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邊緣】讓嘴砲成真:一場網路鄉民打臉國民黨的選舉

友善列印版本

11月29日的選舉結果,思變的選民看到滿意結果,自認充分掌握選情的朝野兩黨,卻是以「想不到」的心情面對結果。傳統的綁樁、地方派系、買票、抹黑攻擊以及砸錢的廣告轟炸,是否可以影響選舉結果,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問號。

選前,民進黨憂心上述的因素決定選舉結果,事實證明毫無影響,除了民心思變之外,網路發揮了關鍵力量。柯文哲說:這是一場網路世代主導的選舉。的確,網路世代有效地反制選舉的抹黑攻擊與廣告轟炸。無論國民黨開多少記者會,透過傳統媒體發動多少抹黑攻擊,砸大錢買多少電子與平面廣告,網路鄉民(網友、網民)皆能透過網路遍地烽火自發性地反制國民黨。

網路改變選舉遊戲規則

這幾年,網路行動通訊的發達,人手一機,讓網路改變了很多事情。從2010年大埔事件在網路上發酵開始,網路成為主宰社會議題的媒介。2013年,鄉民透過PTT發難公布洪仲丘遭虐身亡事件,鄉民也在兩週內透過網路發動25萬人送仲丘活動。2014年,網路在太陽花學運扮演著關鍵動員與串連的角色。這些年輕公民,在過去幾年證明自己可以主導社會議題,現在也證明自己可以改變政治走向。

國民黨最自豪的就是拚經濟,所以人民曾經給了馬英九兩次機會:633與ECFA。但是,馬英九無能還將責任推給民進黨、太陽花學運。2008年以後連年爆發的食安問題,也無視於彰化地檢署起訴書已經明講「頂新自民國101年1月起,以飼料用油製造成攙偽且妨害衛生之食用油」,國民黨還猛打廣告指稱頂新是民進黨的責任。

國民黨以為這種包下電子與平面媒體廣告撲天蓋地卸責攻擊民進黨會有效用,深切認為狂推中韓FTA、頂新與郭台銘也有效果,沒想到網友卻自發反制廣告與郭台銘,徹底瓦解了國民黨撒錢買地方樁腳、廣告買中間選民的傳統策略。

數字是假的 感受才是真的

還記得馬英九在1998年11月10日北市長辯論會中,嗆當時聯合報施政滿意度調查高達76%的陳水扁說:人民感受不到市長講的數字。這6年多來,國民黨不斷透過經濟數字強調馬英九執政比民進黨好。但是,套句馬英九的話:數字是冷的,人民感受才是真的。更何況馬英九執政真正的經濟數據輸給阿扁時代太多了。經歷過阿扁時代的人,開始懷念阿扁的好,罵過莊國榮的人,開始說莊國榮是神。

微薄不增的薪水趕不上倍增的房價,也無法應付年年調漲的物價。國民黨大幅舉債打造的經濟GDP,肥的是權貴、財團、商人與房地產炒客的口袋,苦的是平民百姓。人民感受到的是相對的經濟剝奪感,以及官商打造那道難以跨越的房價高牆。因為沒有希望,才造就悲慘的小確幸。媒體關注的連勝文就是權貴的代表,連勝文與國民黨不斷強調的國際觀、經濟觀、兩岸關係、FTA牌已經無效;因為人民已經被騙了6年,經濟果實也被剝削了6年,鄉民只好透過網路一一拆解國民黨這些宣傳,告訴國民黨:別再用廣告騙人。

這次的選舉,只要國民黨廣告一出,鄉民不僅迅速拆解重組廣告影片,也立即查證資料打臉平面廣告以及國民黨的任何說法。因為鄉民無法忍受無能又說謊的政府。但是,國民黨對於鄉民的反擊,全部視為民進黨網軍、柯文哲網軍。這種標籤作法,只是加速反效果,使得「人人皆網軍」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反擊國民黨。國民黨與一些傳統媒體卻說這叫網路霸凌。

對鄉民而言,食品沒有造假的空間,政治更沒有造假的空間。造假,只會被打臉,因為人民擁有網路。目前,g0v成員不斷發動新的專案挖掘與政黨有關的資料,開放的政府、透明的政治將是未來的趨勢,國民黨如果不了解這個趨勢,除非封鎖網路,否則國民黨與鄉民作對,就是繼續被打臉。

網路就是編輯台 鄉民就是總編輯

在網路的年代,人人都可以拆解假貨。「媽!我上新聞了。」是網友破解國民黨假宣傳或媒體假新聞時的常用語。

網路的年代,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成為主角,就像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名言一樣:「未來,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名15分鐘。」(In the future everyone will be world-famous for 15 minutes)這場選舉,許多網路鄉民也都成為了主角。

鄉民的威力,也足以讓傳統媒體畏懼。想想論壇一篇描寫與澎湖713事件有關的趙衍慶文章,讓傳統媒體連續數日用社論方式修理,趙衍慶得票數也因此擊敗鄉民最熟悉的鄉民馮光遠。網路鄉民常說: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在選舉最後的階段,青年學子透過網路發動「行動代號1129」號召學生與年輕人返鄉投票,結果也順利守護了家鄉與改變了家鄉。

如果鄉民能發行自己的網路新聞報,投票前幾天的頭版標題應該是:
「幹!」
「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

開票結果出爐後,鄉民晚報的頭版則會是:
「爽!」
「發雞排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