」(緬甸華人有時會稱呼皮膚黝黑的族群,包括洛興雅)有一種同情?我回答說,沒見過有人像這樣被對待的啊,可能覺得他們快被滅族了吧!我仍記得曾在曼谷一場活動上,看到許多像狗一樣被綑綁殺害的洛興雅人照片,不清楚兩方族群之間要互相殘殺,而這些人為什麼只能逃到海上?
第一次聽到「洛興雅人」是在2009年,當時正在曼谷的我看到《曼谷郵報》頭版的照片,一排洛興雅青壯人士抱頭趴在地上,他們因非法抵達泰國領土,最後被迫回到沒有引擎的船隻,讓海軍推回海上,只給少量的食物與水。
那年,緬甸還受軍政府統治,所有非法移民的問題都被推給「暴政」,殘暴的軍政府是唯一解釋。
緬甸開放後,第二年若開邦發生種族衝突,已開始享有一些言論自由的緬甸社群,衝突兩方的族群激烈筆戰,除了一再質疑洛興雅人是否原生於緬甸之外,若開人也不滿外國媒體,為什麼偏袒洛興雅人?外國媒體成了被攻擊的箭靶。
當時,全世界仍沈浸在緬甸民主改革的振奮中,洛興雅人的國籍歸屬在緬甸政府與民間的反對氛圍下,仍然沒有任何結論。種族衝突平息後,信仰佛教的若開人與伊斯蘭教的洛興雅人被分別安置在不同的難民營,以一種類似種族隔離的方式,雖然暫時解決族群仇殺,但並未根本解決問題。
實際上,緬甸政府最終目的是要讓洛興雅人永遠離開緬甸土地。緬甸總統登盛在2012年若開邦種族衝突之後,除了重申洛興雅人不是緬甸族裔外,還表達任何國家接納他們前往第三國安置。
然而,洛興雅人又能何去何從?
洛興雅:海上人球
洛興雅族究竟從何而來?他們的發源地與移民歷程有諸多辯論,至今仍莫衷一是。有一派說法是洛興雅人早在15世紀就有商貿移民落腳若開邦,更有人追溯到7到8世紀,指稱洛興雅人是阿拉伯、伊朗商人、孟加拉與緬甸當地土著等多種族的混血民族。
但較有可靠紀錄的說法是,1826年緬甸在英緬戰敗之後,英國陸續從孟加拉引進大批穆斯林到若開邦當農工,人數因而大增,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緬西就曾發生種族衝突。
不過,洛興雅這個名稱一直到1950年代才出現,1990年代以後才被普遍使用,成為一個自我認同的標誌。緬甸政府從不承認有洛興雅這個族群,1982年《公民法》(Citizenship Act)頒布後,洛興雅人沒有給予公民權,教育、登記結婚、境內旅行與宗教活動都受到限制。
嚴格來說,洛興雅移民到緬甸將近200年,移民後代在法律限制下仍難以拿到公民權。這讓我想起,中國孤軍當年落腳泰北,同樣無法在泰國拿到公民權,直到為泰國剿共立功,才獲得公民。有不少緬甸華僑早年也拿不到緬甸公民權,後來輾轉以賄賂或其他方式取得公民。
然而,相較於華人,膚色黝黑的洛興雅人信仰伊斯蘭教,宗教與生活文化上的差異,大概是他們百年來一直受到迫害的原因。
雖然不被承認為公民並飽受歧視,但對於洛興雅人來說,他們已在當地居住數代,若開邦早就是他們出生成長的家園。然而,受到迫害又沒有未來的處境,離開緬甸到鄰國非法打工、被人蛇剝削,數十年如一日,直到2012年爆發種族衝突,掀開存在多年的矛盾,大量外逃的人口成了區域問題。
2012年傳出一名佛教婦女遭穆斯林性侵致死,三名穆斯林嫌犯被關押後,憤怒的若開人數天後圍攻一輛載有穆斯林公車,聲稱要揪出嫌犯,結果打死多名穆斯林,引發雙方大規模械鬥,洛興雅人大規模出逃,統計已超過14萬人流離失所。
沒有離開的人,原本居住的地方在械鬥衝突中已被夷為平地,住在政府設置的難民營中,形成種族隔離,洛興雅人的行動與工作受到限制,去年緬甸人口普查,也將洛興雅人排除在外。
由於難民營欠缺基本的糧食與醫療照顧,許多人營養不良,有媒體拍攝到剛出生的嬰兒皮包骨一如非洲難民,但這些不人道的畫面,仍然沒有得到緬甸當局甚至緬甸人的同情。
緬甸人的伊斯蘭恐懼症
2013年因公務前往緬甸,我問起導遊知不知道緬西的「洛興雅人」?導遊從沒聽過洛興雅人,她說「我們緬甸都說他們是『孟加拉人』」。雖然言談間,我並未感受到對洛興雅人的歧視,但洛興雅一詞,對大部分緬甸人來說相當陌生,對他們來說,信仰伊斯蘭教、皮膚黝黑的族群大概就是「孟加拉人」。
許多緬甸菁英不認為洛興雅人是緬甸的少數民族, 前政治犯可可枝(Ko Ko Gyi)就曾公開表示洛興雅人不是緬甸少數民族之一,而反對黨全國民主聯盟(NLD)領袖翁山蘇姬這幾年來並不願為此議題多做評論,一些人權組織批評她未對受迫害的人們說話。
