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想想】攝影裸體旅行

友善列印版本

最近在想來趟攝影裸體旅行,但壯遊沒那個條件,小旅行又不夠刺激。

喔,不是,不是裸體攝影旅行,途中沒有任何裸露的女體,或男體。被標題誤導進來的浪漫的朋友們,抱歉了,這是一個小誤會。

請注意字序,是攝影裸體旅行。這個詞跳入我腦中,緣於今年初媒體報導,當美國重要人士前往中國,他們不帶自己原有的手機和電腦,只帶「乾淨」的設備,還要時時關閉藍牙和Wi-Fi、取下電池,一切都為嚴防中國間諜入侵,聯邦眾議員羅傑斯稱這為「電子裸體(electronically naked)旅行」。

以此,我說的攝影裸體(photographically naked)旅行,就是不帶任何照相跟錄影器材的旅行啦。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當我們面對美麗或特別的景物,首先的反應就是拍照、錄影。可是這個動作,其實非常干擾我們對當下情境的體驗與享受。就說明天元旦清晨,有許多人要去東海岸迎新年的第一道曙光;但願天公作美,即使如此,可以想見,那些不辭勞苦趕到現場的人們,很多將盯著他們手中兩、三吋的數位觀景螢幕,而不是放眼無垠海天,來體驗那旭日升起的期待時刻。

這豈不是令人遺憾,又相當荒謬?

究竟我們為什麼在出遊時攝錄影?「留下紀念」、「讓剎那成永恆」是傳統的流行說詞,如今隨著電信與網路工具的強大普及,分享展示的目的也更加重要。

但就如英國社會學家厄里(John Urry)說的,攝影本質上就是「以某種方式將被拍攝的對象挪為己用」*。人們這般的欲求,到頭來使得「觀光旅遊幾乎只是為了要找尋適合拍照的事物,而旅行則成了一種累積照片的策略」。

請想出一個你很希望去旅行的地方,然後試想一下,如果你現在莫名奇妙地被強迫規定,旅程中完全不准攝錄影,當然也無法貼臉書分享了,這樣的話,你還會那麼想去嗎?或者,你還會想去嗎?

大部分旅客拍攝的景物,多半他們在旅遊書上就看過了,也可以輕易在旁邊的紀念品店買到拍得更漂亮的明信片,至於那些著迷於隨機街拍跟尋找獨特角度的愛好者,自然可以獲得更加「個人」的版本。然而,拍照,或即使錄影,都只能記錄下現場的極瑣碎片段,而且是一種變形。更不用說,當你忙著攝錄影,就已是在改變個人的現場體驗,甚至是持續重複地打斷原本可以更全面的體驗。

在還需要想著底片數量跟沖印照片費用的年代,拍攝還涉及一些過濾跟抉擇,現在則幾乎不用了,可以從頭拍到尾,都從小螢幕看世界,還不時注意機器細節,邊拍邊刪,有些拍了回去還不見得會再看呢。

我最近才知道,相機中已有稱為「自拍機」的品類,初時有點小驚,繼而一想,情勢不發展至此才怪。這真是十分具有啟示性:人們隨時隨地自拍,自己占了八成以上的畫面,在巴黎或八里都差不多,跟現場體驗愈行愈遠。

所以,攝影裸體旅行的宗旨就很清楚了:擺脫拍照欲望的制約、摒除攝影動作的干擾,找回全面全心的現場體驗……

要做到這些,帶著器材但盡量不拍還不行,因為你得一直分心克制。唯有完全不帶,破釡沉舟,用心以雙眼留下視覺印象。只是現在連這樣出門都很難了,除非你連手機都要留在家裡,或是找一支愈來愈稀有的無相機功能手機。

 

*John Urry著,葉浩譯,《觀光客的凝視》,書林2007年出版。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