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人心非寂然不動,流變有跡可循

友善列印版本

雖然這祇是一場地方選舉,但一葉知秋,民心向背已經讓國民黨政權敗象盡露。

就國民黨提名的縣市首長來說,主戰的六都只有朱立倫僅僅以兩萬多票險勝游錫堃,確保了唯一一都。其他五都不但慘敗,且總差距超過140萬,這已造成該黨的嚴重內傷。

另外,就其他縣市來說,國民黨也僅僅保有新竹縣、苗栗縣、南投縣、台東縣、連江縣,且這五縣市當中,只有苗栗是大勝,而馬祖是挑戰者擊敗現任縣長,所以實質上,這次是國民黨有史以來受創最深的敗戰。

雖然行政院長江宜樺已請辭獲准,國民黨秘書長曾永權也一併下台,但身兼總統與黨主席的馬英九,不但戀棧,而且還在記者會上重談「團結論」舊調,這勢必會在國民黨內部引發更大的風暴是,且延燒2015一整年。

這當然可以說是人民─公民意識的勝利,但套句老梗「高興只能一天」,因為從選舉當中呈現出來的民意、民怨,若不能得到適當的紓解,那麼國民黨的敗壞未必就是人民的勝利,更不用講民進黨這一次的大勝,並非是它的政策、理念得到人民全面的贊同;反之,這是人民對馬政權全面不滿的發抒。所以若進一步去釐清公民、青年在這次選戰當中的角色以及侷限,那麼我們才不會誤判情勢,真以為明天會更好。

具體來說,可以分三個層面來看這次選舉。首先,這是國民黨內部分裂的具體呈現。最明顯就是台北市連勝文的勝出,期間連家與黨中央的關係,爾虞我詐的表象,選民都看在眼裡。再者,所有泛藍操盤者都篤信台北市的選民結構,藍遠大於綠,他們認為只要組織動員、文宣盡出,只要拉高到藍綠對決的層次,必然可穩操勝算,所以不管是連戰、郝柏村的「皇民論」、「渾蛋說」就輕易說出口了,他們完全不知民眾對馬政權的怨懟、不滿,才是選戰核心。上述言論無疑是助燃劑,所以分裂,以及盲信組織,才讓整個藍營的操盤手誤判情勢。

其次,就公民層次來說,柯P超越藍綠高票當選,的確代表公民力量在台北市得以全面發聲。但是,柯P的當選固然代表國民黨的大敗,卻不代表民進黨必能趁勝追擊。因為柯P的當選並不代表藍大於綠的格局已被打破,反之,這是「保守中要求改革」的中智階級正式站到檯面上來,他們擺脫了過去受制於黨國機器的動員、勸誘,第一次以自主的力量來發聲。這代表黨國機器暫時退位,然後類似西方公民社會的防火牆已然築起,這固然是對藍營的強烈挑戰,對於民進黨想要攻城掠地無疑是更大的挑戰。更具體的說,2014年的柯P模式無法複製到即將打2016年總統大選的民進黨候選人身上。這樣的公民意識基本上還是屬於泛藍的意識形態一環,祇不過,他們由過去被動的「工具論」(被動員、被宣傳的工具而已),轉為想要自立自主的「關係論」(一種立於自身階級、社區的基本關懷),這種權力的運作由固態轉為液態,面對這樣的一種轉變,國民黨固然不易應對,而民進黨是否已經準備好了,恐是極大的疑問。

第三,雖然公民意識、公民社會在北市選戰中嶄露鋒芒,但綜合來說,選戰結果並未脫離兩大黨分贓、廝殺的格局。318之後多少以公民理念投入選戰的綠黨、樹黨、基進側翼,以及青年投入里長選戰的民主小草,在這次選戰中似乎都差強人意,顯然公民、青年的力量在這種地方選舉中還是要時間與空間來深耕。

就因為時間倉卒,以及公民、青年組織力量還太薄弱,所以由318所推動的「公民不服從」、「和平非暴力運動」,在這次選舉中只能作為一種民主側翼,讓柯P可以當選台北市長(台中的林佳龍也是受益者),但是他們推出的人馬多數未搶灘成功。

其原因更具體的說,這次國民黨的大敗,主要是民怨,而這個民怨可以分兩個層次來說,一是,內政不修、治理無能,從食安問題、房價高漲、青年就業、教育問題…等,種下了民怨的怒火;另一層次,則是「中國因素」,因為馬政權一面倒的親中媚共,其實是導致財富分配不均、兩岸官二代更加密切勾結的主因,台北市民之所以棄連擁柯主因在此。所以怨懟之深,仍是選戰勝負的主因,而公民力量的抬頭雖已見端倪,但他們還未真正進入政治叢林裡去實戰,還停留於抽象理論的層次。

未來柯P進駐的台北市政府將是公民力量何去何從最好的檢驗標的,所以國民黨大敗是代表公民出埃及記的開始,未來可能還得在曠野中漫遊許久,要尋找那傳說中的牛奶與蜂蜜,還需要更強的信念以及冷靜的分析。

關鍵字: 分配不均財富分配

作者