緬甸是多種族的國家,克倫、克欽等少數民族擁有自治權,當局對少數民族的認定相當嚴格,最近與緬甸政府軍內戰的漢人後裔果敢族具有少數民族地位,但華人或印度後裔並非少數民族。
奢談少數民族地位,但洛興雅人是否能被授予公民權,緬甸內部有許多爭議。
全民盟發言人那溫(Nyan Win)在難民潮發生後告訴緬甸的Daily Eleven,政府應該修改1982年公民法,但他並未要求政府接受受困海上的「孟加拉人」為公民。過去,那溫也曾表態,無法接受「洛興雅」這項用詞,「緬甸歷史從未出現過」。
這次海上人球事件爆發後,美國公開敦促緬甸給予洛興雅人公民權,聯合國也多次做出同樣的呼籲。
這幾年洛興雅人遭受迫害與人蛇剝削的問題經常出現在國際頭條,來自國際社會與鄰國的壓力,卻似乎加重了緬甸人對「洛興雅」的恐懼症,也讓佛教與伊斯蘭教潛在的宗教對立變得白熱化,一個緬甸記者就直言,多數緬甸人都有伊斯蘭恐懼症(Islamophobia)。
2013年3月緬甸曼德勒的梅提拉鎮(Meiktila)爆發宗教衝突,這次是多半擁有公民權的緬甸穆斯林與當地的佛教徒因金店的交易糾紛引發,最後升高為宗教衝突。
由於有穿著番紅袈裟的剃度僧侶參與這場械鬥,他們拿著刀械與穆斯林互相仇殺,一度讓外界對緬甸僧侶印象有所改觀,而緬甸也出現了高漲的宗教民族情緒。
僧侶:從正義之師到衝突推手
緬甸軍政府高壓統治的鎖國時代,僧侶1997年因為民間疾苦與民眾一起走上街頭,最後遭到武力鎮壓。袈裟讓當時的仰光街頭染成番紅花色,袈裟革命的美譽仍在記憶中,卻在緬甸走向民主化之後,緬甸僧侶在國際上的形象,卻從正義之師成了衝突推手。
和平形象的僧侶在宗教衝突中扮演煽動性的角色,有分析人士推斷,不滿改革派的前政府人士是宗教衝突的背後推手,透過曼德勒(Mandalay)僧侶威拉圖(Wirathu)以講經方式醜化穆斯林,指稱伊斯蘭教徒將帶刀劍殺害佛教徒、像兔子一樣生產,要以伊斯蘭教教法征服緬甸,讓佛教成為緬甸的少數族群,並稱洛興雅人是伊斯蘭恐怖份子。激進份子甚至透過社群媒體等工具讓翁山蘇姬戴上伊斯蘭教頭巾,有意讓翁山蘇姬政黨無法贏得2015年底的大選。
威拉圖甚至發動張貼969標誌煽動反穆斯林的行動,呼籲佛教徒抵制穆斯林商店,還提出限制佛教徒與穆斯林通婚的法律提案。他的爭議行徑一度登上《時代》雜誌封面故事「恐怖佛教徒臉孔」(The Face of Buddhist Terror)。
根據統計,緬甸穆斯林佔緬甸人口僅4%,卻在宗教煽動下引發仇殺,穆斯林在2013年宗教衝突期間成為驚弓之鳥。
對穆斯林的恐懼症如果在政治操作下再度掀起衝突,穆斯林中的洛興雅人處境將更加惡劣。
東協人蛇共同體
面對國際指責緬甸迫害洛興雅是海上人球問題的根源,而緬甸歸咎人蛇集團才是根本問題。但是,如果人們能夠過著安全且經濟無虞的生活,是否還會願意搭上條件惡劣的漁船,在海上漂流兩三個月到一個陌生的國家?
人蛇集團在孟加拉與緬西利誘欺騙,引誘貧困的孟加拉人與洛興雅人登船,這次據說先免費上船再向家人索取贖金,同時人蛇只給少量的食物和飲水,讓他們冒險橫渡孟加拉灣前往泰印馬三國尋求打工機會,許多人死於途中,或變成奴工賣給泰國的漁業或馬來西亞的農林業者。
美國國務院去年調降泰國人口販運級別至最差的第三級,指控泰國讓人口販運、奴隸、違反人權的情事發生,泰國當時提出抗議,但今年5月初泰南發現大批非法移民屍骨的荒塚,開始徹查人蛇網路之後,人蛇在海上便拋棄非法移民,讓他們自生自滅漂流海上,凸顯泰國軍警人蛇互相勾結的問題仍舊盤根錯節。
海上難民爆發後,馬來西亞5月24日也發現大批荒塚,跨國人口買賣的人蛇集團,讓今年底準備走向經濟共同體的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必得面對犯罪早已先行一步走向共同體的難堪。
泰國、印尼與馬來西亞一開始將數百名移民船隻殘酷推回大海, 這些在經濟上力爭上游的新興國家已無人道形象可言, 向來互不干涉各國內政的東協價值已受到挑戰,因為越來越開放並更加自由流動的環境,某一國人權不彰的後果將成為區域的問題,人口販售等犯罪也會更加跨國化,東協互不干涉的共同價值觀勢必得因時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