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改變元年:一個不同的選擇才能不再回到過去

友善列印版本

政治論述的移轉

因為去年國民黨企圖強行通過服貿條例,所引發的學運以及政治參與風潮,導致民氣在去年年底爆發,國民黨大敗,民進黨與無黨的柯文哲大勝。這樣的風潮延續到之後對柯文哲的一舉一動的報導熱潮,活脫把柯文哲變成幾年前的蛋塔。

這樣的現象除了反映人心渴望變化,以及對跳脫原先政治窠臼之素人參政的期待之外,當然也反映了一種偶像心態。而柯文哲剛走馬上任就立刻對國民黨時期的種種流弊提出改變或針貶,也符合了選民求變化的想望:藉由其對台北市國民黨時代眾多都市發展案的質疑與資料公開,以及對台北市政府公務員習性的矯治,我們可以看見光在一個台北市,國民黨就有這麼大,利益以百億計的一個財團/公務員/地方派系利益共生結構。更遑論在全國這個結構有多龐大。

但是正如筆者在前文「小心陳水扁陷阱與舊世紀思維」中所提及,其實當年的陳水扁市長、陳水扁總統,甚至之後的謝長廷與蔡英文的許多作為與言論,也都給許多人一種「非典型政治人物」的感覺,也因此吸引了很多非傳統的支持者。而看著這幾年來的變化,也許我們可以說,台灣的政治論述重點,正由藍統綠獨爭議,漸漸地移轉至面對台灣各種問題及挑戰的態度之差異:我們要如何面對這些問題與挑戰?要Copy & Paste或是Paradigm Shift?。

Copy & Paste or Paradigm Shift?

台灣的未來仍然充滿了太多挑戰:在內部,我們要面對人口高齡少子化、貧富差距急遽加大、薪資被刻意壓低、產業懶得升級、教育不但無法提供業界與學界需求的人才,甚至也無法讓學生逃出不斷補習的惡夢、環境汙染、水源短缺、財團國營事業公務員一個個成為社會政治經濟財政改革革新阻力壁壘;而對外,中國拼命將內部問題壓力轉移至對國外的資源搶奪,以及民族主義攻勢,並且拼命打壓台灣國際地位。甚至如果2016年不是中國在台灣的代理人贏得總統選舉的話,我們可以合理預計中華民國可能將失去現有絕大部分的邦交國,以對台灣當政者施加壓力。

面對這樣的困境,國民黨的作法是企圖繼續複製「過去的成功統治經驗」,也就是一般我們在辦公室裡常提到的copy & paste:對內緊抓住財團的金脈與公務員、地方派系與特殊族群的票脈,同時以炒地皮來累積黨產;對外則由緊抱美國大腿,改為緊抱中國大腿,同時配合中國統治階級與中台財團,繼續剝削台灣資源,並從中抽取傭金。也因此我們不該質疑國民黨十二年國教施行不彰,因為其原本就不想搞教改,而只要把教改做爛做臭掉,支持回到當年「公平」的聯考制度的聲音就會高漲。咦,不就是聯考很爛無法應付二十一世紀的職場,才要教改嗎?各位可能都忘了當年聯考時,每年都有好幾個學生因為壓力自殺的新聞。總之,國民黨對外的答案只有一個:一切看中國,而對內的政見則是一切看過去:你看當年蔣經國政府多好啊,經濟蒸蒸日上,社會一片祥和,跟之前的那群藍色藝人與知識分子一樣的論調。當然他們決不會告訴你當時敢衝突質疑權威者殺無赦,大力培植財團,順便把台灣的環境與勞工權利全賣掉,讓我們到現在還在擦當年的屁股。當馬英九喊著要改革的時候,他心中想著只有重建過去的統治體系。你以為他活在2015年,但是他心裏只有1965年。對於以上的每一個問題,國民黨既沒意願也無力解決,因為它往往就是問題本身,或是問題的獲利者。

而只有選擇一個與國民黨不同的選擇,才有可能逃脫這樣不斷回到過去,無法解決問題的循環。也就是因此,民進黨與台聯,以及新成立的許多政治組織更加凸顯出其價值。因為「共產國民黨聯合」是一個以吸取統治地區人民利益為宗旨的利益共享集團,因此期待其改變不如把他們砍掉重練較快。只有選擇民進黨與其友黨,才有Paradigm Shift典範轉移,讓台灣創出新局的可能性。

這樣的變化不是一蹴可及,正如民進黨與其友黨中的人物與支持者,甚至於現在許多檯面上的風潮人物也不見得就完全是這些改變的支持者與代言人:柯文哲對宋楚瑜的欣賞,其實不就來自於老一輩對宋「會做事」的傳統印象嗎?但是他卻沒正視宋是扼殺台灣母語,以及毀滅國內最早文創產業(對,就是布袋戲與歌仔戲)的急先鋒,在當年的陳文成事件中他也扮演積極打壓外國媒體的腳色;而柯對華人被殖民地區較先進的觀感,其實也是老一輩常有的說法:中國人固然會大聲反駁那是討好殖民者的說法,但是新加坡恰好也是他們最喜歡移民的地方之一。說一套做一套正是中國文化裡最令人詬病的一點。但是期待某個神人來改變一切本就不切實際。我們都是人,不是神。

這是最黑暗的時代,也是最光明的時代;當日韓中港的人民都對未來失去信心,臣服於1%統治99%的現實之際,我們在台灣卻有巨大的民氣與活力可用。一切改變,都該由我們自身做起。我們都是蔡英文,我們都是柯文哲,我們也都是參加學運的學生與人民,不管是在立法院中積極負責組織運作與對國內外聯絡的,或是在鏡頭外與暗處負責維持秩序並協調物資的那些低調無名英雄。而且我們不只是他們而已,我們會不斷變得更好,超越自己,也同時逼著政經學領袖與公眾人物跟我們一起變得更好。不是這些「領袖」帶領我們,而是我們選擇他們成為帶動改變的工具。讓我們把2015年當成啟動改變的元年,透過選舉、透過討論、透過衝撞、爭論與協調、透過更多的政治與公民事務的參與、打破那息事寧人苟且得過且過的假象,改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拋棄舊有的包袱,重新創造一個嶄新的台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